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对草莓叶螨的防效对比研究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lwoyao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莓叶螨是影响北京地区草莓生产的重要害螨,本文对其进行了两种新型生物源农药(藜芦碱、多杀霉素)及化学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的防效对比研究。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朱砂叶螨毒力最高,其LC50分别为2.54 mg/L和4.18 mg/L;其次是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素SC,其LC50分别为13.16 mg/L和84.51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草莓叶螨防控效果最好,施药7 d后防治效果达80%以上,施药14 d后防治效果达82%左右,施药28 d后防治效果达84%左右,持效期较长。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SC素防控效果欠佳,施药7 d后的防治效果为50%左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施药14、21及28 d后害虫总数有增长趋势,未表现出持续的抑制效果。与对照区相比,各药剂均表现出对草莓叶螨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高浓度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对草莓叶片有轻微药害,在生产中要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0.5%藜芦碱SL试验处理未对草莓及非靶标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且防治效果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物源农药; 草莓叶螨;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 482.5
  文献标识码: B
  草莓叶螨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叶螨科,近年来已成为影响北京草莓生产的主要害螨[1],北京地区草莓叶螨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为主。草莓叶螨周年都可发生,在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可繁殖10代以上,其中以大棚栽培中发生尤为严重,严重时叶片焦枯、提早脱落,减产可达30%~40%[24]。草莓叶螨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叶螨产生抗药性,药剂防治效果下降[5],还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近年来,草莓园采摘成为人们春季郊游的新趋势,草莓无公害生产被视为重中之重。生物源农药如藜芦碱、多杀霉素等,低毒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正适应了草莓无公害生产的需求。
  藜芦碱(veratrine)是一种从藜芦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主要成分为藜芦甾体生物碱(介藜芦生物碱和西藜芦生物碱)[6]。有作者报道藜芦碱对甘蓝蚜虫、柑橘叶螨、水稻潜叶蝇以及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710],且害虫抗药性低、药效持续时间长。
  多杀霉素(spinosad)是在刺糖多胞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无公害高效生物杀虫剂,其主要成分为多杀霉素A(spinosyn A,约占85%~90%)和多杀霉素D(spinosyn D,约占10%~15%)[11]。能有效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有研究报道多杀霉素可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甘蓝小菜蛾、水稻二化螟[1214]。
  藜芦碱与多杀霉素作为新型生物源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防治作用,但将其用于草莓叶螨的防治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两种生物源农药藜芦碱与多杀霉素对北京地区草莓叶螨的防治作用,同时采用两种化学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与联苯菊酯进行防效对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多杀霉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0.5%藜芦碱可溶液剂,河北省邯郸市建华植物农药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0%联苯菊酯乳油,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中试厂。
  1.2 供试虫源
  2014年1-5月从北京市平谷区草莓温室大棚(1号和2号棚)采集朱砂叶螨,并在实验室内饲养繁殖,选用幼螨进行室内毒力试验。
  1.3 试验方法
  1.3.1 室内毒力测定
  室内毒力测定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标准方法玻片浸渍法(slide-dip method)[15]。将双面胶剪成3 cm长贴于载玻片一端,揭去双面胶上的纸片,用小号毛笔挑选大小一致、活性强的幼螨,在放大镜下将其背部粘于双面胶上,勿粘住螨的须、足和口器。每个载玻片上粘一行,每行25头幼螨[16]。供试药剂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1.25、2.5、5、10、20 mg/L,2.5%多杀霉素悬浮剂5、15、45、135、405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25、2.5、5、10、20 mg/L,10%联苯菊酯乳油2.5、5、10、20、40 mg/L,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所有试验处理重复4次。将带虫的载玻片一端浸入药液中,轻轻摇晃,在药液中停留5 s后取出,马上用滤纸吸干螨体和周围多余的药液[17],平放在有湿纱布的培养皿中,放入温度(28±1)℃、相对湿度60%、光周期L∥D=14 h∥10 h的昆虫生化培养箱中培养[1]。在浸药6、12、24、36、48、60、72 h后分别观察朱砂叶螨的存活情况,借助体视显微镜,用小号毛笔轻触螨体,以螨足不动者为死亡,记录各处理存活、死亡的朱砂叶螨数量。
  1.3.2 温室药效试验
  主要在草莓叶螨为害严重的北京市平谷区草莓温室大棚(1号和2号棚)中进行,草莓品种为‘甜查理’。参考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温室试验药剂有效成分浓度设置为: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2、4、8 mg/L,2.5%多杀霉素悬浮剂40、80、160 mg/L,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3、9 mg/L,10%联苯菊酯乳油7、14、28 mg/L,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各试验处理重复3次,共39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18]。施药前各小区随机选取10株草莓,每株草莓取5片叶,调查并记录虫口基数。施药时选择天气良好的晴天,各处理按试验设计用量兑水施药1次,使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以喷湿叶片正、反面为度[19]。施药后的7、14、21、28 d各调查一次残存虫口数,采用镜检法[20]借助手持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叶片正、反面的虫口数量。   药后1、3、5、7、14、21、28 d分别观察药剂对草莓花、果实、叶片等的影响,评价药剂对草莓的安全性,记录药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同时观察试验区内蜜蜂等非靶标生物对药剂的反应,记录反应状态和程度。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将药前、药后试验调查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并应用SPSS v 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多重比较,最后进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虫口减退率(%)=
