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9-02
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了问题和挑战,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发展,班级管理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充满了辩证法。本人着眼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体会了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辩证地处理很多矛盾。
1 辩证把握冷处理和热处理
班主任作为全班学生利益的代表人和保护者,应把自己置于客观公正之位置,遵循教育《纲要》,在教育规律面前,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被眼前之事冲昏头脑,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更不能“顺我者受宠,逆我者受冻”。要因势利导,开流疏堵,“以法治班,以德治班”。因此,除了激情之外,更多的是理性和耐心,“诲人不倦”是需要理性和耐心作支撑的。
案例:(打架事件)课间十分钟,班级的吴某开了孙某的笑话,孙某回敬了吴某,平素性情急躁的孙某被激怒了,怒气冲冲的将吴某推倒,吴某感觉吃亏了,就将张某推倒在桌子上,两人互相厮打起来。当我闻讯赶到时,两个人赤红着脸,被同学和准备上课的老师抱住隔开,但依然不依不饶,其他同学乱成一片。面对如此混乱的场面,我的头脑迅速的思量着,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劈头盖脸式、直截了当式、简单粗暴式……这些都有可能暂时压住学生的嚣张气焰,但当事人孙某和吴某均是个性倔强、脾气暴躁、吃软不吃硬的学生,这样处理也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冲突,使事情更僵。于是我决定选择冷处理的方式,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考虑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一步,将两人带出教室,让两人冷静思考,平复各自的情绪。
第二步,私下利用学生和老师调查这起事件,基本掌握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三步,情景再现,在班级召开“打架事件之情景再现及剖析处理”,展开全班大讨论。经过当事人情景再现的自述、师生分组剖析当事人行为并提出处理意见后,我放弃了自己的处理权力,让当事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决定对自己的处理意见。结果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两位当事人向对方赔礼道歉后,感谢同学们的帮助,最后主动要求接受班规和校级的处罚。
点评:1.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生情绪或情感,态度或价值方面的纷争时,应冷静地分析,理性地思考,切忌头脑一热,匆忙下手,情急之下,“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棍打下,造成“冤假错案”或无法弥补的后果。“冷处理”给纷争的双方留有挽回余地和反思自省的时间和空间,“退后一步自然宽”,应把学生摆在一个平等对话的位置,而不能视其为附属或点缀随意搓揉。2.当学生因头脑发热,而不能正确和清醒地认识自己,或当他们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好高务远时,班主任应及时浇一点“冷水”,用理智的语言引导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应以振聋发聩的警策语言给予当头棒喝,促其醒悟。3.对一些个性张扬,言行偏激的学生,对他们说句冷静话,通过貌似“冷漠”的“冷言冷语”促其反思,从情绪化回归理性,变“锋芒毕露”于“丰华内敛”。“浇冷水”使其清醒,“蹩马腿”使其认识并非“天下任我行”,人只有适应和利用环境和“游戏规则”才能脱颖而出,顺势而动。
2 辩证把握堵和导
案例:(课件十分钟)最近我们班同学在玩溜溜球,甚至是上课时都在玩耍,因此我使出了杀手锏,没收了所有的溜溜球,但是班级从此一片无聊与沉闷。后来在班会课上开展了自编游戏比赛,并专门聘请“好游戏”推广员,负责管理课间的游戏活动。如此改革后,学生下课课间既能开开心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又能文明的遵守班级纪律,班级氛围又恢复了以往的既严谨又活泼的景象。
点评:当班主任确定谈话的对象后,就要去了解对方。孙云晓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只有对你所要交谈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达到谈话目的。一般要先了解对方的思想症结、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谈话还要注意选择时机,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认为谈话最佳时机是: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思想疙瘩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以上仅是一般谈话需掌握的时机,碰到学生受到重大挫折时,谈话宜早不宜迟。
“绿灯”和“红灯”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辩正的统一。它们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两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事件的起因、性质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启动“绿灯”或“红灯”,既求得整体教育的最佳效果,又有利学生个人身心的长远发展。同一件事,在时间上需要“红灯”,而在态度上需要“绿灯”;或者在时间上需要“绿灯”,而在态度上需要“红灯”。“冷”“热”相济,交替并用,又要把握火候,真心投入,才不违背教育的初衷,求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3 辩证把握鼓励和批评
案例:(温柔的惩罚)新学期伊始,我当上了高二五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美女群集的班级,看着她们常感到赏心悦目。可是,一周不到,几个任课老师频频针对一个女生向我告状,数学老师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一塌糊涂英语老师说她上英语课像在听天书;政治老师说她在上课时抄歌谱。听着老师们的告状,我非常恼火;这样的学生哪是来读书的?她又怎能把书读好?
