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们的日常文字工作,尤其是报刊的编辑和记者,使用语言要十分准确得体,因为读者很信任我们的报刊和各种媒体,认为报刊上的文字是最准确的。因此,我们的编辑和记者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组、每一句话,甚至于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以一种十分敬业和谨慎的态度,我们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提高,才能不辜负广大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如果是各机关和机构的工作行文,送发到有关部门或基层单位,亦是如此。
笔者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多年,没有多么出众的才能,唯一有的就是有一种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热情;有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注意积累一些经验,主要是文字运用方面的浅见,希望能与广大读者共享。
准确使用简称
我们工作中的行文和理论研讨会的论文,和一些调查报告和评估报告,都有文字使用的问题。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其他报刊的用词用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和本刊的文字质量和水平。特别是准确、贴切地运用简称,能解决有些词句字数过多、读起来拗口又难记的问题。比如: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就不如“古田会议”易读、易记,连地点都记住了。又如1992年8月1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澳星成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作了现场直播。次日,《解放军报》也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各新闻单位在报道中都用了“长二捆”这一简称,好懂易记,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再如1991年4月,某部队在上海召开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教育及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这个会议名称是一个名词性词组,有28个字,读起来十分拗口。所以,在发文时第一次使用全称后,以下都简称“上海会议”。这样的简化方便实用。
日常生活中运用简称就更多了。简称运用得当便言简意赅。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段时间内,报刊杂志上约定俗成的简称为“爱委会”,后来感觉不妥,又改称“爱卫会”,这是简称中留哪些字更能确切表达意思的问题,也是要使简称更准确一些。有的地方把“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好记倒是好记,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少人弄不清“五四三”是什么了,更弄不清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具体内容了。简称或简化运用不当,则会引起歧义甚至闹出笑话。如有人把“怀来运输公司”简称“怀运”、“出租汽车公司”简称“出汽”、“上海吊车厂”简称“上吊”。甚至把“技术学院”简称“技院”等等,都是容易引起误解的简称。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某旅馆的服务员为铁岭锅炉厂、龙口床屉厂、包头子母扣厂、上海测量器材研究所的四位客人安排住所,安排好后,就拿着住宿单喊道:“‘铁锅’下边、‘龙屉’上边、‘包子’进去、‘上测所’的出来!”这一省略不要紧,不由引人发笑,还会引起歧义或误会。还有一些小饭店的服务员,有时会端着盘子高声问顾客:“谁的肠子、谁的百叶、谁的肝?”这都是省略和简称也属于运用不当。在报刊上和文件中使用简称一定要力求准确和得当,不能太随意。
新闻界也曾出现用词的“阴盛阳衰”。本来,“他们”一词指非纯女性的第三人称的群体早已约定俗成,但报纸、杂志上仍不时出现他(她)们、他(她)等词。“你”、“你们”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是有明确指向的,无需分男女,而有些人异想天开偏要写成“女尔 ”或“女尔们”。“你、他”的单个边是“人”的意思,已经可以包括了。在不需要确指性别或男女皆有的情况下,无需在括号里再加一个“她”或“她们”。至于“你”则是第二人称代词,读者直接阅读文字,无需区别性别。这个道理就和“五四节”是男女青年共同的节日、“八一节”是男女军人共同的节日一样,无须故弄玄虚,弃简趋繁。
防止误读误导
我们新闻媒介除了文字的报纸期刊,现在广播电视也很发达。广播电视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广播电视的编辑和记者甚至于播音员等,他们的用词和读音,就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注意积累了一些事例,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1992年11月28日,一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是和某省电视台联办的。省电视台的女主持人一激动,来了一句“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bài)”。大家正感到诧异,一个小伙子作出了“科学”解释:“大概是‘汹涌澎’用水太多了,把“湃”里的水也甩干了,只剩下了‘拜’。”当然,也可能是受成语中前三字的影响,认字认半边,顺口就出来一个bài。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安步当(dàng误读为dāng)车,暴殄(tiǎn误读为 zhēn)天物,瞠(chēng误读为táng)目结舌,审时度(duó误读为dù)势,风驰电掣(chè误读为zhì),刚愎(bì误读为fú)自用,觥(gōng误读为guāng)筹交错,呱呱(gūgū误读为guāguā)坠地,海市蜃(shèn误读为chún)楼,怙(hù误读为gù)恶不悛(quān误读为jùn),苦心孤诣(yì误读为zhǐ),面面相觑(qù误读为xū),否(pǐ误读为fǒu)极泰来、自怨自艾(yì误读为aì),大都是认字认半边引起的误读。
