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创办于1910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组建于2005年,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教育集团。目前,教育集团下辖两个校区一个中心,即永宁校区、左岸校区和“新成功教育”研发中心。
教育集团自组建以来,依托母体先进的教育文化、雄厚的名师资源和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实施“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精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名校文化的整合与输出”“名校骨干教师的培植与重组”,两个校区的优秀师资得到充分共享,学校文化通过管理、制度、师资等层面得到有效渗透和辐射,整个教育集团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正在成为杭城乃至全省的一所新兴名校。
一、价值憬悟,“新成功教育”的文化转型
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自2005年组建以来,走的是“名校+新校”的发展路径。名校对新校的发展承担着文化培育、名师引领、体制创新等多项使命和责任。这其中,“新成功教育”文化的播种和培植是集团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成功教育”是我校根据区域实际和生源状况,于2001年开始,借鉴“成功教育”的合理思想和经验,旨在重塑以“成功心态”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整体教育改革。相对于“成功教育”,“新成功教育”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实践智慧上,都有着属于它自身的独特的本土化的追索和思考,其核心的文化意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一心三最”为灵魂的办学宗旨
“新成功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我们将这一宗旨概括为“一心三最”:所谓“一心”,就是指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成功心态”,这是一种“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良好心态;所谓“三最”,就是“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我们主张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并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能,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2.以“一加十”为规格的培养目标
“新成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加十”协同发展模式。所谓“一”,就是达成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这是共性化的发展,属于学生发展的底线目标;所谓“十”,就是在以下十个方面成为最好的自己:(一)特别自信、落落大方;(二)特别爱读书、阅读面特别广、洋溢书卷气;(三)特别有教养、行为习惯特别好;(四)特别热情、充满阳光气质;(五)特别有尊严、从不否定自身价值;(六)特别善良、乐于助人;(七)特别善于朝着目标前进;(八)特别爱思考;(九)特别乐群、特别会欣赏他人;(十)特别有憧憬、爱幻想。这是个性化的发展,属于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
3.以“五品学校”为愿景的发展战略
“新成功教育”的发展战略,简约地讲,就是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做到“每天成功一点点”。我们认为,“每天”反映一种教育习惯,追求成功要成为一种人生习惯;“一点点”反映一种教育增量,强调成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成功”反映一种教育价值,成功在这里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要以成功为价值引领,当成功注入成长的进程之中,成长将会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清晰。而这一战略主要落实在“五品学校”的打造上。即:在学校德育上,通过实施以“成功做人”为终极关怀、以“有教养”为底线的“新成功德育”,打造“阳光品行学校”;在学校智育上,通过实施“为成功学习而教”的“成功教学”模式,打造“智慧品质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心育上,通过“健康100分工程”和“成功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打造“强健品格学校”;在学校美育上,通过“运河文化长廊”“诗意课堂”的实施,打造“高雅品位学校”;在学校整体育人上,围绕“新成功教育”这一核心价值,通过“激励文化”“执行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培育和弘扬,打造“文化品牌学校”。
4.以“六个一点”为策略的教学模式
任何时候,学校工作都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新成功教育”只有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广大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改革始终是新成功教育的主阵地。所谓“六个一点”,就是教学起点低一点,教学步骤小一点,教学进度早一点,教学练习精一点,教学反馈勤一点,教学激励多一点。概括起来说,就是“低起点、小步子、提早学、精练习、勤反馈、多激励”的“成功教学模式”。这样一个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思考起点的。而这样一个思考起点,又是跟我们集团所处的地域环境和生源状况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成功教育”不是精英的教育,而是大众的、平民的教育。
