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媒体对“90”后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联系工具,更是学习、生活、娱乐不可缺少的“伴侣”。本文通过对运城学院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研究,掌握该校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分析手机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64-02
  一、研究背景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8月,我国手机网民高达6.56亿人。手机媒体被称为一种“带着体温的媒体”,它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只要手里有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同时它还兼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势,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模式,成为一种“全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使用率还会持续增长,而中国网民的增长主要是手机网民的增长,在使用手机的各个年龄中,20~29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数量最多[1]。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收能力强,手机使用频率也高,因此研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笔者对运城学院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500分,回收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97%。调查对象男生占43%,女生占57%;其中文科生34%,理科生37%,艺术生29%。以下是调查基本状况。
  1.大学生几乎都使用智能手机且离不开手机
  继工业社会后,人类迎来了信息社会,手机便是信息化社会的一大产物。据调查100%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12%的学生拥有两款手机或两张手机卡。随着校园免费WIFI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便可随时随地上网。调查显示,89%的学生开通的手机套餐里包含流量,但只有一半学生反映流量够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越来越长了。通过对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累计上网高达5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3~5小时的学生占52%,1~3小时之间的人数占34%,每天上网不足1小时的学生仅占6%。同时发现文科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较长,理科生相对时间较短,艺术生使用手机时间最长。部分同学反映每天晚上休息前必看手机,上课休息期间也看手机。总之,手机的便捷性、信息化已经使它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工具,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品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通过调查发现,13%的学生使用苹果手机,16%学生使用OPPO音乐手机,21%的学生使用华为手机,15%学生使用三星手机,6%学生使用小米手机,还有部分学生使用其他品牌的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份符号的象征,42%学生反映使用某款手机,不仅仅是为了体验它的高端性能,更多是它使用它是一种身份的认可,是一种品位的象征。这也体现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消费心态。
  3.大学生使用手机用途非常广泛且使用手机的费用也越来越高
  智能手机的用途非常广泛,据调查学生使用手机的用途主要有:打电话,查资料,购物,玩游戏,上微信、微博等。调查中96%的学生开通了微信或微博,主要是方便联系、了解信息,42%的学生经常用手机购物,26%的学生用手机玩游戏,有45%的学生提到手机上有下载的学习软件;同时调查还发现31%学生每月的手机套餐费用在20元及以下,38%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20~30元之间,22%学生在30~40元之间,还有9%学生每月手机套餐在40元以上。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手机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通话的工具,它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也给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2]。
  1.手机媒体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却使其陷入“信息的海洋”无法自拔。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都会整天将手机随身携带,64%的学生有问题就翻开手机百度查询;68%的学生承认自己在上课期间玩过手机,92%的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会看一眼手机,但仅有10%学生承认手机对学习有帮助。93%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时候用手机看到的信息都是无用的,最多关注的还是娱乐新闻。
  2.手机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低头族”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聊天、购物、订餐,打游戏、追剧,但也使更多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边走边玩手机,这就是校园里的“低头族”。研究表明,长期玩手机对颈椎、眼睛都有很大的伤害, 90%的学生承认自己一小时内必须看一下手机,60%的学生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超过三个小时。90%的同学表示晚上休息不会关手机,87%的同学表示如果出门不带手机会产生焦虑感。
  3.手机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也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攀比心理
  大学生利用手机可以查询资料,下载学习软件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但许多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盲目跟风[3]。据调查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热衷名牌68%的学生用苹果手机,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品牌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与象征。调查中拥有5000元以上的手机占7%,3000~5000元之间的手机占23%,2000~3000元之间的手机占28%,其中32%同学使用的手机1000~2000元之间,仅10%学生使用的手机在1000元以下。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收入,但58%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却在2000元以上,这样不仅会加重家庭的负担,同时会形成攀比之风和错误的价值观。
  4.手机媒体活跃了大学生的思维,但其提供的信息却要斟酌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最忠诚的陪伴者。吃饭时,有手机美团定外卖;充话费时,直接用手机支付宝充值;不懂任何问题时,随时用手机进行百度,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无聊时,用手机玩游戏。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由于用手机媒体收发信息相对自由,也导致了手机网络信息可信度不高,很少有学生去判断手机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时在传播信息时,也能随心所欲的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导致大学生责任心下降。
  四、正确地使用手机媒体,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媒介素养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播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公众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接收者,被称为“公民记者”。开展媒介素养课,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解读信息,批判性的吸收信息,以及利用手机媒体制作、传播信息。
  2.加强课堂上使用手机管理,创建良好课堂纪律
  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会破坏课堂纪律,无法专心听讲,同时也扰乱教师的正常上课,造成坏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68%的学生上课有玩手机的现象。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上课没收手机,下课再归还,考试期间也有学生考试时也利用手机作弊。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必须制定相关规定,教师的强制要求与学校的倡议相结合。在学校教学楼、餐厅等集中的地方张贴标语“上课时间请自动将手机关机”、“上课时间不要玩手机”“请归还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标语[4]。
