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始终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要想把这项政策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让他们都来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动员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其次要教育农民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的观念,大力培育创业文化,提高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第三要加强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第四要加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教育,提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素质,实现"村民"向"公民"的转变,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首先做到凡事都要和农民商量,广泛征求群众意愿,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其次,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切不可搞政治运动。第三是要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据调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通常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据此,首先要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要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第三就是要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当前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要想把这项政策长期、正确地贯彻实施下去,变成全体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让他们都来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引导和动员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其次要教育农民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的观念,大力培育创业文化,提高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第三要加强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第四要加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教育,提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素质,实现"村民"向"公民"的转变,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这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首先做到凡事都要和农民商量,广泛征求群众意愿,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其次,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切不可搞政治运动。第三是要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据调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通常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据此,首先要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要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第三就是要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当前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