到我的办公室,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学习不敢兴趣”,我一听,火冒三丈:“那作为学生你对什么感兴趣?”她低着头,“我对唱歌感兴趣!”她突然抬起头,自信地看着我说:“我会唱很多歌,我学了四年的美声唱法,我得过很多声乐方面的奖”,我故作严肃的说“我要罚你给老师唱首拿手的歌。”接下来,她的优美婉转的歌声吸引了周围的老师,获得了大家的掌声。我因势利导:“你的歌唱得真棒!你一定是为非常聪明的女孩!我相信凭你的聪明才智,你完全可以在学好声乐的同时,把其他各门功课也学好。”从此以后,她上课专心多了,老师告状也越来越少了。
点评:鼓励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鼓励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但是许多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太少,好象教师的话一字千金,轻易不出嘴。还有一些教师鼓励手法单调,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所以班主任要乐意鼓励、善于鼓励。
3.1 鼓励学生要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这就要求班主任鼓励学生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鼓励,大事化小、小事夸大式的表扬均可能引发学生的反面情绪。只有在事实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表扬的教育作用。
3.2 鼓励要把握时机,恰当有度。一般来说,表扬要及时,只有及时的表扬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自卑感强的学生,一旦发现其值得表扬的事件就要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其信心,如果表扬晚了,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3 鼓励要态度真诚,注重细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感到真正的温暖,从此以表扬为激励,更加努力寻求进步。如果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则难以产生鼓动性和影响力。表扬内容具体才能有好的效果。表扬要掌握准确度。表扬能够为多数同学所接受,才能达到教育作用。主观臆断、表扬唯亲,学生就会认为班主任独裁,从而降低了班主任自身的威信。
班主任要感情卡,不要核威胁;要拉一拉,不要推一推;要学点理论,不要空发议论;要勤于科研,不要想当然等等。
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充满了问题和挑战,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发展,班级管理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充满了辩证法。本人着眼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体会了有效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辩证地处理很多矛盾。
1 辩证把握冷处理和热处理
班主任作为全班学生利益的代表人和保护者,应把自己置于客观公正之位置,遵循教育《纲要》,在教育规律面前,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被眼前之事冲昏头脑,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更不能“顺我者受宠,逆我者受冻”。要因势利导,开流疏堵,“以法治班,以德治班”。因此,除了激情之外,更多的是理性和耐心,“诲人不倦”是需要理性和耐心作支撑的。
案例:(打架事件)课间十分钟,班级的吴某开了孙某的笑话,孙某回敬了吴某,平素性情急躁的孙某被激怒了,怒气冲冲的将吴某推倒,吴某感觉吃亏了,就将张某推倒在桌子上,两人互相厮打起来。当我闻讯赶到时,两个人赤红着脸,被同学和准备上课的老师抱住隔开,但依然不依不饶,其他同学乱成一片。面对如此混乱的场面,我的头脑迅速的思量着,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如果采用疾风暴雨式、劈头盖脸式、直截了当式、简单粗暴式……这些都有可能暂时压住学生的嚣张气焰,但当事人孙某和吴某均是个性倔强、脾气暴躁、吃软不吃硬的学生,这样处理也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冲突,使事情更僵。于是我决定选择冷处理的方式,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考虑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一步,将两人带出教室,让两人冷静思考,平复各自的情绪。
第二步,私下利用学生和老师调查这起事件,基本掌握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三步,情景再现,在班级召开“打架事件之情景再现及剖析处理”,展开全班大讨论。经过当事人情景再现的自述、师生分组剖析当事人行为并提出处理意见后,我放弃了自己的处理权力,让当事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决定对自己的处理意见。结果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两位当事人向对方赔礼道歉后,感谢同学们的帮助,最后主动要求接受班规和校级的处罚。
点评:1.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生情绪或情感,态度或价值方面的纷争时,应冷静地分析,理性地思考,切忌头脑一热,匆忙下手,情急之下,“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棍打下,造成“冤假错案”或无法弥补的后果。“冷处理”给纷争的双方留有挽回余地和反思自省的时间和空间,“退后一步自然宽”,应把学生摆在一个平等对话的位置,而不能视其为附属或点缀随意搓揉。2.当学生因头脑发热,而不能正确和清醒地认识自己,或当他们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好高务远时,班主任应及时浇一点“冷水”,用理智的语言引导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应以振聋发聩的警策语言给予当头棒喝,促其醒悟。3.对一些个性张扬,言行偏激的学生,对他们说句冷静话,通过貌似“冷漠”的“冷言冷语”促其反思,从情绪化回归理性,变“锋芒毕露”于“丰华内敛”。“浇冷水”使其清醒,“蹩马腿”使其认识并非“天下任我行”,人只有适应和利用环境和“游戏规则”才能脱颖而出,顺势而动。
