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贴近生活,构建生活化地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l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常的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学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难学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缺乏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偏于机械记忆。其实地理知识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教师如果能及时巧妙地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通过组织和引导把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那么,怎样使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为学生们的生活服务呢?
  一、首先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情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讲到經纬网定位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一抽象问题,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们经常到电影院看电影,拿到电影票到影院寻找座位;因为是初一新生老师对各位同学的姓名并不能一一道来,让学生帮助老师迅速找到一位同学,并且,在不叫名字的情况下,这位同学也快速站出来学生听后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很快用横竖排定位明确一名学生的具体位置,通过几个小游戏的训练,学生的兴致到达高潮,接着引入经纬网自然地引出经纬网定位的意义,以及怎样判读经纬网,为经纬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变抽象为形象,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轻松、愉快。
  二、借助生活经验,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教师所教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产生碰撞,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其实学生根本不领情,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如在讲“随季节的不同,各地昼夜长短也不同”的地理现象时,我就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寒暑假,所以对这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又如关于四季成因中的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地理知识,我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居住朝南房间或朝南教室的体会,进行启发性提问:在冬季和夏季,太阳光照射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同学们很快回答出:冬季太阳光能照射进室内,而且距离远,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小的缘故;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大,阳光即使照进室内,也照不远。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它们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这个缺口能够填平。教师只有这样时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便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三、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如在炎热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毛制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牧民们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人们出门远行我国沙漠地区的居民用骆驼,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用狗爬犁,也与地理环境有关,等等。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
  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四、结合时事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形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如“3.11日本海啸地震”这一事件出现后,我马上将“日本”一节的学习提前,通过关注时事,学生查阅资料,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的资源及日本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利因素及有利方面、日本经济密集地带、3.11海啸地震对日本未来产生的影响……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自然也很感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掌握不少地理知识。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地理,人人学会运用地理,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同时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只有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理课堂才能保持永久的生机。
其他文献
一、音乐中蕴涵的数学原理  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他认识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关,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the Pythagorean Scale)和调音理论诞生了。  二、音符中的数字  莱布尼茨说过:“音乐是数学在灵魂中无意识的运算”。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音乐虽然千姿百态,但都是由7个音符(音名)
期刊
【摘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运作和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1 前言  体育教育的创新,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破除传统教学思想创立新式教学方法的独创教学活动。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
1988年的抽样调查时国内女性不孕的发生率仅为1.7%.而到2010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7.4%.rn不孕症发生率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是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其中,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發兴趣是每个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以兴趣和激情来活跃气氛。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  【关键词】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活跃气氛  应试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他具有短期效应,在当今一段古典的
学历史课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素质。为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四个方面善悟、恒悟,不斷创新,实现“厚积”,完善自我。  长期以来,有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那就是在强调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往往只围绕着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研究、实验,常常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尤其是忽视了对于历史学科体系的再认识、历史理论的再学习。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上讲,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有着共同的、一致的目标,两者应该是在
期刊
【摘要】“我们热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是现代学生最为普遍的一句口号,虽然对我们音乐教育来说这句话很不顺耳,但从中反映了学生对现行音乐教育内容、模式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给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将对音乐教学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结构 教学目的  近几年我对当前许多学校进行了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教师的严
目的:截至2004 年底,全球已有约300 万人死于艾滋病,还有约400 万HIV 感染者。在全球各地均有艾滋病病例的报告。目前,中国也正在面临着艾滋病的威胁。截至2004年9 月底,全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89,067 例, 但专家估计现存感染者人数84 万,全人群感染率约为0.07%。艾滋病流行正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目前在经脉吸毒人群中由共用注射器经血传
【摘要】构建和谐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策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