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桃花源记》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7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虽经千年而历久弥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下的《桃花源记》显然就是这样的经典。自东晋以来,“世外桃源”已成为独特理想境界的代名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富饶宁静、和平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以其丰富的思想性,影响着后世文人。它充满着哲理之光,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对《桃花源记》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更好地领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一、有几个世界?
  1.现实世界。从小处来讲,《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宋武帝刘裕篡位的第二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的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混战连年,赋税徭役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大处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代。然而,即使在最动荡的乱世,这个现实世界还不时闪耀出夺目的文化光芒,还不时闪现出一个个光耀千古的名字:曹植、华佗、嵇康、阮籍、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郦道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没有用更多的篇幅来说外面的现实世界,“晋太元中”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借村中人之口交代了晋以前秦的战乱。事实上,全文没有对“晋太元中”的社会状况有一个字的正面描写,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能清晰地知道现实世界是分裂的、混乱的,陶渊明就想远离这个现实世界。
  2.理想世界。《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世界,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彼此和睦相处,宁静安详,这个世界就是与世隔绝、人人向往的绝境——世外桃源。
  3.我的世界。《桃花源记》中“现实和理想”的这两个世界,属于楚汉之地,泾渭分明;冰火相隔,绝不兼容。它们切割得决绝而干脆,绝不拖泥带水,通向两个世界的桥梁,是一个误打误撞、事实上还是陶渊明虚构幻化出来的一个渔人——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个世界是完全不存在的。那么,在两者之外有没有一个更冷峻超脱的第三个世界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第三个世界就是陶渊明自己的“我的世界”。“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凌驾一切,是上天的第三只眼睛,俯瞰苍生;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装着历史和将来、美丽和丑陋、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它在作者的脚下奔腾、流转、前行,“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二、桃花源找得到吗?
  《桃花源记》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几句话清楚地告诉读者: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不可逆的。
  最应该能够找到桃花源的应该是太守,渔人作了标记,折返回去寻找的时间最短,但结果还是迷了路;刘子骥也应该能够找到,因为他是隐士,是公认的高尚人士,然而这样一个高人也找寻不到。于是,这世外桃源就无人问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裹挟着浓郁的神秘气息,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呢?
  首先,桃花源纤尘不染。桃花源存在于陶渊明的心里,它是如此的美好,美好到不可触碰。田园中的陶渊明,斩断了所有的纤尘杂念,在“我的世界”里,再也容不得半点异质介入。村中人不知外界今夕何夕,却对外界严防死守,你要么不去寻找,如果去找寻,它就会永久地消失在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其次,桃花源遗世独立。言而无信的小人——渔人固然找不到,就连“高尚人士”刘子骥也找不到。事实上,一听到桃花源就心动的南阳刘子骥,绝不能算是真正的高尚人士。桃花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心生波澜,眼有烟火,以鲜花和掌声、名誉和财富、学识和姿态来自我标榜的高人不可能触及到它,要想前去,先做到“五斗米前不折腰”。
  最后,陶渊明站在人格的制高点上告诉我们:现实世界可以有背叛(譬如那个渔人,背叛了村中人;譬如刘子骥,背叛了归隐的初衷),但理想的世界不能随意改弦更张。“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三、谁笑谁?
  先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朗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品一品“乃”字应该怎么读?
  生:“乃”的意思是“竟然”,所以应该读出感叹、惊叹的意味。
  师:仅仅是惊叹吗?
  生:……
  师:鲁迅的小说《故乡》里,“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生(豁然开朗):还有嘲笑的意味。
  师:谁嘲笑谁?
  生:渔人嘲笑桃花源中人不谙世事。
  师:嘲笑者只能是渔人吗?
  生:……
  师:诗人卞之琳有一首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桃花源中人嘲笑渔人。
  师:请你想一想,村中人嘲笑渔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谁笑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来看,桃花源里没有时间流逝,没有历史变换,时间停止了,历史消失了,渔人当然会嘲笑桃花源中人的落伍和背时。然而,我们深思一下,现实世界中的人难道不可笑吗?桃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它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反观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勾心斗角,这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该嘲笑的不应是桃花源中人,而是外面世界的凡夫俗子。
  四、为什么“便”“要还家”?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教学中,“便要还家”是一个很容易滑过去的句子,其实“便”字是了解桃花源人民风的语言密码。便,于是、就的意思,表明“要”的速度之快,不假思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冒出来的渔人毫不试探、毫不担心、毫无戒心、毫无提防,丝毫没有考虑渔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觊觎还是好奇,他的到来会不会打破原来宁静幸福的桃源生活;他们的头脑中甚至从未闪现过歹念,仿佛善良就是天性。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别淳朴的本真反应,“便”是真心诚意,是率性而为,是浑然天成。   五、“咸来问讯”,问什么?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究竟“问讯”什么?有两种可能:其一,依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就问一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其二,依据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见,打开“话匣子”后,桃花源中人应该是什么都问了。那么,桃花源中人究竟关心“你从哪里来”还是“什么都问”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探究“桃花源中人会关心外面的世界吗”这一问题。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桃花源中人关心外面的世界,他们中一定有人会通过某种途径窥探外面的世界,那么就不会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叹惋了。显然,桃花源中人不会关心外面的世界,因为不关心,所以不会什么都问,他们只是好奇这个渔人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干什么。因此,“咸来问讯”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问“你这外人,怎么来我们这里了?”这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一种自我保护。
  六、桃花源有多美?
