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题 明确重难点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53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高三复习进行时。古诗词鉴赏是除了作文外单题分值最大的题目,值得同学们花一点时间去好好地复习研究。况且,古诗词鉴赏与文学作品的鉴赏乃至作文语言出彩都是相通的。这就更值得同学们花时间了。
  
  复习重点之一是“研究高考题”。射箭要瞄准靶心,解题要熟悉题型。只有研究高考题,熟悉高考题才能弄清题目是怎么出的,命题者喜欢从哪个角度考学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纵观近二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不难发现以下要素:①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从作者看,有半数以上的诗歌是非著名诗人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种命题材料陌生化的处理充分显示了高考反押题的倾向。②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2011年全国17套试卷中的18首诗,只有上海卷、重庆卷、福建卷、浙江卷、湖南卷不在唐宋之列。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③“写景抒情”诗将依然独领风骚。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④赏析性试题明显居于主导,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难度相对较小,且答案固定,易于评阅赋分。而评价性试题强调多元解读,难度系数较高且答案比较开放,评阅赋分尺度不好把握。
  
  复习重点之二是“注重积累”。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决不是一朝一夕可见功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咏的重要,在吟诵涵咏之际才可以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蕴和情趣,才能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才能将读者的精神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基于上述认识,同学们除必须背诵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诗歌外,还应在语文早读课上“熟读唐诗三百首”。“积累”要着重抓好以下二个方面具体的东西。①熟悉主要诗人。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及其主体风格与主流思想。“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②知晓诗中常见意象的代表性含义。如,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有可能一叶知秋,把握全诗的情感。
  
  考试难点之一是诗的思想情感。2011年17套试卷中有10道题考到了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这是难度比较大的考查,因为这涉及到整首诗的理解。这里可以有一个备考准备,就是复习时预先明确题材类别不同的诗的情感方向。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和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等等。
  
  考试难点之二是诗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一直是命题的热点。今年有超过一半的题目考到。古代诗词中,诗人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等。 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比喻;2011年江西卷问“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技巧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以修辞为主。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复习时,不但要懂其概念,还要明白其运用的效果。
  
  复习建议:早作准备,不抱佛脚,贯穿始终。
  正常情况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老师都会安排古诗词鉴赏部分的专题复习与训练。届时老师都会总结出应对不同考查角度的答题模式。当然模式也就仅仅是一个答案的语言组织形式而已,能否得分归根到底还是看考生能否读懂诗词本身。所以谈备考,同学们绝不能抱着等待老师临时点拨的心态,而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对照上面所列出的复习重点与难点进行积累。将“诗歌题材、诗人风格、常见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在大脑中进行网络化、序列化记忆,这样才能在以后老师总结答题模式时信手拈来。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拥有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每二三天翻看一首,打持久战,这样对整个语文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大有稗益。
  
其他文献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⑴-⑵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
【摘要】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朗读教学 ; 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
为了探索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内"特异的"重复序列及其在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钉螺及水样中的应用,该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克隆的方法,克隆并分析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生写作时,要让学生在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敢于舒展和张扬,可以从天空到海底,从国内到国外,使作文有生命力,以便是自己在作文时拥有自己翱翔的一片天空!真正学会正确、合理的使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 ; 观察生活 ; 写作训练 ; 共同提高  【中图分类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杜周者,南阳杜衍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①,至御史。使案②边失亡,所论杀甚众。奏事中上意,任用,与减宣相编③,更为中丞十余岁。  其治与宣相放,然重迟④,外宽,内深次骨。宣为左内史,周为廷尉,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⑤,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背景】锌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体内发挥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锌营养不良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大约有10亿人受其影响,孕产妇、婴幼儿、青春期儿童是
【摘要】本文作者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方法,从理由、运用和作用三方面阐述知识结构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结构图 ; 高中英语 ; 阅读教学 ;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02-02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教育界在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确实,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