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高三复习进行时。古诗词鉴赏是除了作文外单题分值最大的题目,值得同学们花一点时间去好好地复习研究。况且,古诗词鉴赏与文学作品的鉴赏乃至作文语言出彩都是相通的。这就更值得同学们花时间了。
复习重点之一是“研究高考题”。射箭要瞄准靶心,解题要熟悉题型。只有研究高考题,熟悉高考题才能弄清题目是怎么出的,命题者喜欢从哪个角度考学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纵观近二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不难发现以下要素:①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从作者看,有半数以上的诗歌是非著名诗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种命题材料陌生化的处理充分显示了高考反押题的倾向。②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2011年全国17套试卷中的18首诗,只有上海卷、重庆卷、福建卷、浙江卷、湖南卷不在唐宋之列。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③“写景抒情”诗将依然独领风骚。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④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固定,易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难度系数较高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复习重点之二是“注重积累”。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决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功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咏的重要,在吟诵涵咏之际才可以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才能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才能将读者的精神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基于上述认识,同学们除必须背诵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诗歌外,还应在语文早读课上“熟读唐诗三百首”。“积累”要着重抓好以下二个方面具体的东西。①熟悉主要诗人。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及其主体风格与主流思想。“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②知晓诗中常见意象的代表性含义。如,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有可能一叶知秋,把握全诗的情感。
考试难点之一是诗的思想情感。2011年17套试卷中有10道题考到了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这是难度比较大的考查,因为这涉及到整首诗的理解。这里可以有一个备考准备,就是复习时预先明确题材类别不同的诗的情感方向。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和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等等。
考试难点之二是诗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一直是命题的热点。今年有超过一半的题目考到。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等。 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比喻;2011年江西卷问“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技巧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以修辞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复习时,不但要懂其概念,还要明白其运用的效果。
复习建议:早作准备,不抱佛脚,贯穿始终。
正常情况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老师都会安排古诗词鉴赏部分的专题复习与训练。届时老师都会总结出应对不同考查角度的答题模式。当然模式也就仅仅是一个答案的语言组织形式而已,能否得分归根到底还是看考生能否读懂诗词本身。所以谈备考,同学们绝不能抱着等待老师临时点拨的心态,而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对照上面所列出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进行积累。将“诗歌题材、诗人风格、常见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在大脑中进行网络化、序列化记忆,这样才能在以后老师总结答题模式时信手拈来。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拥有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每二三天翻看一首,打持久战,这样对整个语文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大有稗益。
复习重点之一是“研究高考题”。射箭要瞄准靶心,解题要熟悉题型。只有研究高考题,熟悉高考题才能弄清题目是怎么出的,命题者喜欢从哪个角度考学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纵观近二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不难发现以下要素:①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从作者看,有半数以上的诗歌是非著名诗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种命题材料陌生化的处理充分显示了高考反押题的倾向。②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2011年全国17套试卷中的18首诗,只有上海卷、重庆卷、福建卷、浙江卷、湖南卷不在唐宋之列。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③“写景抒情”诗将依然独领风骚。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④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固定,易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难度系数较高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复习重点之二是“注重积累”。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决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功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咏的重要,在吟诵涵咏之际才可以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才能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才能将读者的精神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基于上述认识,同学们除必须背诵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诗歌外,还应在语文早读课上“熟读唐诗三百首”。“积累”要着重抓好以下二个方面具体的东西。①熟悉主要诗人。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及其主体风格与主流思想。“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②知晓诗中常见意象的代表性含义。如,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有可能一叶知秋,把握全诗的情感。
考试难点之一是诗的思想情感。2011年17套试卷中有10道题考到了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这是难度比较大的考查,因为这涉及到整首诗的理解。这里可以有一个备考准备,就是复习时预先明确题材类别不同的诗的情感方向。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和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等等。
考试难点之二是诗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一直是命题的热点。今年有超过一半的题目考到。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等。 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比喻;2011年江西卷问“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技巧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以修辞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复习时,不但要懂其概念,还要明白其运用的效果。
复习建议:早作准备,不抱佛脚,贯穿始终。
正常情况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老师都会安排古诗词鉴赏部分的专题复习与训练。届时老师都会总结出应对不同考查角度的答题模式。当然模式也就仅仅是一个答案的语言组织形式而已,能否得分归根到底还是看考生能否读懂诗词本身。所以谈备考,同学们绝不能抱着等待老师临时点拨的心态,而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对照上面所列出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进行积累。将“诗歌题材、诗人风格、常见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在大脑中进行网络化、序列化记忆,这样才能在以后老师总结答题模式时信手拈来。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拥有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每二三天翻看一首,打持久战,这样对整个语文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大有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