  处理前虫口基数-处理后虫口数处理前虫口基数×100;
  校正防效(%)=
  处理区减退率-对照区减退率100-对照区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测定
  由表1可知,对朱砂叶螨幼螨毒力最高的药剂是化学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其LC50为2.54 mg/L;生物源农药0.5%藜芦碱SL毒力也较高,其LC50为4.18 mg/L;10%联苯菊酯EC的效果次之,其LC50为13.16 mg/L;2.5%多杀霉素SC效果欠佳,其LC50为84.51 mg/L。生物源农药0.5%藜芦碱SL对朱砂叶螨幼螨的毒力高于2.5%多杀霉素SC与10%联苯菊酯EC,略低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
  2.2 温室药效试验
  温室试验中各药剂对草莓叶螨的防治效果总体趋势与室内毒力试验结果一致。由表2、3可知,供试4种药剂中,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草莓叶螨防控效果最好,施药7 d后防治效果达84%以上,施药14 d后防治效果达88%左右,施药28 d后防治效果达90%左右,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草莓叶螨的持效期长。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素SC防控效果欠佳,施药7 d后的防治效果为50%左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施药14、21及28 d后害虫总数有增长,防治效果呈波动状,未表现出持续的抑制效果,表明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素SC对草莓叶螨的持效期短。从校正防效可以看出,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防效最佳,施药28 d后,校正防效达到90%左右;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素SC防效一般,施药28 d后,校正防效为40%左右,与对照区相比,各药剂均表现出对草莓叶螨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2号棚整体防治效果略高于1号棚,原因可能与2号棚地势低洼、阴湿多水,草莓叶螨初始虫口数较低有关。
  施药3 d后,高浓度(9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处理区的草莓叶片出现褶皱,有轻微药害现象,其他药剂处理区未发现药害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供试的新型生物源农药(0.5%藜芦碱SL、2.5%多杀霉素SC)和化学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联苯菊酯EC)中,以化学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对北京地区草莓叶螨毒力和防效最高,但高浓度处理对草莓叶片有药害,0.5%藜芦碱SL的防治效果良好,持效期长。师红梅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发现藜芦碱对甘蓝蚜虫防治效果好、药效持续时间长[7]。李富山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发现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柑橘叶螨防治效果良好[8]。甄胜民等采用大区试验探明0.5% 藜芦碱对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对水稻有增产效果[9]。范巧兰等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确定了有效成分浓度在5.625~7.500 g/hm2为0.5%藜芦碱可溶液剂防治棉蚜的最佳用药剂量[10]。本研究证明0.5%藜芦碱可溶液剂对草莓叶螨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根据其田间药效表现,建议在草莓叶螨发生早期施药防治。
  对多杀霉素研究报道较多的是用于防治鳞翅目、双翅目和缨翅目害虫,如对稻纵卷叶螟、甘蓝小菜蛾、水稻二化螟等具有良好防治效果[1214]。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其对草莓叶螨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待于筛选更合适的生物源杀螨剂。
  总之,新型生物源农药0.5%藜芦碱SL与化学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联苯菊酯EC相比,具有低毒高效、持效期长、有机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有利于草莓无公害生产,可作为田间防治草莓叶螨的理想药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2.5%多杀霉素SC未达到0.5%藜芦碱SL的优良防治效果,但可考虑将其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进一步探究其对草莓叶螨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少丽, 王然, 张友军,等. 11种常用药剂对蔬菜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4): 386388.
  [2] 兰璞. 草莓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药剂防治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4, 20(3): 8790.
  [3] 相建业,张管曲,谢芳芹,等. 草莓病虫害识别与无公害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6566.
  [4] 何建红,柯汉云,洪文英,等. 联苯肼酯等新型杀螨剂对草莓红蜘蛛的控制作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1(11): 15461548.
  [5] 李保同,殷青. 20%三磷·哒乳油对柑桔红蜘蛛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 2000,39(12): 2930.
  [6] 张盛,周剑侠,寿清耀,等.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藜芦中的介藜芦碱和藜芦胺[J]. 色谱, 2008,26(1): 5659.
  [7] 师红梅. 生物农药藜芦碱防治甘蓝蚜虫药效试验与应用技术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0.
  [8] 李富山. 0.5%藜芦碱粉剂防治柑桔红蜘蛛初报[J]. 广西热带农业, 2010(2): 5152.   [9] 甄胜民,赫强,王龙,等. 生物制剂藜芦碱防治水稻潜叶蝇效果[J]. 现代化农业, 2013(12): 45.
  [10]范巧兰,刘珍,张丽萍,等. 0.5%藜芦碱可溶液防治棉蚜试验[J]. 中国棉花, 2015,42(1): 2729.
  [11]赵丽华. 多杀霉素高产菌株快速筛选模型的建立[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4.