我们记者和通讯员下去采访,或协会人员到外地调研,包括机构人员做业务,听音记字,也容易弄错。比如有一个人说他姓“zhāng”,你问他怎么写,他答:“姓zhāng的zhāng”,你还是弄不清他姓“张”、姓“章”还是姓“仉”?报刊上,刊用的文稿中还有把北京房山窦店村党支部书记仉振亮写成“张”振亮的。就是十分熟悉的人,也有弄不准对方姓名用字的。有些人自己也说:这样写也行,那样也行。比如有一个人叫王“xīng”,这个“xīng”,他自己有时写“兴”、有时写“新”,也有时写“欣”,别人给他写成“心”、“星”或“馨”,他也都认可了。翻开一些单位的人事档案材料,有些人的名字在这张表上填成这样,另一张表上又填成那样,使人捉摸不定。翻翻一些单位的花名册,没有错误的很少。稍不注意,人名就会有误差,如:“小与晓”、“良与亮”、“明与民”、“丽与莉”、“锋与峰”、“友与有”、“红与宏”、“洪与鸿”,就常混淆。所以我们的文字工作要细致准确无误,特别是姓名这种问题,错一个字可能会影响大问题。
在一些地方的汽车驾驶训练学校,常常听到教练把“调头”讲成“tiáo头”。他们还有自己的解释:“调头”就是把车头调整一下。殊不知,“调(tiáo)头”只标明了交换、调整的意思,没有标明转的角度。而“调(diào)头”则含有转180度的意思。所以按照原意,应该是“调(diào)头”,或者写作“掉头”也可以。可是不少人都那么说,一代传一代,就那么传下来了,大有“将错就错”的趋势。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顾语言规范任意去读。“了”、“的”都是双音字,但很多人都读错了。比如“完了”应读“wán le”、“好的”应读“hǎo de”,但不少人读成“wán liǎo”、“hào dì”。如果说“完了”中把“了”理解为“了结”的意思,读“liǎo”还能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好dì”就不好交代了。电影演员马德华原名马芮(音:ruì),一次到医院治病。大夫喊他“马内”,化验员喊他“马丙”、护士喊他“马肉”,他一气之下改成马德华。
在口语中,音同字不同者更容易混淆。比如一段时间,人们把“向前看”与“向钱看”混为一谈,这当然有观念的问题,但与字音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后来电视台、电台广播员为了把两者加以区别,把“钱”字儿化,一切向钱看读为一切向钱(儿)“qián er”看。
由此来看,不管是什么工作,是写作还是说话,用词用字都要力求准确无误,这样不仅提高工作质量,也能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工作态度。我们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对文字和语言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中用字用词,甚至于读音,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都是不可忽视的细节。这是我们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是无可质疑的。
(作者单位: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笔者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多年,没有多么出众的才能,唯一有的就是有一种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热情;有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笔者注意积累一些经验,主要是文字运用方面的浅见,希望能与广大读者共享。
准确使用简称
我们工作中的行文和理论研讨会的论文,和一些调查报告和评估报告,都有文字使用的问题。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其他报刊的用词用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和本刊的文字质量和水平。特别是准确、贴切地运用简称,能解决有些词句字数过多、读起来拗口又难记的问题。比如: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就不如“古田会议”易读、易记,连地点都记住了。又如1992年8月14日,我国用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澳星成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作了现场直播。次日,《解放军报》也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各新闻单位在报道中都用了“长二捆”这一简称,好懂易记,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印象。再如1991年4月,某部队在上海召开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教育及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经验交流会”。这个会议名称是一个名词性词组,有28个字,读起来十分拗口。所以,在发文时第一次使用全称后,以下都简称“上海会议”。这样的简化方便实用。