以上四个方面,深刻而简约地概括了我校“新成功教育”的文化意蕴。它既是名校自身成长和壮大的价值取向,同时更是新校走向成功、走向成熟的文化源泉。而文化意蕴的开掘,为有效规避集团化办学中容易出现的“集而不化、有名无实”的矛盾提供了价值层面、精神层面的铺垫和支撑。
二、路径统整,“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
明确了“新成功教育”的文化意蕴,接踵而来的就是如何将这一先进文化有效地向新校传输,使之在较短的周期内被接受并内化为新校自身的文化特质,这就涉及“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在三年多的名校集团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认为,“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主要涉及决策体制、管理体制和课程体制这样三个方面。
1.四个统一,创新教育集团的决策体制
所谓四个统一,即,在整个集团构架之中,做到法人代表统一、领导班子统一、师资调配统一、学段布局统一。事实上,文化输出和传承的第一要素不是物,而是人。文化说到底是“人化”,它是相对于自然化育而言的。因此,“人”是文化的活载体、走动载体、自觉能动载体。就教育集团而言,这里的“人”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名校的管理者,第二类是名校的师资,尤其是名校中的名师,他们更是“新成功教育”最忠实的信仰者和奉行者,他们就是“新成功教育”文化的“星星之火”。法人代表统一,既指教育集团是一个法人,也指法人代表只有一个,那就是集团理事长。集团理事长同时也是两个校区的一校之长,对内全面领导行政工作,对外则代表教育集团。这种强势的、一元化的决策体制,在集团的初创时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它为“新成功教育”文化的传输提供了坚实有效的行政保障。领导班子统一,是指教育集团只有一套领导班子,从校级到中层皆是如此。一个政教处同时管理两个校区,同理,一个教导处、一个教科室、一个总务处都必须同时管理两个校区,从组织构架看,一个教育集团就是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学校。由于前面两个高度统一,师资调配、学段布局的统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人”的统一,为“新成功教育”的文化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决策体制。
2.“章程”加“条例”,创新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创新,关键是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而学校制度和教育集团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属于下位制度,一个则属于上位制度。集团制度是制度的制度,具有“元制度”的地位和意义,而集团章程则是制度的制度的制度,在整个集团内部,相当于一部“宪法”。条例则是确保章程得以实施、践行而非悬置、架空的制度保障。2006年,我们完成了《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章程》;2007年,我们完成了《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条例》。
集团章程的制订,紧紧围绕“新成功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并将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了章程文本的始终。它的法理构架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阐明“集团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战略与文化”。这一模块集中回答“为什么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核心、灵魂与逻辑推演的原点。通过这一模块,明确集团办学的价值观这一终极文化。第二模块表述“学籍管理、教师培训与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后勤财务管理以及体育卫生与安全管理”。这一模块具体回答“怎么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主体、关键与价值皈依的落脚点。通过这一模块,一方面将第一模块的理念衍化为操作规范,在技术和实践路径上解决办学价值观这一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明确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回答“怎么办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回答“为什么办学”的过程,即“为什么要这样办学而不是那样办学”,其最终指向的依然是办学价值观。第三模块规定“附则”。这一模块着重回答“如何保证这样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一种自我保障和自我监督。如何切实发挥章程的元制度功能呢?我们在附则中主要设计了两种自控机制,一种是“述职机制”,即要求集团法人代表每学年向教代会报告一次本章程的实施情况,对于集团章程的施行,做了些什么、做得如何,都要对全体教师有个实事求是的交待。一种是“门槛机制”,即集团法人代表如需修改章程,应提交集团理事会讨论并经集团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集团理事会是第一道门槛,教代会是第二道门槛,主管部门是第三道门槛,以此来保证集团章程作为根本之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执行条例是对章程实施的一种制度行为的保障,条例的主旨和主线是提高和改善集团的文化执行力。