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立足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之中的角度,分别从“环境诗化,润物细无声”“诵传统、当画家,陶冶心灵”“巧设故事会,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寓学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家校紧相连,拓展‘大语文’的内涵与外延”五方面来探讨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从而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光彩。为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天空中快乐地翱翔,教师可以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画画、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寓学于乐,让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
一、环境诗化,润物细无声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环境,笔者在教室的一角开设了“走进传统文化”栏,上面写着本周学生要背的传统文化内容,短短十几个字,却分外醒目。教室的墙壁上还张贴着传统文化的字画、条幅。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家上网查找这些字画、条幅的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第二天,一个个声音从笔者的耳边响起,“老师,课室墙壁上有一幅画是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做一个好孩子。昨天晚上,我就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妹妹了。”“老师,我这几天晚上都帮妈妈洗碗。”“老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说的,他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妈妈说想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现在就要勤奋学习,我以后再也不会吵着要看电视了,我要努力学习。”……听着这些稚嫩的声音,笔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想到这简单的育人环境,也能发挥出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凝聚、熏陶、激励的功能,让育人无声胜有声。
二、诵传统、当画家,陶冶心灵
每周的星期三,我校都有一个“传统文化诵读10分钟”的快乐时刻。在一次校本诵读课上,笔者想着《三字经》也教了好一段时间了,不如今天就尝试一下新的教法。于是让学生先说说从这些传统文化诵读中悟出的小道理,再画画自己平时的生活。原以为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平时只是坐在那里应付式地读读而已,笔者并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出乎笔者的意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同烈火一样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了,四人小组在讨论着,说着平时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拿起手中的笔画起来。过了一会儿,笔者看到班上最调皮的小栩坐在那里拿着一张纸卷成一个小圆柱玩。笔者皱起眉头走过去,拿起他的画一看,只见图画本上空白一片。当笔者正想质问他时,他委屈地低下头说:“老师,我奶奶的眼睛瞎了,走路不方便,我做了这条拐杖送给她。老师,您时常教育我们‘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以前我总是跟奶奶顶嘴,我知道错了。”听了小栩的话,笔者的眼睛湿润了,看着这根小“拐杖”,笔者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作品。短短的“传统文化诵读10分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而且还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这样,学生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心灵将会更美好。
三、巧设故事会,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节巧妙的故事会诞生了:一节校本阅读课上,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带一本书回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书,可以是漫画书、谜语书……课前笔者利用短短的10分钟先讲解一个有趣的古文故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接着再告诉他们:“其实老师讲的这个故事,都藏在我们的书中,请你现在打开你的书读读吧。看谁读得最认真,等一下最会讲故事,我们就来评出我们班的‘读书之星’。”当听到读书也可以评奖,学生们热情高涨。过了10多分钟,一个个精妙有趣的故事就产生了。这样的小故事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有句话叫“打铁趁热”,于是笔者在班里设立了“阅读角”,把带回来的書放在“阅读角”上,然后让全班同学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轮流阅读这些图书,从此,学生们爱上了传统文化。
四、寓学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只有紧紧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寓学于乐,在生活中发掘诵读的最佳契机,适时激发其诵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从《小学生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如果能一边玩一边学习,孩子们会乐而不疲。于是,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爱运动、爱玩的特点,进行“攀爬背诵”活动。我们学校操场的一角有一个攀爬墙,笔者把一篇《千字文》中的一部分一句一句地打印出来贴在攀爬墙上,学生每读出一句,才能向前爬一步。几次下来,学生就把它记住了。雪落无痕,润物无声,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进行着。
五、家校紧相连,拓展“大语文”的内涵与外延
为了更好地达到诵读的效果,笔者推荐家长们在家开展一些“赛背会”“诵读会”等。例如:晚饭后,家长与孩子进行诵读比赛。有时每人各背一部分,有时大家同背同一内容,有时轮流背一句,谁背错了,就要虚心向对方学习。争强好胜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了取得胜利,许多学生都会自己默默地学习。例如:班里的小铭同学原本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自从家里开设“赛背会”后,他每天都积极地背诵。看到他的进步,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你真聪明,这么难的内容你也能背出来,相信如果你用心对待学习,你会更优秀的。”小铭忽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笔者,像是找到了自信。渐渐地,他上课专心了,成绩也提高了。他的妈妈欣慰地告诉笔者,小铭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现在一回到家就认真地做作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积极向上;传统文化,让家庭生活更融洽;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绳子,让家校紧相连。
传统文化,就像天空中的明月,为学生的心灵带来一片皎洁;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强,更热爱周围的一切。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人生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
[2]张萍.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0).
