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记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先生走了!噩耗传来,我正在课堂上,顿觉心慌意乱,手脚冰凉,真不愿相信这是事实。
  我与顾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今年的1月18日。那天,我们一行驱车去上海沪闵路南方城看望他老人家。听说我们要来,先生早早穿戴整齐,坐在客厅迎候。看得出来,那天,他十分开心。慰问、交谈、合影,……一切都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临行前,顾先生还让我把新近发表的文章发送到他的邮箱里。
  回扬后,我立刻照办。不几日,就收到顾先生的贺卡,其中写道:“发来的照片和三篇文稿,均已收到。照片很好,不管是长沙发上的集体照,还是您和我二人在书房里的合影,都很好,很有纪念意义。看了您的文稿,颇多感慨,觉得您的路子走得对,种种虚名,不应该是您追求的目标,像这样高质量的文章,多发表几篇,才是您证明自己、奉献社会的高明之举。这次看到您红光满面,精神昂扬,十分高兴,希望牛年更牛。”顾先生卧病多日,还一如往常,慈父般地关心我,鼓励我,当时,我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
  说顾先生是“慈父般”的恩师,一点也不过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任教两个班语文,并兼班主任,负担较重,不料病倒。一天上午10时左右,我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顾先生、周老师来到我身旁,我竭力想坐起来,顾先生用他那温暖的双手轻轻按住我,“别动,躺着别动,眩晕会跌倒的。”说着,便从包里拿出一盒听装的“米老鼠”奶糖和其他一些精致的食品。我一愣,先生怎么知道我有眩晕症病史?在大学读书期间,我的确因眩晕从床铺上摔下来过。那时顾先生任教我们“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我们接触不多,只是一般的师生交往,偶尔在汶河路的书店里邂逅,也只是相互问候而已。走上教师岗位后,由于工作关系,顾先生常让我去师院中文系给校友们上中学语文示范课,做点讲座。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他却对我如此了解,如此关心。
  事后,我才知道,自我分配到扬中教书后,顾老师就一直在关注我,他为中语界又多了一名新人而高兴。而那些食品是他早年的学生看望他时带来的。要知道,在那物品匮乏,不少商品尚需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高档的奶糖和精致的食品不正是先生对我的一片浓浓情意吗?
  “爱惜身体,来日方长。”顾先生和周老师再三关照。“四人帮”粉碎后,教育事业百废待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顾先生关心如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后继有人,蓬勃兴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年轻人要压担子”,这是老扬中的传统。没有强健的体魄,是很难承担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当年,因受政治迫害,加上积劳成疾,顾先生的身体受到过很多摧残。有了好身体,才能做好事,顾先生对此颇有感触。当时体弱多病的我,虽不解其中深意,但看到先生如此慈爱,不禁含泪连连点头。后来,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感到“力不从心”的遗憾,先生的“爱惜身体”一句,无论是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其份量何其重也,这是长者的肺腑之言,眷眷之心啊。
  顾先生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他平易近人,执著勤奋,节俭廉洁,可堪文章宗师,道德楷模。我们这帮中青年教师,无一不得到他的关心培养,无一不是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走上语文人生之路的。我每次拜访顾先生,他无论在做什么,总是立即停下来,乐呵呵地接待我。为我点评课例,修改文稿,指点人生;要我明确目标,坚定信念,一辈子乐意从事语文教育。顾先生言传身教,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学着他的样子,遵循他的教导,我努力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及时总结教学心得,节假日闭门简出,把自己反锁在家中,撰写文稿,每有文章发表,或受到表彰,哪怕一点点小小的进步,顾先生总为我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他常常打来电话说:“我又在报刊上看到你的东西了。”“不过,要注意身体哟!”还是那句让人感激的话。前些年,我患十二指肠溃疡住院治疗,患眼疾进行手术,他和周老师关切地问这问那。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我,我真遗憾在顾老师弥留之际没能在他老人家身边多陪陪他。
  新年即将到来的小年夜,我手捧顾先生的贺卡,读着顾先生的来信,可以想见他的情意是多么的深切啊!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在这万家团圆、天寒地冻的夜晚,还能想到我,写下这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我感慨万分。我是“老三届”,下过乡,吃过糠,在农村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艰难困苦没让我流过一滴眼泪。3月11日下午,在上海闸北殡仪馆告别仪式上,再次看到先生清瘦的面容,想到从此先生与我们阴阳两隔,再也不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了,再也得不到先生的温馨关照了,泪水止不住地簌簌往下淌……
  顾先生,您走了。不,您是到天堂讲课去了!学生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终生选择“树人”,永远传承绵延“半塘”的火种,为您在天堂讲课提供更多更新的素材。
  顾先生,放心吧!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中学]
其他文献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我参加聊城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12次学术年会,参观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行动,收获颇丰。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行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以及教材观上颠覆了传统旧观念,向新课程课堂行动转型。  一、“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课堂行动转型  “知识本位教育”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只重视“物”的层面,而忽视“人”的层面,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