它的法理构架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是“日日清工作备忘录制度”, 规定集团的每位行政干部要养成“四时”工作习惯,即:随时记录要做之事,按时翻看备忘之事,及时落实备忘之事,准时完成顺延之事。第二模块是“周周明工作行事历制度”,将集团的发展目标和各项指标最终落实到一周一周的行事历中,规定每周行事历的做事要求、负责人、完成期限等。第三模块是“五加十工作惯例”,“五”指以学年为单位,将工作惯例按五个时段编制。这五个时段分别是:第一学期初、第一学期末、学期进程中、第二学期初、第二学期末。每个时段分“中心工作”和“常规工作”两类惯例。“十”指以下十个部门或工作岗位,必须形成书面的“工作惯例”,即:校长室、党支部、校务办、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大队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总之,章程和条例,以具体而明确的程序规定和行为规范,为“新成功教育”的文化传输奠定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体制。
3.四个学会,创新教育集团的课程体制
“新成功教育”的课程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路径上,第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充分开掘国家课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成功心态养成的各种资源和教材,使之在实现课程自身目标的同时,为学校的“新成功教育”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第二是校本课程的成功化,即围绕“让每个学生学会成功”这一核心目标开发和实施学校的各类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对国家课程渗透“新成功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具体来说,学会成功涉及以下四个板块的校本课程。即:通过实施《成功心理辅导课程》,在成功智力、成功情感、成功意志及习惯、成功潜意识等四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成功做人;通过实施《课外阅读阶梯课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让学生学会成功阅读;通过实施《运河文化探究课程》,在野外体验中亲近运河文化,在主题学习中探究运河文化,在综合积淀中传承运河文化,在生活砥砺中发展运河文化,让学生学会成功探究;通过实施《经典才艺拓展课程》,在经典文化的熏染和时尚才艺的习练中,让学生学会成功生活。
总之,我校的名校集团化改革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益是相当明显的。生源连续三年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由组建之前的21%增加到现在的65%。“新成功教育”的文化品牌覆盖面已经涉及浙江、江苏、江西、云南、新疆、福建6个省、自治区近50所学校。教育集团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红旗大队、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杭州市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先进学校等。
教育集团自组建以来,依托母体先进的教育文化、雄厚的名师资源和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实施“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精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名校文化的整合与输出”“名校骨干教师的培植与重组”,两个校区的优秀师资得到充分共享,学校文化通过管理、制度、师资等层面得到有效渗透和辐射,整个教育集团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正在成为杭城乃至全省的一所新兴名校。
一、价值憬悟,“新成功教育”的文化转型
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自2005年组建以来,走的是“名校+新校”的发展路径。名校对新校的发展承担着文化培育、名师引领、体制创新等多项使命和责任。这其中,“新成功教育”文化的播种和培植是集团建设的重中之重。
“新成功教育”是我校根据区域实际和生源状况,于2001年开始,借鉴“成功教育”的合理思想和经验,旨在重塑以“成功心态”为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整体教育改革。相对于“成功教育”,“新成功教育”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实践智慧上,都有着属于它自身的独特的本土化的追索和思考,其核心的文化意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一心三最”为灵魂的办学宗旨
“新成功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每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我们将这一宗旨概括为“一心三最”:所谓“一心”,就是指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成功心态”,这是一种“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良好心态;所谓“三最”,就是“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和最好的自己”,我们主张教育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并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潜能,逐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2.以“一加十”为规格的培养目标