  这个问题看似低级,实则大有文章。请看实录:
  师:桃花源有多美?
  生(笑):很美。
  师:桃花源哪里美呢?
  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明桃花源景色很美。
  师:我问的是桃花源,你讲的是桃花林。你能不能就桃花林来判断桃花源?
  生:桃花林就这么美,里面肯定更美。
  师:即使在桃花源门口,这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就足以和外面的世俗空间相隔绝,更不要说里面的世界了。这是桃花源美的最高境界!正所谓:不进桃花源,就知桃源美;若进桃花源,桃源定更美。
  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有多美丽呢?只有通过对比衬托才能显现出来。衬托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桃花林,另一个是外面的现实世界。我们只是读到桃花林的文字,就已经感覺到桃花源非比寻常,它一定比桃花林更美,它一定完全脱离于世俗之外。
  七、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要回答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答案可以写出一长串,但是细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之后,我们并没有感觉很美,桃花林甚至要比桃花源更美,桃花源反而是如此稀松平常,这样的生活我们今天几乎天天可以拥有。
  然而,掩卷沉思,我们便会恍然大悟:正因为天天拥有,才觉得平常普通;如果不曾拥有,会不会还觉得平常普通呢?
  这是一个哲学思考。安详、闲适、平常,往往是我们不会珍惜的,但却是饱经战乱之人的天堂!因为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因为平常,反而成了人们最奢侈的期盼。桃花源之所以是桃花源,就在于里面的人绝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就在于它彻底切断了功利天下的欲望体系,这才是真正的生态独立、精神独立、空间独立!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文化经典。他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今天已然成为现实,但是,在魏晋时代,却是陶渊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桃花源记》承载着作者的人生理想,他在哲学的天空下思考人生,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希望。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主持人董卿引用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面对我们的世界,陶渊明也告诉我们,希望永恒!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课堂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E—c/2016/19。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农村初中语文“微写作”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C-a/2018/09)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教育行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语文这门学科又是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的影响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成绩有所改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下,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的思维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对这一环节的忽视是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少,语感差,缺乏文化涵养。新的语文教学改革,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离不开语文诵读教学的环节。  一、诵读教学能充分体现现代汉语的特点,符合汉语言的习得规律  语文有其自身的习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社会、学校、教师、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音乐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音乐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塑造学生的个人情感。目前,音乐教师也不断探讨提升学生音乐水平的策略。在经过探讨后,许多教师采取了音准训练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音乐教学经验不足,在音准训练中,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一篇很重要的文言文,它反映了战国后期诸侯征伐的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的残酷性。在秦统一六国这一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下,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逆历史大潮而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荆轲的侠义精神固然可嘉,然而他的失败又是注定和必然的,因而《荆轲刺秦王》全篇充满着悲剧色彩。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刺秦”的计划牺牲了很多人,到头来只是“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发展健康个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所谓“乐学”,简单地说,即有兴趣地学习。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
走在春的深处,当温软的春风拂过我的脸庞,校园里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又一份思考在心中诞生。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了语文教学的迷惘与困惑,开始了教与学的探究。也许无聊,也许无益,但它却真真实实撞入我的脑中,驻进我心里。于是在这如水的月色中,用一支素笔,书写着收获的明媚与欢喜,也书写着一丝忧虑与憧憬。  莎士比亚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摘 要: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由于农村教学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缺乏,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合作能力的培养,没有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在农村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师生交流互动,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教师要勇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在这个注重个性发展、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更应努力做一个有个性的好老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个性的好老师呢?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塑
杜甫的“新题乐府”诗,是对传统乐府的体式开拓和艺术创新,集中代表了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鲜明体现了杜诗作为“诗史”的思想高度与时代特征,在杜甫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汉武帝正式创立乐府官署,乐府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也开始了它的发展(虽然当时“乐府”只是朝廷主管音乐的机构名称而非诗体名称,但这种诗歌样式是伴随乐府机构而出现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当时所采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曾云:“不学诗,无以言。”当下还有极为流行这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确实,美好的现代诗歌能产生极为深刻的社会效应,它能给一个民族带来永不枯竭的活力、青春、梦想、理解与同情,甚至还能建立一整套培养和塑造一个民族乐观、健康、诗意和具有创造性的性格机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诗歌历史,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诗人犹如天上的璀璨繁星,耀眼闪光。新文化运动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