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回顾寓言,走进《韩非子》


  (师出示一组词语)
  师:这四个词谁会读?
  生: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师:这些词其实都是故事的题目。你们熟悉这些故事吗?
  生:熟悉。
  师:你听过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我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在树上倒地死了,农夫捡到后饱餐一顿,从此以后,他就不干农活了,天天在树边等着兔子撞树而死。
  师:说得非常好,言简意赅。谁还能讲其他故事?
  生:我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几百人的队伍里给齐宣王吹竽。后来齐宣王死了,儿子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害怕穿帮,只能偷偷地逃走了。
  师:你也很会讲故事。谁还听过其他的故事?
  生:我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矛又卖盾,一会儿说他的盾很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一会儿又说他的矛很锋利,什么盾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那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就答不上来了。
  师:故事讲得很完整。就剩下“郑人买履”这个故事了,谁来挑战?
  生:我知道。这个故事讲一个郑国人去买鞋子忘记带尺码,但他不是用脚去试鞋子,而是非得回家去找尺码的故事。
  师:看来这也难不倒你。这四个词语有一些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是成语。
  生:它们都在讲一个道理。
  生:都有讽刺的意味。
  师:发现了这么多,真了不起!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自古代大思想家韩非之手。韩非提倡“以法治国,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因为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所以又被尊称为“韩非子”。他的很多言论都被记录在《韩非子》一书中。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郑人买履》这则故事。读课题。
  生:郑人买履。
  师:“履”字最难写,它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包住里面的部分(边讲边范写“履”字)。再读课题。(生读)“履”的意思就是——
  生:鞋子。
  师:对,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比如“西装革履”,说的就是——
  生:指一个人穿着西装和皮鞋,很光鲜亮丽的样子。
  师:那么“郑人买履”的意思就是——
  生:郑国的一个人买鞋子。
  【评析:由学生看题目讲述寓言故事引入,既是一种唤醒与积累,又是一种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借由故事的讲述归纳寓言的基本特点,为进一步学习寓言进行了铺垫;而对题目的聚焦和理解,则是小古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初读寓言,感受文言味


  师:今天,我们不再学耳熟能详的白话文,而是去探寻这个故事的源头,去学习这篇小古文。(出示前五句)
  师:有点难,先自个儿试试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两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师:都读得挺有劲头,谁敢单个儿试试看?
  生:(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第一次读,只读错了半个字,很不错!(圈出两个“度”)这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测量”的意思时读“duó”,表示“尺码”的时候才读“dù”。谁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
  师: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第一句“自度其足”表示自己测量脚的大小,所以读“duó”;第二句“吾忘持度”表示忘记了拿尺码,所以读“dù”。
  师:非常好,给容易读错的字注音。这回,你们肯定能读准这篇小古文了。
  师:读小古文,仅读正确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古文读起来更有韵味呢?
  生:我觉得要有感情地读。
  生:如果能读出停顿,会很有味道。
  师:你的建议很好!请看,老师用斜杠分了节奏,同学们自个儿练一练,一会儿挑一处你读得最有把握的,读给大家听。注意,在节奏线以后稍作停顿,但要做到音断气连,似断非断,才能把小古文读得更有节奏,更有韵味。
  (生各自试读)
  师:老师听你读得不错,请你读这一处。
  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师:还有谁想读?
  生:“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生:“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来,我们一起读,注意读出停顿。
  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去掉节奏线,还能读好吗?一起试试看。
  (生读)
  【评析:文言文,读很重要。读通是基础,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读音上的差异,区分多音字“度”在不同语境中的读法。读正确是关键,通过多读,做到文从字顺,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表达。读出韵味是难点,通过节奏线的引领,引导学生贴近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味道,为下一步理解文意做铺垫。】

