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培养,只注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重点放在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上,使其德才兼备,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的沉渣也随之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堕落等等。诸如此类的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中专学生年龄小,普遍在15岁~18岁左右,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分析问题、辨明是非的能力也较差,抵御消极因素的能力更差,有些在校学生已不同程度地被不良影响侵蚀。他们集体观念淡漠,追求物质享受,挥霍浪费,损人利己,早恋,这些现象是绝不可以忽视的。因此,抓好品德教育,对于提高中专教育水平、达到办学目的是极为重要的。
谈到德育,人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是政治理论课、各种报告会、学习各类理论文件等,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外,还包括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各门学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
一、发挥教材中的文学成分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课本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丰富的德育材料,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文化素质方面培养,还能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这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课程。中专语文教材与普通中学一样,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好体裁。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文学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正面的文学典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反面的人物典型则给学生以教训与警惕。比如在《汉堡港的变奏》中,作者怀着满腔热情,成功地刻画了贝汉廷这个既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优秀船长的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还有《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都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催人泪下的篇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教材。而在《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的悲惨遭遇让每一个同学都引以为戒,她只是为了一个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岁月,这个人物对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是个很好的警告。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挖掘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二、在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
青春期的青年学生尤其爱美。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深入课文,在美的意境里陶冶情操,在意境的王国里自由浏览。
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和多姿多采的艺术特色,蕴涵了浓厚的美育教学内容。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指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美好的形象触动人们的情感,以情动人。因此,美育从根本目的上说,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又有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染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语文课能够很好地把二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的艺术魅力,能帮助人区分善、恶、美、丑、崇高与卑鄙,使人从善,达到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不朽之作《前赤壁赋》,为我们创造了极富诗意的人间天上的绝美意境。“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苏子与客泛游赤壁置身水光山色的描写,使虚幻缥缈的意境跃然纸上。教师以丰富的想象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历、内心的体验去仔细品味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语文课本中许多小说、散文和诗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都可以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表现美,生动的形象美,多姿多采的意境美,以及各具特色的结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激发学生兴趣,因势利导
实施德育,主要途径是正面的理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这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学生兴趣是实施德育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兴趣浓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直观性和感染力较强的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形式和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课本中周恩来同志1943年写的《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吸引学生。柯棣华大夫是一位印度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前线,救死扶伤,辛勤工作,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感人至深的事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语文课实施德育,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在言语训练中针对性教育
德育是言语教育的天然伴生物,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言语的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准确地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中教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言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言语形式都是为了表情达意,语感中包含了语义感、情味感,文言语言更是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当我们应用文质兼美的范文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时,当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吟咏、体味时,都可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诗中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诵读时,要求读得低沉、缓慢,让学生与诗人忧国、念家、伤己的感情产生共鸣,心中不由得激荡出一份爱国之情。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阳光。”语文课的这些德育优势要想很好地发挥,还有待于语文教师们的努力。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使语文能够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南昌市卫生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的沉渣也随之而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堕落等等。诸如此类的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中专学生年龄小,普遍在15岁~18岁左右,生理和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分析问题、辨明是非的能力也较差,抵御消极因素的能力更差,有些在校学生已不同程度地被不良影响侵蚀。他们集体观念淡漠,追求物质享受,挥霍浪费,损人利己,早恋,这些现象是绝不可以忽视的。因此,抓好品德教育,对于提高中专教育水平、达到办学目的是极为重要的。
谈到德育,人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是政治理论课、各种报告会、学习各类理论文件等,这种看法是很不全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外,还包括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各门学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
一、发挥教材中的文学成分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课本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丰富的德育材料,使学生不仅能受到文化素质方面培养,还能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这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课程。中专语文教材与普通中学一样,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文章多是名家名篇,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革命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好体裁。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文学中的人物典型是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升华。正面的文学典型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反面的人物典型则给学生以教训与警惕。比如在《汉堡港的变奏》中,作者怀着满腔热情,成功地刻画了贝汉廷这个既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外交才干的优秀船长的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还有《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都讲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感人至深的、催人泪下的篇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典型教材。而在《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的悲惨遭遇让每一个同学都引以为戒,她只是为了一个晚上的虚荣却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岁月,这个人物对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是个很好的警告。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努力挖掘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运用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在理解、鉴别、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二、在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
青春期的青年学生尤其爱美。我们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深入课文,在美的意境里陶冶情操,在意境的王国里自由浏览。
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和多姿多采的艺术特色,蕴涵了浓厚的美育教学内容。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指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美好的形象触动人们的情感,以情动人。因此,美育从根本目的上说,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又有区别,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而美育是在熏陶、感染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语文课能够很好地把二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的艺术魅力,能帮助人区分善、恶、美、丑、崇高与卑鄙,使人从善,达到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不朽之作《前赤壁赋》,为我们创造了极富诗意的人间天上的绝美意境。“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苏子与客泛游赤壁置身水光山色的描写,使虚幻缥缈的意境跃然纸上。教师以丰富的想象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历、内心的体验去仔细品味作品的艺术境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语文课本中许多小说、散文和诗歌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都可以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表现美,生动的形象美,多姿多采的意境美,以及各具特色的结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三、激发学生兴趣,因势利导
实施德育,主要途径是正面的理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的,这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调动学生兴趣是实施德育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兴趣浓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直观性和感染力较强的内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形式和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课本中周恩来同志1943年写的《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很吸引学生。柯棣华大夫是一位印度医生,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前线,救死扶伤,辛勤工作,直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感人至深的事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语文课实施德育,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在言语训练中针对性教育
德育是言语教育的天然伴生物,语文课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是教育学生通过言语形式来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言语的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准确地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中教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展示言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言语形式都是为了表情达意,语感中包含了语义感、情味感,文言语言更是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当我们应用文质兼美的范文进行言语技能训练时,当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吟咏、体味时,都可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诗中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诵读时,要求读得低沉、缓慢,让学生与诗人忧国、念家、伤己的感情产生共鸣,心中不由得激荡出一份爱国之情。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阳光。”语文课的这些德育优势要想很好地发挥,还有待于语文教师们的努力。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努力探索,大胆实践,使语文能够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南昌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