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中的美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在瓶中”,这带有些许神秘意味的四字箴言,赋予了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中,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的原创,而中国的作家则吸收、模仿。而在我的理解中,魔幻的根源其实是对非“现实”的另一种秩序的坚信。另一种秩序,并非简单的、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所谓的科学的秩序,而是深入到逻辑、表达、语言的层面,是对整个世界的另一种“构型”。在这样的“构型”中,我们似乎可以“生活在别处”,在不回避、不粉饰现实苦难的前提下,获得一种希望与平衡。因此它难以被说成有原创和模仿之别。
  即如“水在瓶中”,从字面上看,充满了无奈,生活如瓶,我们如水,我们只能接受这“水在瓶中”的现实。这是以欺骗和自私为主导残酷的现实。木葵与水草名不副实的婚姻中包含着许多未知,直到木葵死后才揭开一段有关抛弃背叛的往事——甚至连孩子的来历也成谜;陈医生是镇上最让人忌惮的人,因为他通过治病掌握了许多人的隐私,而且攒下了巨额财富;“小姑娘”非法集资的行骗掏空了镇上许多人家的积蓄;风尘女子红喜为家人盖了一栋大房子却落了个羊脂球似的命运,再也不能踏进这大房子一步。但是整个作品读来却并不让人感觉压抑,作者的文字清丽灵动,不知为什么,如此这般的水镇在她笔下,竟宛如一幅水墨画。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弥漫于水镇空气中,另有别物——一种能够穿透人生世相的智慧。
  “老娘”是有着这种智慧的——“水镇人服老娘的,不是嘴上的本领,而是看人的不走眼。”虽然她没有能够为儿子把握住人生的幸福,却为孙子找到了一个好归宿——“我不会看错,你肯定会是水镇最好的一个母亲。我已经替穗儿找了许多年了。”还有陈医生,他及时抽出自己的集资,却并不告诉红喜,因为他看出“没有了钱,对红喜来说,未必就是坏事。世上的事说不定的。”而结果也正如他所料。至于那需要集满100个人眼泪的药引,一方面是严厉的警告——警告我们水镇即将面临又一次百年一遇的灭顶之灾,这场灾祸其实并非仅指集资诈骗本身,而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100个人的泪水似乎是一场赎罪,而且最后虽然没有凑够,但是又未始不是一种希望——或许这一次的灾祸和以往那几次灾祸毕竟有所不同,程度更轻一些。
  正是这种智慧的存在,给了我们一种希望,因为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内心善良,由此人间尽管肮脏,但却在根本上是由这些善良睿智的人所洞悉、掌控,也就不显得那样可怕、冷漠了。小说主题也悄然转换,小说不再着力表现那些表象的爱恨情仇,而只是将它们作为浅层的背景,烘托神秘智慧对人生命运的穿透、把握、预言。而伴随着小说主题转换的,则是读者注意力的转移,由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转向探究命运的神秘链条。正是依靠这样的神秘链条,负心汉受到了惩罚,善良者重获健康。同时,小说中的世界也借此体现出了一种新构型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传统世界的重心在“水”,水总是被动而无奈的;而这个新世界的重心在“瓶”——那瓶或许是一个有法力的魔瓶,水在瓶中或许会发生超乎我们想像的变化。“水在瓶中”也就由消极的无奈、被动的等待而变成一种朦胧的美好的期待。
  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超越民族,并非哪种文化的原创,而是各民族共有的财富。即如此作,它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在格调上有很大不同。拉美魔幻色彩晦暗,格调压抑,重在鬼气巫术,而这篇《水在瓶中》却飘逸灵动,重在无形的睿智,充满别样的东方意蕴,埋藏着东方人超越现实、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呐喊。
  
  金立群,文学博士,评论家,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师。
其他文献
在诗歌评论家陈超看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诗坛有两种主要的声音:一种是颂体调性的农耕式庆典诗歌,诗人以华彩的拟巴洛克语型书写“乡土家园”,诗歌成为遣兴或道德自恋的工具,对具体的历史语境缺乏起码的敏感。另一种是迷恋于“能指滑动”,“消解历史深度和价值关怀”的中国式的“后现代”写作。这两种写作倾向消解了诗歌对于历史和生存的关注,变成了单向度的即兴小札。由此,陈超提出:“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概念,要求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卷中,咏月诗词是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历来被文人骚客们赋予丰富的意蕴,借以抒发各种情怀,表达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月亮首先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曰、嫦娥奔月的传说,使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
一、神话于屈原创作的意义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典籍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类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表现
世界上有从无而生的事物  譬如你——  或许,只是一丝微风  从海面,从深井  从五月之夜的露珠以及  朝阳升起后的霜雪  不可知的力平静地聚集  在无知无觉的天空  来自广袤宇宙的无,如今成为有  沒人知道  你的体内藏了多少风  也无人知晓  你的后院豢养了多少条龙  那样无声地燃烧,不为人知地颤抖  你柔软的变幻,可怖的翻滚——  这些来去无踪的雾、风和泪水  也许只是为了向大地  倾尽一场
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感叹学生作文中缺乏鲜活的例子,缺乏厚重的历史人文感,缺乏鲜亮隽永的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学生脑中、手中的作文素材太少,平时又不注重积累。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提笔无言、干巴生硬的毛病,必须加强素材的积累与整理运用。    一、从整理内容上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研究古今中外名人,从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再找出新的角度、新的“抓手”来。例如诸葛
在比较之前,我要重申一下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倡导的是“新、活、宽”,学习方式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倡导的是沟通、理解和创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选拔考试理应符合这些特征,这样才能促使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新课程考纲》)比《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为《
3月28日,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观测到,地黄开了。在北大绿协流传着地黄是“民间校花”的说法。初听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观察一下它的小花,也的确能从颜色和花型联想出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的模样。“校花儿”开了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野外实习基地——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学们曾经见到过一种名为花无柱兰的野生兰花,因其花形酷似北大校徽,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北大兰”。只可惜“北大兰”并不生于北大
文言词汇数量少,很难尽表人意,所以文言文作者们总是在创新使用,不停拓展词汇的表现范围,加之今人与古人心意之间距离大,因此文言注释常常出现不当。现在试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几处不当注释为例,试做原因探析。  1 往来无白丁。(人教版教材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说文》注:丁——“言万物之丁壮”。《辞海》注:丁——①封建时期无功名的人;②对成年男子的泛称。白:《说文》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影响之广,成就之高,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媲美的。它是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的渊源和基础,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精练,富于音乐性;感情强烈,富于想象性;表情达意,形象为主;意境深远,自成高格。中学生喜欢读诗,中学教师常常选择诗歌教学参加各类大赛,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中对诗歌教学也是情有独钟,足见诗歌之魅力。   然而,在过去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从“出生”于世的第一天起就倍受人们的关注,这个承载着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人物身上也充斥了令人同情的悲苦情愫。   阿Q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举目无亲、孤家寡人以至身体上都落下某种残疾(头上的‘癞疮疤’)”的乡村下层流浪汉。对他而言, “活着”是他活下去的全部意义。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只在于“生存”的时候,这个生命便是悲苦的。  然而,一个单薄到只有肉身的生命,要存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