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根植于生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应把教学植根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玩数学、思数学、用数学,使学生从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情境 根植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数学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应走一条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数学之路,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新课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教学中,我先带学生到操场,要求各组组织自由集体活动,学生们有的捉迷藏,有的丢手绢,有的玩传球,等等。活动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能从你们的活动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孩子们个个举起小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我们组有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藏起来有几人?……这样唤起了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在生活情境中“玩”数学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比较少,于是,我就创设了购物情境,课前准备了各种物品,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学生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社会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在生活情境中“思”数学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先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再让学生就问题“如你是老板,这些热水瓶你想怎么卖?”分组讨论,最后展示讨论结果。这样学生亲身感受了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发展变化及解决的过程。
  四、在实践情境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他概括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的所学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教学完相应的知识之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以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譬如依据我校学生家长大部分是茶农,学生对自家采茶,制茶销售茶叶的季收入都比较清楚,于是,我就在“十一”期间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分小组调查自己村中的几户人家,了解他们去年和今年的收茶收入情况,根据搜集的数据算出这几户人家今年比去年减产了几成,这几户人家平均减产几成。思考是什么原因,小组中的学生分工进行调查,完成调查后,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茶农提出建议。这样融数学、科学、社交知识于一体的综合练习,前半部分是百分数(成数)的实际应用,没有给出具体数据,需要学生自己调查完成;后半部分是学生调查造成减产的原因:(1)与经常下雨有关。(2)管理不当,病虫害的缘故。(3)空气污染。(4)茶的品种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于我校特有的资源,从孩子们身边的现实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实际运用能力,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目光投向生活,努力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并通过运用身边的实物感知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抽象的教材知识有机地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建立“以学论教”的模式”这一要求,就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主体特性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运用    新实施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发生了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又能更好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本文作者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新背景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课程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如何摆正二者的位置,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才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一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但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依赖,使学生成了“哑巴”。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现代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问题对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了一些自己想要知道、想要了解的问题,才能够去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学科,它也是一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摘 要: 小学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反应力、开发学生智力也有重要作用。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对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意义重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一、创新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不断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动力,它指人们在实践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目的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