[3]蔡任午.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熠熠生辉[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为我们的人生添上一道亮丽的光彩。为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天空中快乐地翱翔,教师可以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画画、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寓学于乐,让学生喜欢上传统文化。
一、环境诗化,润物细无声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环境,笔者在教室的一角开设了“走进传统文化”栏,上面写着本周学生要背的传统文化内容,短短十几个字,却分外醒目。教室的墙壁上还张贴着传统文化的字画、条幅。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家上网查找这些字画、条幅的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第二天,一个个声音从笔者的耳边响起,“老师,课室墙壁上有一幅画是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做一个好孩子。昨天晚上,我就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妹妹了。”“老师,我这几天晚上都帮妈妈洗碗。”“老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说的,他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妈妈说想做一个有出息的人,现在就要勤奋学习,我以后再也不会吵着要看电视了,我要努力学习。”……听着这些稚嫩的声音,笔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想到这简单的育人环境,也能发挥出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凝聚、熏陶、激励的功能,让育人无声胜有声。
二、诵传统、当画家,陶冶心灵
每周的星期三,我校都有一个“传统文化诵读10分钟”的快乐时刻。在一次校本诵读课上,笔者想着《三字经》也教了好一段时间了,不如今天就尝试一下新的教法。于是让学生先说说从这些传统文化诵读中悟出的小道理,再画画自己平时的生活。原以为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平时只是坐在那里应付式地读读而已,笔者并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出乎笔者的意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同烈火一样一下子就燃烧起来了,四人小组在讨论着,说着平时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拿起手中的笔画起来。过了一会儿,笔者看到班上最调皮的小栩坐在那里拿着一张纸卷成一个小圆柱玩。笔者皱起眉头走过去,拿起他的画一看,只见图画本上空白一片。当笔者正想质问他时,他委屈地低下头说:“老师,我奶奶的眼睛瞎了,走路不方便,我做了这条拐杖送给她。老师,您时常教育我们‘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以前我总是跟奶奶顶嘴,我知道错了。”听了小栩的话,笔者的眼睛湿润了,看着这根小“拐杖”,笔者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作品。短短的“传统文化诵读10分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而且还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这样,学生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心灵将会更美好。
三、巧设故事会,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为了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一节巧妙的故事会诞生了:一节校本阅读课上,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带一本书回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书,可以是漫画书、谜语书……课前笔者利用短短的10分钟先讲解一个有趣的古文故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接着再告诉他们:“其实老师讲的这个故事,都藏在我们的书中,请你现在打开你的书读读吧。看谁读得最认真,等一下最会讲故事,我们就来评出我们班的‘读书之星’。”当听到读书也可以评奖,学生们热情高涨。过了10多分钟,一个个精妙有趣的故事就产生了。这样的小故事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有句话叫“打铁趁热”,于是笔者在班里设立了“阅读角”,把带回来的書放在“阅读角”上,然后让全班同学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轮流阅读这些图书,从此,学生们爱上了传统文化。
四、寓学于乐,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只有紧紧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寓学于乐,在生活中发掘诵读的最佳契机,适时激发其诵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从《小学生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如果能一边玩一边学习,孩子们会乐而不疲。于是,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爱运动、爱玩的特点,进行“攀爬背诵”活动。我们学校操场的一角有一个攀爬墙,笔者把一篇《千字文》中的一部分一句一句地打印出来贴在攀爬墙上,学生每读出一句,才能向前爬一步。几次下来,学生就把它记住了。雪落无痕,润物无声,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进行着。
五、家校紧相连,拓展“大语文”的内涵与外延
为了更好地达到诵读的效果,笔者推荐家长们在家开展一些“赛背会”“诵读会”等。例如:晚饭后,家长与孩子进行诵读比赛。有时每人各背一部分,有时大家同背同一内容,有时轮流背一句,谁背错了,就要虚心向对方学习。争强好胜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了取得胜利,许多学生都会自己默默地学习。例如:班里的小铭同学原本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自从家里开设“赛背会”后,他每天都积极地背诵。看到他的进步,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你真聪明,这么难的内容你也能背出来,相信如果你用心对待学习,你会更优秀的。”小铭忽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笔者,像是找到了自信。渐渐地,他上课专心了,成绩也提高了。他的妈妈欣慰地告诉笔者,小铭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现在一回到家就认真地做作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让学生们积极向上;传统文化,让家庭生活更融洽;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绳子,让家校紧相连。
传统文化,就像天空中的明月,为学生的心灵带来一片皎洁;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强,更热爱周围的一切。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人生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
[2]张萍.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10).
[3]蔡任午.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熠熠生辉[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