“新成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加十”协同发展模式。所谓“一”,就是达成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这是共性化的发展,属于学生发展的底线目标;所谓“十”,就是在以下十个方面成为最好的自己:(一)特别自信、落落大方;(二)特别爱读书、阅读面特别广、洋溢书卷气;(三)特别有教养、行为习惯特别好;(四)特别热情、充满阳光气质;(五)特别有尊严、从不否定自身价值;(六)特别善良、乐于助人;(七)特别善于朝着目标前进;(八)特别爱思考;(九)特别乐群、特别会欣赏他人;(十)特别有憧憬、爱幻想。这是个性化的发展,属于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
3.以“五品学校”为愿景的发展战略
“新成功教育”的发展战略,简约地讲,就是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做到“每天成功一点点”。我们认为,“每天”反映一种教育习惯,追求成功要成为一种人生习惯;“一点点”反映一种教育增量,强调成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成功”反映一种教育价值,成功在这里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要以成功为价值引领,当成功注入成长的进程之中,成长将会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清晰。而这一战略主要落实在“五品学校”的打造上。即:在学校德育上,通过实施以“成功做人”为终极关怀、以“有教养”为底线的“新成功德育”,打造“阳光品行学校”;在学校智育上,通过实施“为成功学习而教”的“成功教学”模式,打造“智慧品质学校”;在学校体育和心育上,通过“健康100分工程”和“成功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打造“强健品格学校”;在学校美育上,通过“运河文化长廊”“诗意课堂”的实施,打造“高雅品位学校”;在学校整体育人上,围绕“新成功教育”这一核心价值,通过“激励文化”“执行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培育和弘扬,打造“文化品牌学校”。
4.以“六个一点”为策略的教学模式
任何时候,学校工作都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新成功教育”只有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广大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改革始终是新成功教育的主阵地。所谓“六个一点”,就是教学起点低一点,教学步骤小一点,教学进度早一点,教学练习精一点,教学反馈勤一点,教学激励多一点。概括起来说,就是“低起点、小步子、提早学、精练习、勤反馈、多激励”的“成功教学模式”。这样一个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思考起点的。而这样一个思考起点,又是跟我们集团所处的地域环境和生源状况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成功教育”不是精英的教育,而是大众的、平民的教育。
以上四个方面,深刻而简约地概括了我校“新成功教育”的文化意蕴。它既是名校自身成长和壮大的价值取向,同时更是新校走向成功、走向成熟的文化源泉。而文化意蕴的开掘,为有效规避集团化办学中容易出现的“集而不化、有名无实”的矛盾提供了价值层面、精神层面的铺垫和支撑。
二、路径统整,“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
明确了“新成功教育”的文化意蕴,接踵而来的就是如何将这一先进文化有效地向新校传输,使之在较短的周期内被接受并内化为新校自身的文化特质,这就涉及“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在三年多的名校集团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认为,“新成功教育”的体制创新主要涉及决策体制、管理体制和课程体制这样三个方面。
1.四个统一,创新教育集团的决策体制
所谓四个统一,即,在整个集团构架之中,做到法人代表统一、领导班子统一、师资调配统一、学段布局统一。事实上,文化输出和传承的第一要素不是物,而是人。文化说到底是“人化”,它是相对于自然化育而言的。因此,“人”是文化的活载体、走动载体、自觉能动载体。就教育集团而言,这里的“人”主要涉及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名校的管理者,第二类是名校的师资,尤其是名校中的名师,他们更是“新成功教育”最忠实的信仰者和奉行者,他们就是“新成功教育”文化的“星星之火”。法人代表统一,既指教育集团是一个法人,也指法人代表只有一个,那就是集团理事长。集团理事长同时也是两个校区的一校之长,对内全面领导行政工作,对外则代表教育集团。这种强势的、一元化的决策体制,在集团的初创时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它为“新成功教育”文化的传输提供了坚实有效的行政保障。领导班子统一,是指教育集团只有一套领导班子,从校级到中层皆是如此。一个政教处同时管理两个校区,同理,一个教导处、一个教科室、一个总务处都必须同时管理两个校区,从组织构架看,一个教育集团就是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学校。由于前面两个高度统一,师资调配、学段布局的统一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人”的统一,为“新成功教育”的文化传输打下了坚实的决策体制。
2.“章程”加“条例”,创新教育集团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创新,关键是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而学校制度和教育集团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属于下位制度,一个则属于上位制度。集团制度是制度的制度,具有“元制度”的地位和意义,而集团章程则是制度的制度的制度,在整个集团内部,相当于一部“宪法”。条例则是确保章程得以实施、践行而非悬置、架空的制度保障。2006年,我们完成了《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章程》;2007年,我们完成了《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执行条例》。
