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d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测定并评价5种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优选草莓白粉病生防药剂。[方法]以百菌清为对照药剂,于2014年在安徽省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研究5种生防药剂(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和井冈·枯芽菌)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供试的5种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性好。[结论]供试的5种生防药剂在草莓生产中可替代化学药剂防治草莓白粉病,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草莓产品农药残留风险。
  关键词生防药剂;草莓;白粉病;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6.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1-214-02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and evaluate the control effect of biocontrol agents against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and select the optimal biocontrol agents. [Method] We took chlorothalonil as control agent, and studied control effects of five biocontrol agents like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 cereus and validamycin Bacillus subtilis against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n Changfeng strawberry planting base of Anhui Province in 2014. [Result] The tested five biocontrol agents all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and long effectiveness. [Conclusion] The tested five biocontrol agents can be used to control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instead of chemicals, decrease applied dosag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the risk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strawberry products.
  Key wordsBiocontrol agents; 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Field control effect
  草莓白粉病是保护地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严重时病叶率达45%以上,病果率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1]。目前,对草莓白粉病主要是采用粉锈宁、百菌清、腈菌唑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2]。因此,对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十分必要[3]。近年来,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生物防
  治药剂得到了广泛研究[3-5]。鉴于此,笔者研究了幾种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旨在优选出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药剂并明确其配套防治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药剂。田间试验的制剂及用量见表1。
  表1田间试验供试药剂及使用剂量
  Table 1Tested medicaments and its dosages in field test
  处理编号 Treatment code单位名称Name of working unit 主要成分Main component 有效成分含量Content of effective component 剂型Type使用剂量Application dosage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mLSC1 500 mL/hm2
  2山东泰诺药业有限公司蜡质芽孢杆菌8亿个/gWP600 g/hm2
  3湖北省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芽孢/gWP600 g/hm2
  4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井冈·枯芽菌2.5%井冈霉素SC1 500 mL/hm2
  100亿芽孢/mL
  5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芽孢/gWP600 g/hm2
  6山东大成农化有限公司百菌清40%WP1 000 g/hm2
  7清水对照(CK)
  1.1.2供试作物。试验在安徽长丰县草莓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地为温室大棚,草莓长势均匀,处于收获初期,白粉病零星发生。各试验小区肥水管理一致。供试草莓品种为丰香。
  1.2试验设计
  试验药剂及使用剂量见表1。5种供试药剂按照农药生产厂家或试验单位推荐剂量进行试验,不设浓度梯度,百菌清为对照药剂,按照当地农民使用剂量使用或推荐剂量使用,另外加上清水对照(空白对照),共计7个处理,28个试验小区。每小区利用工农16型喷雾器,按照750 kg/hm2的用水量进行均匀喷雾。试验小区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5 m2,4次重复。小区周围设保护行,施药时用塑料膜隔离。连续施药2次,间隔7 d。
  1.3调查方法
  分别于试验前、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14 d进行病情调查和记载。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计算发病率和严重度。   1.4病情分级标准与药效计算方法
  草莓白粉病病情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 =∑(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相对防效=[1-施药前对照区病指×施药后处理病指/(施药后对照病指×施药前处理病指)]×100%
  2结果与分析
  2.1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
  由表2可知,第1次施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病情指数均明显下降,供试的5种生防药剂中,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复配剂(处理4)的效果较好,病情指数从15.81下降至8.56,相对防治效果为6125%;对照药剂百菌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生防药剂,病情指数从15.77下降到7.59,防治效果为65.55%。第2次施药后7 d,对照药剂百菌清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防治效果,达到68.18%,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生防药剂中100亿芽孢/mL枯草芽孢杆菌SC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为5844%,其他制剂的防治效果均达60%以上;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上升较快,从15.51上升至30.51。第2次施药后14 d,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从15.51上升至40.82,病情偏重;对照药剂百菌清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有所下降,防治效果从第2次施药后7 d的6818%下降至64.41%;生防药剂中,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复配剂(处理4)和蜡质芽孢杆菌WP的防治效果较好,均在63%以上,100亿芽孢/mL枯草芽孢杆菌SC的防治效果约为60%,其他2种生防药剂的防治效果也相对稳定,接近6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药剂间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化学药剂百菌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生防药剂,但后期防治效果持效性不强;生防药剂中,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复配制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优于单一的生防制剂;各处理在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治效果差异明显减小,生防制剂防治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
  2.2安全性
  6种供试药剂在试验设计的剂量范围内对草莓均无药害。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生防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第2次施药后14 d防治效果接近或达到60%以上,与化学农药相比,虽防效稍差,速效性不强,但防治效果稳定,持效性好,建议在草莓生产中推广使用。
  试验中,枯草芽孢杆菌对草莓白粉病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中活菌或孢子浓度与防治效果表现出较强相關性,处理3和处理5制剂中孢子浓度为1 000亿芽孢/g,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1(100亿芽孢/mL),因此,尚需进一步开展生防制剂的剂型和生产工艺研究,提高制剂中活菌数或孢子数,并通过助剂的选配提高其定殖率。
  枯草芽孢杆菌与井冈霉素的复配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枯草芽孢杆菌单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以生防类芽孢杆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筛选、研发其与生物源农药的复配制剂并推广应用,对于控制草莓病害、保证草莓种植产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草莓产品农药残留风险、提高草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博,傅俊范.草莓白粉病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2):20-23.