日常生活中运用简称就更多了。简称运用得当便言简意赅。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段时间内,报刊杂志上约定俗成的简称为“爱委会”,后来感觉不妥,又改称“爱卫会”,这是简称中留哪些字更能确切表达意思的问题,也是要使简称更准确一些。有的地方把“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好记倒是好记,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少人弄不清“五四三”是什么了,更弄不清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具体内容了。简称或简化运用不当,则会引起歧义甚至闹出笑话。如有人把“怀来运输公司”简称“怀运”、“出租汽车公司”简称“出汽”、“上海吊车厂”简称“上吊”。甚至把“技术学院”简称“技院”等等,都是容易引起误解的简称。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某旅馆的服务员为铁岭锅炉厂、龙口床屉厂、包头子母扣厂、上海测量器材研究所的四位客人安排住所,安排好后,就拿着住宿单喊道:“‘铁锅’下边、‘龙屉’上边、‘包子’进去、‘上测所’的出来!”这一省略不要紧,不由引人发笑,还会引起歧义或误会。还有一些小饭店的服务员,有时会端着盘子高声问顾客:“谁的肠子、谁的百叶、谁的肝?”这都是省略和简称也属于运用不当。在报刊上和文件中使用简称一定要力求准确和得当,不能太随意。
新闻界也曾出现用词的“阴盛阳衰”。本来,“他们”一词指非纯女性的第三人称的群体早已约定俗成,但报纸、杂志上仍不时出现他(她)们、他(她)等词。“你”、“你们”作为第二人称代词,是有明确指向的,无需分男女,而有些人异想天开偏要写成“女尔 ”或“女尔们”。“你、他”的单个边是“人”的意思,已经可以包括了。在不需要确指性别或男女皆有的情况下,无需在括号里再加一个“她”或“她们”。至于“你”则是第二人称代词,读者直接阅读文字,无需区别性别。这个道理就和“五四节”是男女青年共同的节日、“八一节”是男女军人共同的节日一样,无须故弄玄虚,弃简趋繁。
防止误读误导
我们新闻媒介除了文字的报纸期刊,现在广播电视也很发达。广播电视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广播电视的编辑和记者甚至于播音员等,他们的用词和读音,就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注意积累了一些事例,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1992年11月28日,一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综艺”节目,是和某省电视台联办的。省电视台的女主持人一激动,来了一句“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bài)”。大家正感到诧异,一个小伙子作出了“科学”解释:“大概是‘汹涌澎’用水太多了,把“湃”里的水也甩干了,只剩下了‘拜’。”当然,也可能是受成语中前三字的影响,认字认半边,顺口就出来一个bài。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安步当(dàng误读为dāng)车,暴殄(tiǎn误读为 zhēn)天物,瞠(chēng误读为táng)目结舌,审时度(duó误读为dù)势,风驰电掣(chè误读为zhì),刚愎(bì误读为fú)自用,觥(gōng误读为guāng)筹交错,呱呱(gūgū误读为guāguā)坠地,海市蜃(shèn误读为chún)楼,怙(hù误读为gù)恶不悛(quān误读为jùn),苦心孤诣(yì误读为zhǐ),面面相觑(qù误读为xū),否(pǐ误读为fǒu)极泰来、自怨自艾(yì误读为aì),大都是认字认半边引起的误读。
我们记者和通讯员下去采访,或协会人员到外地调研,包括机构人员做业务,听音记字,也容易弄错。比如有一个人说他姓“zhāng”,你问他怎么写,他答:“姓zhāng的zhāng”,你还是弄不清他姓“张”、姓“章”还是姓“仉”?报刊上,刊用的文稿中还有把北京房山窦店村党支部书记仉振亮写成“张”振亮的。就是十分熟悉的人,也有弄不准对方姓名用字的。有些人自己也说:这样写也行,那样也行。比如有一个人叫王“xīng”,这个“xīng”,他自己有时写“兴”、有时写“新”,也有时写“欣”,别人给他写成“心”、“星”或“馨”,他也都认可了。翻开一些单位的人事档案材料,有些人的名字在这张表上填成这样,另一张表上又填成那样,使人捉摸不定。翻翻一些单位的花名册,没有错误的很少。稍不注意,人名就会有误差,如:“小与晓”、“良与亮”、“明与民”、“丽与莉”、“锋与峰”、“友与有”、“红与宏”、“洪与鸿”,就常混淆。所以我们的文字工作要细致准确无误,特别是姓名这种问题,错一个字可能会影响大问题。
在一些地方的汽车驾驶训练学校,常常听到教练把“调头”讲成“tiáo头”。他们还有自己的解释:“调头”就是把车头调整一下。殊不知,“调(tiáo)头”只标明了交换、调整的意思,没有标明转的角度。而“调(diào)头”则含有转180度的意思。所以按照原意,应该是“调(diào)头”,或者写作“掉头”也可以。可是不少人都那么说,一代传一代,就那么传下来了,大有“将错就错”的趋势。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顾语言规范任意去读。“了”、“的”都是双音字,但很多人都读错了。比如“完了”应读“wán le”、“好的”应读“hǎo de”,但不少人读成“wán liǎo”、“hào dì”。如果说“完了”中把“了”理解为“了结”的意思,读“liǎo”还能勉强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好dì”就不好交代了。电影演员马德华原名马芮(音:ruì),一次到医院治病。大夫喊他“马内”,化验员喊他“马丙”、护士喊他“马肉”,他一气之下改成马德华。
在口语中,音同字不同者更容易混淆。比如一段时间,人们把“向前看”与“向钱看”混为一谈,这当然有观念的问题,但与字音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后来电视台、电台广播员为了把两者加以区别,把“钱”字儿化,一切向钱看读为一切向钱(儿)“qián er”看。
由此来看,不管是什么工作,是写作还是说话,用词用字都要力求准确无误,这样不仅提高工作质量,也能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工作态度。我们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对文字和语言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中用字用词,甚至于读音,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都是不可忽视的细节。这是我们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是无可质疑的。
(作者单位:中国资产评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