  [12]肖汉祥,李燕芳,陆世忠,等. 多杀霉素对稻纵卷叶螟室内毒力测定及高龄幼虫田间药效试验[J]. 现代农药, 2009, 8(6): 5052.
  [13]章昭. 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20(10): 7475.
  [14]杨会营,王占娣,曹冬磊,等. 10%多杀霉素·甲维盐水分散粒剂防治 3 代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 2012(1): 6061.
  [15]Dittrich V, Cranham J E, Jepson L R, et al. Revised method for spider mites and their eggs (e.g., Tetranychus spp. and Panonychus ulmi Koch), FAO method No. 10a[J]. FAO Plant Production and Protection Paper, 1980, 21: 4953.
  [16]谷希树,吴兵兵,徐维红,等. 阿维菌素·哒螨灵10.5%乳油对苹果树红蜘蛛的活性测定[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8,30(9): 2830.
  [17]王珂,刘怀,赵志模,等.哒螨灵对巴氏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比较[M]∥成卓敏.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008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8]崔伯法,崔圣为. 24% Envidor SC 防治柑桔红蜘蛛田间药效及室内毒力测定[J]. 农药, 2004(2): 27.
  [19]蒲占湑,黄振东,胡秀荣,等. 97% 矿物油 EC 防治柑橘全爪螨的田间试验[J]. 浙江柑橘, 2012(4): 3031.
  [20]张树镇. 23%同力杀乳油防治柑桔红蜘蛛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 福建热作科技, 2001,26(3): 911.
  (责任编辑:田 喆)
其他文献
自特朗普2017年正式执政以来,美国在国际上不断“退群”、废约、推责,沿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道路越走越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脱钩”的步伐加速,不仅给国际社会带来难题和危机,也加速了世界的“去美国化”进程。内病外治,美“脱钩”战略升级  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在美国的强力驱动下,全球化进程高歌猛进,人类历史一度进入美国治下的“单极时刻”。  然而,失去外部制衡
摘要 在对广东省主要珍贵树种上的线虫进行调查时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上分离到一种隐皮孢囊线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kalesari。其诊断特征为:雌虫椭圆形至近球形,头部具有1个唇盘和2~3个唇环,口针长33.6~37.8 μm,阴门唇突出,阴门与肛门之间区域凹陷,肛阴距为42~72 μm;2龄幼虫头部具1个明显的
摘要:在林间调查了广东省内栽培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3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对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并在室内研究了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叶片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林间自然状态下调查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最强,普通油茶‘粤韶771号’、‘铁城1号’和‘湘林1号’抗性中等,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属于抗病种类,‘铁城1号’和‘粤韶771号’属于
摘要 本研究描述了藤黄树链蚧Asterolecanium garciniae的田间形态特征和显微形态特征;给出了结构测量值;提供了生态照片、显微照片和显微绘图;评述了与近似种A.javae、A.russellae和A.sumatrae的区别;提供了寄主和分布,首次报道了新的分布地曼谷;藤黄树链蚧为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研究结果可为链蚧的检疫鉴定及该种蚧虫的截获鉴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链蚧; 藤黄树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竞争男一号王成角色的人有几十个,其中不乏知名演员。而导演武兆堤却偏偏选定了一个长相、名气都很一般的演员,他就是刘世龙。  剧组里其他几位负责人都纷纷摇头。他们觉得,这个演员个头不高,身材也不魁梧,长相更不出众,根本不符合领导要求的男主角个子大、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要求。但武兆堤却力排众议,坚决选刘世龙饰演王成。  而刘世龙之所以如此被导演看好,是因
摘要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
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古城兰州迎来一位新的朝廷命官——来自湖南浏阳的谭继洵出任甘肃布政使。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黄河依然流逝,街市仍旧太平,没有人在意一个封建官僚的来去。兰州因此有幸的是,19岁的谭嗣同跟随父亲来到兰州,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兰州自古是黄河上游的雄关、丝绸之路的重镇。“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邊防。”谭嗣同的
摘要  为探讨小麦含水量对近年新推广种植小麦品种抗虫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河南、山东等省种植较广泛的6个小麦品种‘矮抗58’、‘西农979’、‘良星66’、‘济麦22’、‘泛麦8号’和‘郑麦7698’,检测了水分含量分别为11.50%、12.50%和13.50%时,小麦籽粒中米象子代成虫数量、由卵至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以及小麦对米象的敏感系数(SI)。結果表明,小麦含水量为13.50%、12.50%
摘要 从进口的乌拉圭大豆的残留茎秆上分离到一种新的大豆炭疽病菌,根据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ITS序列及ACT序列特征以及对大豆的致病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菌。  关键词 大豆; 炭疽病菌; 分离; 鉴定  中图分类号: S 413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7.02.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粗角梯天牛Pharsalia antennata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外部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粗角梯天牛雄性个体体长明显大于雌性;雄虫触角总长为体长的两倍余,雌虫触角仅稍长于体长;雌虫第5腹节明显长于雄虫第5腹节。感器研究表明,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有5类18种感器,即6种锥形感器、5种毛形感器、5种刺形感器、1种Bhm氏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