上世纪末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高耗低效”的责难。这种责难并没有随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与实施而减少。在最近几年对语文教学的质疑者当中,徐江教授是影响较大者。  一、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  针对阅读教学“学生主体性”的论调,徐教授这样认为:  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阅读,本身是人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在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中,人还要以这种方式为手段获取其他的生存资
经典文本意蕴深厚,让人百读不厌,读者各依自己的经历学识,对文本可以做出不同的新意解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但无论怎样的新意阅读都应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创作初衷,都应是对文本作出合情合理的阐发,不能对文本作肢解式的、阉割式的、主观臆断式的阅读阐释。  近读郑桂华、杨仕威二位老师关于《荷塘月色》的评析文章①很受启发,我重读《荷塘月色》,文章那清丽流畅的文字,朦胧蕴藉的
2008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在泰安举行了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围绕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七位老师执教了公开课,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今写作教学的现状及为此做出的探索,为我们一直处于无序甚至尴尬状态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同时这次写作研讨活动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从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及操作层面看,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写作的对话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这就要求教师伴着学生课堂“悦”读——即阅读主体和阅读行为都必须是愉悦的。  笔者在本学期借班上了一堂公开课《秋天的怀念》,这堂课得
评判语言表达题好差高下的标准是什么?是知识性,反映学科的整体结构和本质要求?是情趣性,让学生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情意和趣味?是实践性,能让考生摸索方法,体验过程,训练技巧,养成态度?是,好像又不是。那么,语言表达题的妙境在哪里?笔者以为,一道好的语言表达题,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语文性。虽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语文决不是其他科目的附庸。语文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语言表达题必
毫无疑问,这几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深受浪漫璀璨的湖湘文化影响。从去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今年的“踮起脚尖”,都是一种文化的挥洒与泼墨。并且这种姿态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她一直处于一种高昂的精神之中,处于一种脱颖而出的态势之中,可以说,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更是湖湘人人性美的折射与辉映。  众所周知,《踮起脚尖》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湖南首创。流行歌曲《一千零一个愿望》里就有这样的一句歌
坚守童真 教材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其中不少文学作品借助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经典事件的叙述传达出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思索和追问。身处异域,眷念故土(韩少功《我心归去》);自身困窘,心怀社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家们或以自己为主体形象,或浓墨刻画主要形象,可谓主题多元、形象纷繁,都可提升当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细加思索之下,笔者觉得教材中至真至纯的童真形象欠缺。  儿童是纯真的,他们没有经受世
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赞美》是其力作。该诗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是“寂寞的诗人”(邵燕祥语)穆旦之幸,也是广大学子之幸。相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其他白话诗作,这是一首虽不艰涩然而较为“难懂”的诗作,也是一首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沉复杂的情感内涵而让人过目难忘的诗作。这首并不很长的诗歌给予我们这样的艺术直觉:它不是一首单纯的短歌,也不是一首轻盈的圆舞曲或优雅的小夜曲,而是一部在复调与变奏的
鉴赏评价是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赏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诗歌的意象是后者的基础和指南针,如果鉴赏诗歌的意象出现方向性的错误,那么其在评价以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也会出现偏差。  遗憾的是,两类传统的关于诗歌意象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误导。一类是我们在教辅材料上看到的大量关于诗歌意象的传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