三、理解寓言,把握文言意


  师:这是一则小故事,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那么起因在哪儿,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师:真聪明,一下就找到了。谁能用今天的话来说说故事的起因?
  生: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座位上。   师:这里没有“想要”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欲”字知道的。
  师:没错,那么“置”的意思又是什么?
  生:“放置”的意思。
  师:“坐”是“坐下”的意思?
  生:不对,“坐”是“座位”的意思。
  师:原来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呀?(生纷纷摇头)不是吗?那这是什么字?
  生:我知道,是通假字。
  师:真厉害!在战国末期,还没有“座位”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便是通假现象。所以,“坐”字指的就是——
  生:座位。
  师:这就是故事的起因。谁能用三个字来简单概括一下?
  生:量其足。
  生:度其足。
  (师板书:度其足)
  师:那么故事的经过在哪儿,谁来读?
  生:(读)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师:找得很准确。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到底在讲什么?
  生:到了集市,他发现自己忘了拿量好的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他却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了!”又返回家取尺码。
  师:真了不起,老师不讲,自己就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了。这里有两个不同的字,表示的意思却一样,圈出这两个字。
  生:我发现了。“吾忘持度”的“持”和“忘操之”的“操”,它们都是“拿”的意思。
  师:给你点赞!这两个字是同义字,“操持”这个词就表示“拿”的意思。
  师:故事的经过部分有三个相同的字,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你能圈画出这三个字吗?
  生:是“之”字,“之”字出現了三次。
  师:那你来说说,“至之市”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达”的意思。
  师:没错。“忘操之”的“之”呢?
  生:是“鞋子的尺码”吧。
  师:难不倒你。“反归取之”的“之”又是什么意思?
  生:还是“尺码”的意思。
  师:这里还藏着一个通假字——
  生:“反归取之”的“反”字。
  师:“反”通哪个字?
  生:“返回”的“返”。
  师:这是故事的经过,可以概括成哪三个字?
  生:忘持度。
  (师板书:忘持度)
  师:结果怎么样?谁来读?
  生:“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再请个同学读一读。
  生:“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师:能用现在的话说一说吗?
  生:再回到集市,集市已经停了,因此没买到鞋子。
  师:你已经读懂了。“反归取之”的“反”是返回家里,而“及反”的“反”是返回哪里?
  生:集市。
  师: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样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不得履。
  (师板书:不得履)
  师:短短45个字中,包含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简洁、叙述完整,这就是小古文作为经典的魅力。
  【评析:故事性是寓言的文体特征,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性的外在表现。唐老师抓住故事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逐一梳理,融阅读与理解于一身,集感受与品悟于一体。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将对文意的理解与方法渗透相结合;“古人也会写错别字呀?”的故意设疑,将意思的理解与知识的讲述有趣结合起来;通假字等文言现象的随机点拨与操练,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初感走向体认。】

四、悟读寓言,理解启示意


  师:想买鞋子,却因为自己把尺码忘在了家里而没买成。同学们猜猜看,旁边的人们会对他的行为说些什么?
  生:我猜人们会说,你真傻!
  生:你怎么不动动脑筋,想想别的办法呢?
  生:你何必回家呢,用自己的脚试试不就行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请看——
  生:“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师:是什么意思?
  生:有的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师:这是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所以应该读出反问的语气。谁能读?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师:(读)那人接受旁人的建议了吗?
  生。没有。因为文中写道:“宁信度,无自信也。”
  生: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谁说的?
  生:郑人说的。
  师:小古文有时会省略一些信息,理解的时候要把它还原。现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个当路人,一个当郑人。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生:(读)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语气不够强烈。
  生:路人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何”字可以加重来读。
  生:郑人比较固执,应该读得果断一些。
  师:建议很中肯。谁还想读一读?
  生:(读)何不试之以足?
  生:(读)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非常好。我们把整篇小古文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古文通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听了文中的对话,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郑人?
  生:他是个糊涂人,明明可以用自己的脚试鞋,偏要回家拿尺码。
  师:如果郑人没有把尺码忘在家里,就不糊涂了吗?   生:还是糊涂的。
  师:为什么还糊涂?
  生:他只知道以尺码作为标准,明明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脚试鞋的。
  师:说得很好!的确,这个郑人不知变通、固执己见,最终还是买不到鞋。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做事情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懂得变通。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墨守成规。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做法。
  【评析:故事是外象,寓意才是寓言类文本的价值核心。教学寓言,若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寓意体悟,则是对寓言文体的忽视。很显然,唐老师深知此理,且颇费思量。理的品悟,不是简单告知,而是引导学生自悟自见。唐老师所做的,是机智地对话,是不断地追问,是引导学生由文字的表层走向思维的深层。】