  3.打造手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手机文化氛围
  校园手机文化建设可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近期山西省已经举办了大学生手机文化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手机大赛创作,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宣传手机文化。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学校餐厅、学生寝室打标语,让学生意识到娱乐不是接触手机媒体的唯一、主要的动机,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将学习、沟通、获取信息等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手机接触动机,创造良好的校园手机文化环境。高校要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开展人文大讲堂、开展社团活动,用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用多彩缤纷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4.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创建手机使用自律意识
  目前我国网络媒体使用管理还不成熟,没有成熟的法律道德约束机制。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的同时,要使学生意识到使用手机也要遵守相关的规则,运用手机媒体进行相关的评论或者传播一定的信息时,不能随意伤害他人的利益,或利用手机媒体对某事件进行批评时,必须在法律道德的范围内行事。
  5.拓展手机媒体使用范围,鼓励大学生用手机媒体讨论公共事务
  目前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主要是休闲娱乐,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来讨论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社会上每天都有很多热点舆论事件,作为大学生要提高媒介素养,就不能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而要进入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一些与当代大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要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就会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当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较低,利用手机媒体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倾向。通过开展媒介素养课,打造手机校园文化,将校方的监督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信息时代能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参考文献:
  [1] 石明.陕西省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调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
  [2] 陈政强等.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7).
  [3] 刘振.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4] 李黎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评论,2015(1).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媒体面临重大变革,对媒体从业者来说,也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特别是对编辑而言,怎样转型,从传统的纸媒编辑转向新媒体编辑,并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笔者从自身从业经历和工作时间入手,指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编辑,必须不断学习,成为一名多面手,具备正确研判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策划以“全媒体”思维做新闻和掌握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能力。   关
期刊
编者按:大数据时代,传媒教育行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也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将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学习并掌握新的思考方法和新的技能,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有效地运用到传媒教育当中,才能推动传媒教育事业的突破性发展。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1968年创建的传理学系,是香港最早开设传媒专业的大学,传媒教育享有“亚洲第一”美誉。浸大传理学院拥有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当今各大高校大多都设置了电视编导专业,不仅在办学规模上逐年扩大,也在招生人数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样的专业发展状况下,如何培育“高、精、尖”的电视人才,成为每个高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在当下电视编导创新人才紧缺的状态下,构建“学、产、研”三角关系的人本教学模式对电视编导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产研;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模式;人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推动,跨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频繁,美剧正是在这个时候以其独有的优势和特点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本文主要是在研究美剧的跨国传播成功的基础上,为我国国产电视剧跨国传播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侧重于研究美剧传播的现状及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为我国国产电视剧的跨国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传
期刊
摘 要: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本调研报告不仅摸清了近年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更为深入改革提出了思考和建设性建议。面对实训教材缺乏、设备陈旧、校企合作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相应改进思路,以期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给民粹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栖息地,网民公共事件的社会参与更加平民化和草根化,导致网络民粹主义倾向时常出现于当下的网络公共事件中。本文通过对近十年(2007~2016)有关网络民粹主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知:研究主要集中时间在2011年后且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学科归属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和政治与社会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与特征、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表现与脉络、网络民粹主义形成
期刊
摘 要:央视新闻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质疑声不断的背后是传统媒体的积极发声,及时辟谣,才使公众走向了正确的舆论方向。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把握好自身优势和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在灾难性突发新闻报道中主动发声,做好新闻作品的同时,主动设置议题,为公众还原事实,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以及精神层面文化形成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本文主要从校园生活的角度论述了两种类型的大学文化,分别是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自由及自我型和以运城学院为代表的同伴及集体型,并分析了这两种不同的校园生活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大学文化;校园生活;自由及自我型;同伴及集体型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66-02  一、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