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兼采众家”的诗风论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姚广孝与高启同为“北郭诗社”成员,两人交往甚密。洪武三年,高启特为姚广孝《独庵集》撰序,评价姚广孝的诗风为“兼采众家,不事拘狭”。高启认为,“兼采众长”说的内涵包括格、意、趣三个方面。通过作品分析,姚广孝的诗歌是符合“兼采众长”的标准,且参游四方、识者所述、冥契默会是姚广孝诗歌“兼采众长”的主要途径。这一诗风也对元末明初的诗坛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姚广孝 兼采众家 诗风
  姚广孝(1335-1418),“北郭诗社”成员之一,与高启同朝为官,交往甚密。洪武三年,高启特为姚广孝《独庵集》撰序,对姚广孝诗风地位的评价、诗风的论断等较有见地。学界在研究姚广孝诗风时,常据此序文作为史料加以引用,但对于高启评价姚广孝的诗风“兼采众家,不事拘狭”是否确切,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均未作深入探讨。本文拟对姚广孝“兼采众家”的诗风进行简要论析。
  一、高启“兼采众家”说的内涵
  高啟(1336-1374),字季迪,长洲人,有“明三百年诗人之冠冕”的盛誉,因撰写了《郡治上梁文》,而被连坐腰斩于南京,著有文集《凫藻集》、诗集《高太史大全集》等。洪武三年五月,姚广孝从钱塘至京师钟山寓舍拜访高启,以求《独庵集》序。高启读之,赞叹《独庵集》既有闳放驰骋之作,又有优柔曲折之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众体兼备,甚是欢悦,卧读不厌。在高启看来,自两汉、魏晋、隋唐以来,除了杜甫之外,历代诗人各有所长,互不相兼,誉此诋彼,即便是田园诗人陶渊明、“诗鬼”李贺亦有偏执一隅之弊。为纠其时弊,高启在《独庵集序》中提出“兼采众家”的诗学观,强调作诗时需注重“格”“意”“趣”三要领的融合,才可称为大方之家,否则,“体不辨”,则与古之义理相违背,“情不达”,则无法以情感人至深,“妙不臻”,则无法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高启在序文中高度夸赞姚广孝诗词创作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诗论,“兼采众家”四字亦不常见。杜甫曾提出过“转益多师为汝师”的诗学主张,亦是高启最为推崇的诗人。因此,可以推论高启的“兼采众家”主张应是在杜甫的基础上提出的。那么,何为“兼采众长”?
  学界结合高启同时代人的记载及后人评价,认为“兼采众长”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学习的对象而言,就是向古往今来的各种诗派、各种诗人学习,转益多师,博采众家之长;就创作来说,就是提倡风格多样;从文体学的角度而言,就是应该兼工各体。”结合此篇序文,高启开篇提出评价诗歌的整体标准是格、意、趣三者融合,才能获得诸如典雅、豪俊、幽婉、奇险等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才能使“诗之道备矣”。所以,“兼采众长”说的内涵可从格、意、趣三个方面来理解。
  “格”,薛雪《一瓢诗话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认为:韵,可以理解为通常说的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在意境创造和艺术鉴赏方面的核心问题。气是韵的生命与本体,韵由气出,有气才有韵,没有气便没有了韵。本文通过对闵惠芬二胡演奏中弓法与指法的研究,就怎样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气度与韵味做了几点分析。  关键词:闵惠芬 二胡演奏 韵味  闵惠芬笔下的“韵”是指音乐的韵味。音乐韵味是含蓄的音乐情调与意味。韵味有很多,如古典韵味、流行韵味、戏曲韵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在后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从这句话又派生出许多强调创作主体必须有真情实感的为文之道来。许多人从开始学写作文时就被谆谆教导过:靠虚情假意是不可能创作出好文章的。然而不幸的是,有些还算著名的作品却有不真诚的嫌疑: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个例子。  1923年2月朱自清携家眷赴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据朱自清之子朱闰生说,他父亲在温州期间情谊最深、交往最密的是同
窗明几净,翰墨飘香。对于一个习字者来说,雅室一间,字帖一本,伴随着一颗宁静淡雅的心,足矣。   我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爸爸妈妈对我是有求必应。所以日积月累,我购买的字帖与笔墨纸砚可真不少。凡空闲时,必去书店走一遭,时间长了,我手头上的练字工具一应俱全,对习字的兴趣逐渐浓厚,写字水平也与日俱增。   对此,我没有丝毫的自满,因为我时时感到,我的心中一直有一盏明灯在熠熠闪光。  