集团章程的制订,紧紧围绕“新成功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并将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到了章程文本的始终。它的法理构架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阐明“集团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战略与文化”。这一模块集中回答“为什么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核心、灵魂与逻辑推演的原点。通过这一模块,明确集团办学的价值观这一终极文化。第二模块表述“学籍管理、教师培训与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后勤财务管理以及体育卫生与安全管理”。这一模块具体回答“怎么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主体、关键与价值皈依的落脚点。通过这一模块,一方面将第一模块的理念衍化为操作规范,在技术和实践路径上解决办学价值观这一形而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明确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回答“怎么办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回答“为什么办学”的过程,即“为什么要这样办学而不是那样办学”,其最终指向的依然是办学价值观。第三模块规定“附则”。这一模块着重回答“如何保证这样办学”这一问题,是集团章程的一种自我保障和自我监督。如何切实发挥章程的元制度功能呢?我们在附则中主要设计了两种自控机制,一种是“述职机制”,即要求集团法人代表每学年向教代会报告一次本章程的实施情况,对于集团章程的施行,做了些什么、做得如何,都要对全体教师有个实事求是的交待。一种是“门槛机制”,即集团法人代表如需修改章程,应提交集团理事会讨论并经集团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集团理事会是第一道门槛,教代会是第二道门槛,主管部门是第三道门槛,以此来保证集团章程作为根本之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执行条例是对章程实施的一种制度行为的保障,条例的主旨和主线是提高和改善集团的文化执行力。它的法理构架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组成:第一模块是“日日清工作备忘录制度”, 规定集团的每位行政干部要养成“四时”工作习惯,即:随时记录要做之事,按时翻看备忘之事,及时落实备忘之事,准时完成顺延之事。第二模块是“周周明工作行事历制度”,将集团的发展目标和各项指标最终落实到一周一周的行事历中,规定每周行事历的做事要求、负责人、完成期限等。第三模块是“五加十工作惯例”,“五”指以学年为单位,将工作惯例按五个时段编制。这五个时段分别是:第一学期初、第一学期末、学期进程中、第二学期初、第二学期末。每个时段分“中心工作”和“常规工作”两类惯例。“十”指以下十个部门或工作岗位,必须形成书面的“工作惯例”,即:校长室、党支部、校务办、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大队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总之,章程和条例,以具体而明确的程序规定和行为规范,为“新成功教育”的文化传输奠定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管理体制。
3.四个学会,创新教育集团的课程体制
“新成功教育”的课程体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路径上,第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充分开掘国家课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成功心态养成的各种资源和教材,使之在实现课程自身目标的同时,为学校的“新成功教育”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第二是校本课程的成功化,即围绕“让每个学生学会成功”这一核心目标开发和实施学校的各类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对国家课程渗透“新成功教育”的辅助和补充。具体来说,学会成功涉及以下四个板块的校本课程。即:通过实施《成功心理辅导课程》,在成功智力、成功情感、成功意志及习惯、成功潜意识等四个方面让学生学会成功做人;通过实施《课外阅读阶梯课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让学生学会成功阅读;通过实施《运河文化探究课程》,在野外体验中亲近运河文化,在主题学习中探究运河文化,在综合积淀中传承运河文化,在生活砥砺中发展运河文化,让学生学会成功探究;通过实施《经典才艺拓展课程》,在经典文化的熏染和时尚才艺的习练中,让学生学会成功生活。
总之,我校的名校集团化改革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教育效应和社会效益是相当明显的。生源连续三年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由组建之前的21%增加到现在的65%。“新成功教育”的文化品牌覆盖面已经涉及浙江、江苏、江西、云南、新疆、福建6个省、自治区近50所学校。教育集团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红旗大队、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杭州市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先进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