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一要讓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二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教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二、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如《第一场雪》的教学,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放在大雪纷飞的校园中,让学生通过对雪的亲身体验,自由畅谈,从而感悟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加深作者对雪的独特情感体验的理解。
  二要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享受着课余生活的快乐时光,他们的创造精神也往往会在这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课余生活带入课堂。习作《啊!我发现了……》的教学,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边进行实验的演示,边解说实验的过程,并与大家共享偶得的快乐。这样,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自然会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爱护,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锻炼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师生和组织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一要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应当注意两点:一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二要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又扮演被采访对象,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教师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二要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如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的教学要做到:首先,出示讨论要求:“要路还是要树?”并让学生自由结合,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选派一名主持人,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小组代表也可倾听其它小组的意见),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第三,主持人主持全班交流会,各小组阐述交流意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教师要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以充分肯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这样,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
  
  四、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去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具体做到:
  一要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二要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势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在无形中他们的身心会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三要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常常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对任何事情总是漠不关心,熟视无睹。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专门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自己,而是时刻关注着自己。即使回答并不完美,哪怕答非所问,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他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醒一个自卑的学生,信心倍增,转自卑为自信。
  四要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们多受启发。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的交流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体验学习,并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解惑、改善接受学习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让“出错”的学生看不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叉号”,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问号”、“再仔细想想”等提示语或启发性的文字,从而消除“出错”学生的心理畏惧,他们会认真解决,或许主动向同学或老师沟通出错的原因。
  总之,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这三大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课堂、学校,还应当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可是当前的形势是社会迫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压力,生活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压力,家庭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愿望、学习现实构成了巨大的矛盾,造成学生浮躁怕烦、怕被人瞧不起,有时又好像什么都无所谓,因此他不问是非对错急于到处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心理环境的优化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学生心理的优化    年近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同时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做人、成才教育的关键时期,心理
通过对中国视光学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国外视光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分析了我国视光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医科模式和理工科模式两种中国视光学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比较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整个学校的良好校风的形成。因此,研究大学生作弊心理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心理 预防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高度重视,行政管理部门采用多种行政手段,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作弊形式由过去夹带、抄袭发展到“枪
某一天的一个晚自修上,我正独自在办公桌前赏析着冰心的美文《谈生命》,忽然有三个学生神秘兮兮地围过来,问:“老师,为什么你上课说的内容我们在参考书上都找不到呢?”听了这话,我感到一点欣慰,也生发出许多感慨:教师十五载,这是第一次有学生问这个问题,不容易。不知同行是否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标准答案”,因为学生买了和你相同的书,你的书上不也有现成的答案吗?记得今年上半年在评一堂语文课的时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盛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为了达到“求诚”的目标,作文命题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知道清楚的”和“易于着笔的”,不仅不阻遏、而且能诱导学生把平时的积蓄发表出来。
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的总目标。这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目标。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选择话题,体现内容多元化    现实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话题是丰富多元的,将这样丰富多元的话题巧妙地引入口语交际教学,既能够丰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