2 辩证把握堵和导
案例:(课件十分钟)最近我们班同学在玩溜溜球,甚至是上课时都在玩耍,因此我使出了杀手锏,没收了所有的溜溜球,但是班级从此一片无聊与沉闷。后来在班会课上开展了自编游戏比赛,并专门聘请“好游戏”推广员,负责管理课间的游戏活动。如此改革后,学生下课课间既能开开心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又能文明的遵守班级纪律,班级氛围又恢复了以往的既严谨又活泼的景象。
点评:当班主任确定谈话的对象后,就要去了解对方。孙云晓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只有对你所要交谈的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达到谈话目的。一般要先了解对方的思想症结、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谈话还要注意选择时机,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认为谈话最佳时机是: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思想疙瘩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以上仅是一般谈话需掌握的时机,碰到学生受到重大挫折时,谈话宜早不宜迟。
“绿灯”和“红灯”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辩正的统一。它们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两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事件的起因、性质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启动“绿灯”或“红灯”,既求得整体教育的最佳效果,又有利学生个人身心的长远发展。同一件事,在时间上需要“红灯”,而在态度上需要“绿灯”;或者在时间上需要“绿灯”,而在态度上需要“红灯”。“冷”“热”相济,交替并用,又要把握火候,真心投入,才不违背教育的初衷,求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
3 辩证把握鼓励和批评
案例:(温柔的惩罚)新学期伊始,我当上了高二五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美女群集的班级,看着她们常感到赏心悦目。可是,一周不到,几个任课老师频频针对一个女生向我告状,数学老师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一塌糊涂英语老师说她上英语课像在听天书;政治老师说她在上课时抄歌谱。听着老师们的告状,我非常恼火;这样的学生哪是来读书的?她又怎能把书读好?
到我的办公室,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对学习不敢兴趣”,我一听,火冒三丈:“那作为学生你对什么感兴趣?”她低着头,“我对唱歌感兴趣!”她突然抬起头,自信地看着我说:“我会唱很多歌,我学了四年的美声唱法,我得过很多声乐方面的奖”,我故作严肃的说“我要罚你给老师唱首拿手的歌。”接下来,她的优美婉转的歌声吸引了周围的老师,获得了大家的掌声。我因势利导:“你的歌唱得真棒!你一定是为非常聪明的女孩!我相信凭你的聪明才智,你完全可以在学好声乐的同时,把其他各门功课也学好。”从此以后,她上课专心多了,老师告状也越来越少了。
点评:鼓励是教育的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的手段。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鼓励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但是许多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太少,好象教师的话一字千金,轻易不出嘴。还有一些教师鼓励手法单调,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所以班主任要乐意鼓励、善于鼓励。
3.1 鼓励学生要做到公正合理、实事求是。这就要求班主任鼓励学生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鼓励,大事化小、小事夸大式的表扬均可能引发学生的反面情绪。只有在事实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表扬的教育作用。
3.2 鼓励要把握时机,恰当有度。一般来说,表扬要及时,只有及时的表扬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对自卑感强的学生,一旦发现其值得表扬的事件就要给予肯定、鼓励,激发其信心,如果表扬晚了,很可能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3 鼓励要态度真诚,注重细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可以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感到真正的温暖,从此以表扬为激励,更加努力寻求进步。如果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则难以产生鼓动性和影响力。表扬内容具体才能有好的效果。表扬要掌握准确度。表扬能够为多数同学所接受,才能达到教育作用。主观臆断、表扬唯亲,学生就会认为班主任独裁,从而降低了班主任自身的威信。
班主任要感情卡,不要核威胁;要拉一拉,不要推一推;要学点理论,不要空发议论;要勤于科研,不要想当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