  [2] 武哲,孙蕾,刘彦彦,等.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植物保护,2013,39(4):175-178.
  [3] 马华生,孔樟良,阮松林,等.木霉菌制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09(6):23-25.
  [4] 曹春霞,龙同,程贤亮,等.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188-4189.
  [5] 陈冲,王程亮,张潞生.蜡状芽孢杆菌TS02防治草莓白粉病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298-330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明确国内主要出口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现状,为相关单位制订许可标准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T5009.34-2003的蒸馏法测定二氧化硫含量。[结果]此次检测中,测试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硫残留。采自亳州市场的白芍二氧化硫含量为632.69 mg/kg,远远超过残留限量;产自福建和浙江的石菖蒲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均大于100 mg/kg的限量,其他中药材也普遍存在超标现象。[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蔬菜基地土壤和灌溉水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残留状况,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合肥、滁州和马鞍山地区12个代表性蔬菜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进行调查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GCMS),分析了土壤和灌溉水中18种PAEs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土壤样品中检出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其总含量为0.204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水龟虫多糖的提取条件。[方法] 分别采用3种方法对水龟虫多糖进行了提取,采用苯酚-硫酸法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对比不同提取方法中多糖的含量差异。[结果] 热水浸提、碱提法和酶解法3种方法对水龟虫多糖提取所得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53%、2.61%、2.66%。[结论] 通过试验确定了酶解法为水龟虫多糖的提取最佳方法。  关键词水龟虫多糖;提取方法;含量测定;条件因素  中图分类号S186
期刊
摘要[目的] 为黑果花楸相关加工产品提供理论和含量依据。[方法]以黑果花楸、蓝莓和蓝靛果为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小浆果多糖及总黄酮含量,pH示差法测定花色苷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黑果花楸全果的花色苷、总黄酮、多糖含量均高于蓝莓和蓝靛果,在所测3种小浆果中最高,分别为0.352 0、2.636、1.764 mg/g。[结论]黑果花楸中花色苷、总黄酮、多糖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疏花蔷薇果中总多酚的抗氧化能力,为进一步开发疏花蔷薇果提供试验数据。[方法]利用已优化的响应曲面法提取疏花蔷薇果中的总多酚,并测定其含量;应用3种抗氧化模型(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建立疏花蔷薇果中的多酚类成分抗氧化能力模型,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评价疏花蔷薇果中总多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疏花蔷薇果总多酚对羟基自由基、超氧
期刊
摘要以广藿香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广藿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对广藿香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均有显著影响(P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5%(RWC 95%)>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RWC 4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RWC 80%)>土壤
期刊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在食品中应用广泛。综述了茶多酚的结构、在水产品中的应用、抗氧化机理以及茶多酚的改性研究,并展望了茶多酚的应用前景,为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茶多酚;水产品;抗氧化机理;改性  中图分类号S9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1-112-03  AbstractTea polyphenols is a kind o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新鲜紫穗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细胞毒活性。[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采用GCMS法检测其成分组成;采用DPPH和β胡萝卜素法检测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采用SRB法检测挥发油对BGC823、A549和HeLa等3种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65%,主要有γ杜松烯(19.43%)、α毕澄茄烯(1024%)、表圆线
期刊
摘要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常造成感染鸡群大量死亡或发病鸡群产肉、产蛋等生产性能下降,对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为传统疫苗,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其本身亦具有一定的缺点,因此新技术与新型疫苗也在不断研究与开发。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新型疫苗和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S859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目的]为选择适宜采收期、保证所采杜仲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乙醇浸提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杜仲叶生长过程中绿原酸、木脂素、总黄酮、环烯醚萜的含量,找出每种成分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杜仲叶活性成分的合成积累呈较为明显的季节性,4种成分含量在6月份之前均快速增加,而6月份之后绿原酸、木脂素和环烯醚萜含量又逐渐减小,特别是环烯醚萜含量减小速率较快,但总黄酮含量到9月份后才开始减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