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农村初中作文如何实施愉快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愉快 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作文课上读几篇范文,接着就出一道题目让学生自行写作,课后又埋首于案上,呕心沥血地精批细改,待到下一节课上,把浸透批改心血的作文本发还学生,再简要地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讲评几句之后,又布置一道新的作文题。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缺乏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机械性的运作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实践,在作文愉快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之一”。(捷克·夸美纽斯语)写作是一种组织语言、训练思维、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性活动。如果学生对写作本身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顺畅的文章。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们不喜欢作文,却非常喜欢看作文选等课外书,每人至少有一两本,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传阅。班里形成了看作文、谈作文的好风气。另外,学生们大多有笔记本,多记录的是流行歌曲,上面贴了不少影视歌星的照片,有的还自己配上插图。我及时引导他们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录成读书笔记,定期收上来,并评品其优劣,使学生们养成了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2.设置教学情境,提供写作条件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很好的方法。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写作。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较单调,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写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材料匮乏,无话可说。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文情境的创设可通过如下方式:
①活动展现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共有的天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②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能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溢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③多媒体再现情境。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野炊》一文前,请另一位教师事先将野炊活动有选择地从旁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录像,再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学生欢乐无比的野炊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结果学生从无法下笔到迅速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事实证明,作文情境教学,可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自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课外生活
课外教育是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课外,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办《手抄报》,我要求学生人人动手,每次每人一张,或装订成册,轮流传阅;或出墙报,让众人参观;或专栏展览,彰显特长。方法是:起初教师先告诉学生怎样给自己的小报起报名,怎样排版,怎样编辑,怎样插图。小报内容均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爱好,自己编排。教师只提总的要求,如每期都要有自己写的文章,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版面设计要合理,色彩搭配要协调,报头要美观大方醒目,文章要短小精悍等。然后让学生在在广泛收集、创作的基础上自行组稿。此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他们精心巧妙地构思,绞尽脑汁地设计,认认真真地抄写,煞费苦心地编排,都想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为学生练习作文提供了良好的阵地,为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方面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可能。还比如编演课本剧,文中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就要求学生写出改编的剧本,应怎样写?教师先介绍课本剧的主要特点及课文改编的要求,让学生动手创作,可以独立改编,也可以分组改编,改编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因为是创作性的,学生十分喜欢这种形式的写作活动。编成后,教师选好演出剧本,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反复进行排练,最后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在此项活动中,学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改编的过程既是熟悉课文的过程,又是再创作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角色的印象,而且增加了练笔机会,增长了创作文学作品的才能……
实践证明,愉快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作文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索,以使之日臻完善。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愉快 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作文课上读几篇范文,接着就出一道题目让学生自行写作,课后又埋首于案上,呕心沥血地精批细改,待到下一节课上,把浸透批改心血的作文本发还学生,再简要地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讲评几句之后,又布置一道新的作文题。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无疑是缺乏生命力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机械性的运作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实践,在作文愉快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之一”。(捷克·夸美纽斯语)写作是一种组织语言、训练思维、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性活动。如果学生对写作本身不感兴趣,那么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顺畅的文章。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们不喜欢作文,却非常喜欢看作文选等课外书,每人至少有一两本,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传阅。班里形成了看作文、谈作文的好风气。另外,学生们大多有笔记本,多记录的是流行歌曲,上面贴了不少影视歌星的照片,有的还自己配上插图。我及时引导他们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记录成读书笔记,定期收上来,并评品其优劣,使学生们养成了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2.设置教学情境,提供写作条件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教学中一项很好的方法。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写作。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较单调,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写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材料匮乏,无话可说。因此,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文情境的创设可通过如下方式:
①活动展现情境。喜欢活动,这是学生共有的天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进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吸收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②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能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的小桥》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三八”节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觉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等曲子,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溢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感人。
③多媒体再现情境。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再现性、可控性的特点,将人、事、物、景等写作材料通过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多媒体进行再现,让声光色像充分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象。这不仅营造了情境氛围,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弥补了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缩短了时空,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野炊》一文前,请另一位教师事先将野炊活动有选择地从旁摄录下来,课堂上播放录像,再现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学生欢乐无比的野炊场景,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结果学生从无法下笔到迅速写出内容既生动又充实的文章来。
事实证明,作文情境教学,可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自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课外生活
课外教育是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多样,在教育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课外,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办《手抄报》,我要求学生人人动手,每次每人一张,或装订成册,轮流传阅;或出墙报,让众人参观;或专栏展览,彰显特长。方法是:起初教师先告诉学生怎样给自己的小报起报名,怎样排版,怎样编辑,怎样插图。小报内容均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爱好,自己编排。教师只提总的要求,如每期都要有自己写的文章,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版面设计要合理,色彩搭配要协调,报头要美观大方醒目,文章要短小精悍等。然后让学生在在广泛收集、创作的基础上自行组稿。此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他们精心巧妙地构思,绞尽脑汁地设计,认认真真地抄写,煞费苦心地编排,都想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为学生练习作文提供了良好的阵地,为学生充分发挥写作方面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可能。还比如编演课本剧,文中有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这就要求学生写出改编的剧本,应怎样写?教师先介绍课本剧的主要特点及课文改编的要求,让学生动手创作,可以独立改编,也可以分组改编,改编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敢于创新。因为是创作性的,学生十分喜欢这种形式的写作活动。编成后,教师选好演出剧本,确定导演;演员和剧务组等人员,反复进行排练,最后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在此项活动中,学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改编的过程既是熟悉课文的过程,又是再创作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角色的印象,而且增加了练笔机会,增长了创作文学作品的才能……
实践证明,愉快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作文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索,以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