五、拓展寓言,把握延伸象


  师:还有一则寓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iè)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师:这则寓言的题目是——
  生:刻舟求剑。
  师:他和“郑人买履”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个楚人也是固執己见,不懂得灵活变通。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个道理对古人有用,对我们也同样有用,这就是小古文作为经典的第二个魅力——启迪智慧。
  师:这是一则寓言,又是一个成语,今天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有些梅派演员因为推崇梅兰芳,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经典,对于师傅梅兰芳定下的规矩,不敢逾越一步。这恰恰与梅兰芳一生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这种保守的态度,成为了京剧前进的绊脚石。
  师:跟这则寓言很像,你发现了吗?
  生:只知道模仿,却不懂得改变。
  生:他们不懂变通,墨守成规,无法有所突破。
  师:很好,再看——
  生:(读)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公司,占有全球三分之二的胶卷市场,拥有一万多项专利技术。然而,柯达却寄希望于专利保护,以保护现有产品,忽略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当大量的新产品扑面而来时,柯达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想要用专利保护来阻挡新技术的柯达,终究被数码技术的洪流颠覆。
  师:柯达为什么会失败?
  生:这也和“郑人买履”的行为很像,柯达公司失败在于不懂与时俱进。
  生:柯达公司就是因为做事固执死板,才导致企业没有进步,最后失败的。
  师: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郑人,做这样“郑人买履”的傻事!
  生:郑人买履,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评析:由“单篇”走向“群文”,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两篇小古文的共性,既是对之前寓言学习的强化,也是对文本寓言的固化。而由“道理的古用”走向“当下的启迪”,则打开了文言文教学的视野。教学寓言类文言文,其价值不仅在于感受文言文本身,还在于寓意的当下活用,即要引导学生在古今的关联和对接中,真正领悟寓言的存在价值。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精神的洗礼、审美的陶冶、思想的启迪。】
  师:这是小古文的又一个魅力,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古文既让我们学习到了古人语言的简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的熏陶。能把它背背看吗?
  师:谁想试试看?(出示课件:我会填)
  (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试着背诵)
  师:这次我们完整地背一背。
  (生背诵)
  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把这篇小古文积累下来了!
  师:像这样的寓言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再去搜集古今中外有趣又富有哲理的寓言,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评析: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课中,唐老师通过“我会填”的提示,降低了学生背诵难度,激发了学生背诵小古文的兴趣,循序渐进,反复诵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文言积累。】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浙江绍兴市树人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Internet环境下构建FAQ答疑系统需要设计与编程,然后通过Web服务器发布,过程比较复杂。如果通过QQ构建FAQ系统,会使操作简化,而且经济实用。  关键词 FAQ答疑系统;QQ;Internet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0-0072-02  Answer System of FAQ based on QQ//Qi Juho
郝洁老师将她在“本简语文”教学主张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文字提炼为可共享的教学技术、教学智慧,这将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显性层面实现专业交流,推进教研。  因为职务关系,我能经常接触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平心而论,相当数量的教学研究活动态度虽然认真,但其研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却不充分。郝洁“本简语文”教学主张相关研究所提供的研究事实,或可为提升教研工作科学性作一个参照。  一方面,验证理
摘 要 几何画板是辅助数学教学的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有利于展示数量、图形的变化过程和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阐述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提出几何画板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并以日常生活和生产运输应用较多的双曲线性质为例进行探究。  关键词 几何画板;高中数学;双曲线;标准
文本解读  《天窗》是茅盾写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课文描写的是作者在不同时段透过天窗看到的形形色色的景物,而这些普通的景物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编织下,又展现出了一个神奇多彩的世界。天窗,印刻着童年的片段,映照出孩童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的关键语句是“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凝聚着作者全部的情思,也串起童年的一个个片段。
2018年12月6日,全国名校联盟年会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我执教《乡愁组诗》。  上课中,因为电脑与课件不太匹配(他们学校电脑版本太高),出示一首诗时,题目和正文是正确的,可是作者的名字出现乱码,显示了莫名其妙的文字,不知所云。  学生愣了,台下老师也愣了。  我一怔,随口说道:“……钱锺书写了《围城》,很多读者特别喜欢,就千方百计想见见作者。钱锺书说,作者有什么好见的?难道你吃了鸡蛋味道不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俭、皇、偎”等10个生字,运用上一单元快速阅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的发展及结局。  2.根据任务提示画连环画,定  格六幅画面,了解故事主要内容,聚焦重要情节。  3.通过讲故事,尤其是创造性地讲故事,体会民间故事的神奇以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了任务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牛郎织女(一)》,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要是加上绘声绘色的
教学目标:  1.知道从多方面介绍人物,并能将人物多方面特点具体化。  2.链接资料,比较学习,掌握“动作连着用”“语言显个性”等多种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我的“自画像”》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你即将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会怎样向他介绍自己呢?根据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可以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把它们写下来。其中哪个特点是你最想向别人
摘 要 以音频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详细分析立体化教材在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提供的支撑帮助。  关键词 立体化教材;研究性教学;音频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59-03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价格亲民化,学生通过使用手机进行
摘 要 以高校日语教学为例,探讨多媒体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日语;现代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2-0124-02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NIU Shifeng  Abstract Th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有机整合各学科各领域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拓展宽广的学习空间,搭建多元交互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拥有更为丰富的土壤,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得透彻,能理解更能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  如何使得此项教学内容超越知识符号的认知,建立生活与知识的关联,建构深度学习的意义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实践场景穿越  真实的实践场景由于具备“真切体验”往往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