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华寺石窟
“法华寺在城东十里洛阳山,宋大理段氏建”。清雍正《云南通志》记载的这段话,说的是一段关于昆明城内石头的故事。
法华寺,位于昆明安宁市城东小桃花村洛阳山,这座宋代的寺院香火曾经很旺,究其原因,真是因了寺内的石窟,如今寺毁楼空,倒是千年石窟安在,成就了中国最南端的石窟造像群。与全国和云南省内其他地方的石窟造像相比,法华寺石窟显得有些寂寂无名,几年前得以寻访石窟,竟也是看了一本《云南文物通览》的内部书籍。至于这个石窟群究竟是何人开凿,却只有一个模糊的大理国段氏之说。这也就难怪旅游宣传常常会把它遗忘了。
中国人对于石头的利用,也许是最文化的,石头在这里不单单是建筑的用料,数千年来,更是成为传承历史、祈福平安、艺术创造的载体。石头又是最不易损坏的载体之一,于是,在中国,往往建筑早已灰飞烟灭,而石窟却总是能传承千年。
法华寺石窟正是开凿于法华寺后的洛阳山东崖峭壁之上,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窟造像,已经不得而知。现在的东崖峭壁上右有石窟3个,左有石窟19个,共二十二龛。右二窟较大,位置略低、并列。内雕有菩萨法相,均头戴花冠,身披通肩袈裟,背后有二层光圈,上环呈桃形,压在下环之上。光环略高的一层尊为观音菩萨,结袈趺坐于莲 花之上;另一尊为地藏王菩萨,右手持摩尼珠,左手托宝幢(已断损),盘右腿,垂左腿踩于莲花之上。两尊菩萨各高 1.5米许,是法华寺内仅次于睡佛的最大的造像。观音菩萨龛的左上方,尚有一方窟,仅高0.5米许,内塑有菩萨相。 左19窟所在位置略高,内面雕有18尊罗汉,故人们又称此崖为罗汉崖。石窟分三层布列,参差不齐,最高一层有9龛, 中层有6龛,下层3龛,共18龛。每窟均高0.8米许,拱顶,内雕0.6~0.7米罗汉一尊。18尊罗汉形态表情各不相同,雕刻技术娴熟。18尊罗汉洞窟的右下方,有一窟高约1.3米,内刻有1米左右的菩萨一尊,名称不详。罗汉龛第一层正中位置,刻有约60×40厘米的长方形石碑,上面刻有两个正楷大字“晚照”,为清朝安宁刺史高钤所书,日期为康熙44年(1705年)。“夕阳晚照”是古安宁八景之一。说的是当夕阳西垂时,余辉给佛龛镀上一层金光辉,石佛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民间传说,“晚照”奇观六十年才出现一次。当年春分节令的第二天傍晚,太阳西落后,又会回升,把霞光聚照于山谷,把层林染遍,于是殿壁灿烂,佛像披金,蔚为壮观。民众还为南崖卧佛龛后崖上的巨石编出了美丽的“晒经石”神话故事。传说当年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经沙河时,遇怪落水,徒弟们从河中捞出经书,即摊晒于此岩石之上。时夕阳西坠,师徒焦急万分,忽然,落下去的太阳又回升起来,霞光万道,返照山崖,把经书全晒干了。只是他们从岩石上取经书时,底层几页残破,取不下来,所以至今这块“晒经石”上,还留有梵文印迹。
从东崖沿山径往南崖走去,途中石窟上有二窟相邻,内刻有释迦牟尼佛苦行图,右袈左袒,双手抱膝,低头沉思。 邻窟刻有牧女献乳和青牛驮经。牧女广袖长衣,手捧碗盏,身后紧跟水牛一头,背驮经书,以牛角轻触牧女之及,含意深奥。遗憾的是该牛角已断毁。再往西南走数十米,地势略高的岩壁上有石窟四处,、其中三窟空着,而较大的一窟内,精雕睡佛一尊。睡佛长4.25米,高1米,天庭饱满,鼻正口方,两耳垂肩,卷发为珠,通身袈裟,袒胸跣足,右手微托后脑, 静睡于石枕之上,头南面东,曲肱半睡,神态安详。雕刻睡佛的技术精细,古朴大方,刀法细腻,堪与北京西郊卧佛相比美。每逢晴天,旭日东升之时,朝辉洒在卧佛身上,金光熠熠,更显佛的慈祥、超脱。稍显遗憾的是,睡佛肚脐眼部位有一深深的钻孔,据说,文革期间,某官员带人来此“破四旧”,一群人竟想到用电钻方式将睡佛开膛破肚,幸得当地文物部门带着中央文件及时赶到,千年神物才得以躲过一场浩劫。
从睡佛龛向南行进十米许,有块巨大的趸沙石兀立着,高5米,长4米,作二层阶梯状,这就是法华寺石窟的另一宝——禹王碑。这块明代石碑,上刻著名禹王碑文,内容记述的是大禹治水的经过。明代嘉靖十五年(1534年),郡人张素在长沙岳麓书院发现禹王碑,蝌蚪文字,9行,77字,遂拓下全文,拓片于1536年冬带回安宁,请谪居昆明的明代状元著名文学家杨慎释文,拓刻于此洛阳山麓。昆明有幸、法华寺有幸,得此文化珍宝,在整个西南都有重要地位。
“众佛笑看千余回,晚照夕风飘碧来”那年夏天,当我与一群友人站在罗汉崖前,看着夕阳西下,不禁吟出这句对联。千年光阴过去,该走的走了,该倒的倒了,只有这些石头,就似受到了神灵的护佑,得以在这里凛然安坐!



