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说过:“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教育。”体育运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而体育教育也应最大限度地依靠人的本能。然而几十年来的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军事化体育”的影响,远离了生命自然。与此同时,体育教学面临的现实环境和理论也限制了共回归自然的各种尝试,课改举步为艰。本文运用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念,进行“生本”体育教学实验,其中蕴含着“生本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自然融合的哲学内涵。
一、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
1.大感受,小认识,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克莱思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学到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而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只是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学习速度就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把这种理论融入到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就会使教学更加有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先给学生去感受教师准备传授的内容,让学生们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只要学生感兴趣了,他们年轻好胜、好奇的性格就会表露无遗,自然而然就想做得更好。这时教师的关键性提示或动作的演示都会加深学生的认识。
2.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让课堂成为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和探究创新的舞台
体育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相互交往和求奇、求新的欲望。因此,笔者特别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运用多种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社会交往、使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景,鼓励他们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提出自己不同的做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既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不断地检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研究性学习成效。
生本教育理论这种激发、引导模式,就像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教师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
二、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目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厌倦上体育课的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错误地运用了统一评价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实施个体化评价,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在进行评价前对要评价的内容进行具体明确的分类,如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习进步的幅度、在活动中和同学是否友好相处等。然后,讲清楚各点的要求和标准,如执行尺度、界定哪些是该关注的范围,强调评价时的要求和纪律。
在具体操作中可分为如下几点:
1.在考查的体育项目中,按成绩给出一个等级;
2.先让学生自己作一个简要的对照评价标准,自述自评,给自己打出一个等级;
3.让参与互评的同学举手表决,以A、B、C三等中票数最多的一等作为该同学互评的等级;
4.教师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再作评价,特别重在情感方面的评价;
5.让被评价的学生谈一谈自己体育学习中的闪光点,某一方面的特长,如较强的组织能力、运动会的表现或在学习中某次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等。教师和同学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评价差距大的同学是否进行评定修改。
在评价中要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发展,是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运动。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推动了整个体育课堂的改革,而生本教育又为实践课提供了一份有力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充分体验在体育学习中成功的乐趣,使身心和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
1.大感受,小认识,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克莱思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学到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而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他,在教学中只是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学习速度就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把这种理论融入到现行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就会使教学更加有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先给学生去感受教师准备传授的内容,让学生们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只要学生感兴趣了,他们年轻好胜、好奇的性格就会表露无遗,自然而然就想做得更好。这时教师的关键性提示或动作的演示都会加深学生的认识。
2.以学生为主体,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让课堂成为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和探究创新的舞台
体育课堂犹如一个小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相互交往和求奇、求新的欲望。因此,笔者特别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运用多种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社会交往、使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景,鼓励他们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提出自己不同的做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既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不断地检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研究性学习成效。
生本教育理论这种激发、引导模式,就像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教师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
二、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目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厌倦上体育课的现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错误地运用了统一评价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实施个体化评价,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在进行评价前对要评价的内容进行具体明确的分类,如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习进步的幅度、在活动中和同学是否友好相处等。然后,讲清楚各点的要求和标准,如执行尺度、界定哪些是该关注的范围,强调评价时的要求和纪律。
在具体操作中可分为如下几点:
1.在考查的体育项目中,按成绩给出一个等级;
2.先让学生自己作一个简要的对照评价标准,自述自评,给自己打出一个等级;
3.让参与互评的同学举手表决,以A、B、C三等中票数最多的一等作为该同学互评的等级;
4.教师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再作评价,特别重在情感方面的评价;
5.让被评价的学生谈一谈自己体育学习中的闪光点,某一方面的特长,如较强的组织能力、运动会的表现或在学习中某次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等。教师和同学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评价差距大的同学是否进行评定修改。
在评价中要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始终牢记评价的目的是促发展,是使学生更加喜爱体育运动。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因为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推动了整个体育课堂的改革,而生本教育又为实践课提供了一份有力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充分体验在体育学习中成功的乐趣,使身心和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