摘 要:文人一直是时代关注的热点,他们精神生活上的变化反映着所处时代的变革。转型时期城市文化对文人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产生强烈的冲击,社会发展中物质主义的空前爆发严重地影响了文人的灵魂。贾平凹《废都》中的庄之蝶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形象。作者在作品中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找不到精神出路,道德家园被破坏,普遍都萌生了一种颓废、浮躁的心态,我们借此可以窥探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小说人物不仅仅有作
摘 要:散文创作源于深刻的个体体验,却成功于向公共精神的超越。个体体验的表达要求作者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深切体会人生的意味;再把人生场景及其感悟转化成文字,建立起完整的意象。向公共精神超越,要求作者怀有置心其中的“精神在场”,实行“当下自我”的突围并聚焦内部生命的心灵叙事,形成写实性的生活化象征。  关键词:散文创作 个体体验 公共精神 心灵叙事  一、散文创作源于深刻的个体体验  (
私房钱   小张已经恋爱好久了,最近就要结婚。今天,在家吃饭,妈妈看着儿子小张说:“以后结了婚,一定要学会藏私房钱。”小张吃惊地问:“妈,我为什么要藏私房钱啊?”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那老婆很厉害,你自己手里有钱,花钱方便一点,你可要记住,藏私房钱一定不要让老婆找到,那会闹家庭矛盾的。”   小张点了点头问:“妈,你说得对,那怎么藏私房钱啊?”   妈妈说:“儿子
摘要:身份认同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共同意识。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母国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本应明晰的身份认同变得模糊。本文通过对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父亲失踪”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当时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在武侠小说中的体现,并寻找金庸武侠小说中身份认同的立场和对今人的启迪。  关键词:武侠文学 金庸小说 身份认同  身份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带有归属感的自我标识。对于一个
摘要:《劳燕》是张翎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其战争三部曲中的第—部,小说讲述了—个名叫姚归燕的乡村女孩在战争中遭遇的创伤,以及她在自我救赎过程中与代表不同文化身份的三个男人之间发生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小说以一种期望文化间的平等列话与交流的文化态度书写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局限性,以及对故乡的皈依和向母体文化寻求精神慰藉的倾向。小说中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文化身份以及他们对于女主人公的影响,都体现了文化态度和
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说青春,少年憧憬青春,青年挥霍青春,中年饱受青春的压力,老年人则只有回忆青春了。   青春!青春是什么呢?   辞典上说:“春时草木滋茂,其色青葱,故曰青春”。因用以喻少年。:這是最简单的解释了。   我觉得,不只是少年有青春,中年有中年的青春,老年有老年的青春,三岁小儿,也是青春。那是因为心情处在一种草木滋茂的春天,那时不管什么年纪,都有着青春。   没有青春的青少年也
摘 要:雪漠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描写了他家乡甘肃凉州的风俗、信仰、艺术、语言等西部文化。隐藏在这些文化背后的是当地人的生活本质、心理品格、精神内涵。本文试图借鉴文化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与探索雪漠小说中所渗透的西部文化心理。  关键词:雪漠 《大漠祭》 西部 民俗 心理品格  远离灯红酒绿的西部虽然暂时背负了经济发展中难以言说的沉重,但千百年来发展缓慢的农业文明却滋生了这片土地深厚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