TIPS
1、从昆明市内到法华寺石窟,可在小西门远郊车场乘坐到安宁的公交车,到小桃花村下车,进村后一直往山里走,到达一座葱郁的洛阳山时,石窟就在眼前。
2、若自驾前往,需走昆明至安宁快速公路,到达安宁后掉头走老路,前行5公里就可看到小桃花村村口。
3、法华寺目前只修复了一间香房,这里可以提供游人有偿斋饭。
温泉摩崖石刻
昆明有温泉,温泉在安宁。凡到昆明,基本上都去过安宁温泉镇,昆明安宁温泉温暖的泉水是从大地母亲的腹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数百年来安宁温泉的泉水洗浴过无数的达官贵人和骚人墨客,安宁温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汤”。
从明清到民国,到安宁洗浴的政客文人几乎都要留下点文字,而传统的纸张又不能长期保存,于是乎,温泉镇螳螂川边的一块巨大岩石上,就留下了在至今还能看到的从明清到民国历朝达官、墨客对安宁温泉的赞美诗词。
也不知是谁开了先河,这块螳螂川边的岩石,从此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几百年风雨过去竟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典。
人工开发的温泉如今遍地皆是,泡澡已是平民的生活方式。安宁温泉的“天下第一汤”不在辉煌,但留在安宁温泉岩石上的摩崖石刻且是永远的历史文化艺术。
温泉摩崖石刻群,至今保存有160余处文人石刻,共有160余处石刻。书体真、草、隶、篆皆有,集四海百家之长于一壁,其中不乏大家手笔,明代著名文学家状元杨慎的“不可不饮”,云南古代唯一的状元袁嘉谷所题“杨文襄公故里”,民国云南政府主席龙云题“天下第一汤”,李根源、蔡锷、罗佩金同游题记等等均是其中的瑰宝。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此石头上题刻,难免也有些故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到此,那时他看到的摩崖兴许还没有现在的规模,但《徐霞客游记》还是发出了由衷赞叹,并将其写进了游记。而最为神奇的故事则是云南状元袁嘉谷的和石头的故事: 相传清代云南状元袁嘉谷少时顽皮好玩。一日,与父亲出游,卧于一石上小憩,其父久唤不醒。有船夫言,该石名曰“梦石”。遂将其抱至相邻一石块——“醒石”上,袁嘉谷始出梦境,口称要中状元。之后,他安心读书,最终金榜题名,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如今,这两块传说中的“醒石”和“梦石”仍安卧在石刻群中。据说,总有学生到此,兴许也是想沾点状元的灵气吧!
现在的温泉摩崖石刻已经是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计划申报国家级历史文物。此外,这里还有一个远景构想——温泉镇历史名人文化走廊的主体景观。也许,到那时昆明的石头记还将演绎出新的传奇!


TIPS
1、温泉摩崖石刻群非常好认,到温泉镇后沿螳螂川边一清路就能找到。
2、从昆明市内远郊客运站到温泉镇每天都有公交车来往,30分钟就可到达,非常方便。也可以先到安宁市内转市内公交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