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瓦尔登湖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ear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忘了什么时候买的《瓦尔登湖》,记得第一次阅读感觉晦涩得很,就像一个无趣且很难接近的人一样,于是便随意翻阅,粗略看看,至于其中意蕴终究不得其解。再次阅读《瓦尔登湖》是在一个安静的时光,我安静地打开书,慢慢走近微风拂面、清澈澄静的瓦尔登湖,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耐人寻味的书。梭罗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一个人去到了瓦尔登湖,自己建了一间小木屋。他在湖畔独居两年又两个月,在四季循环更替中生活,阅读,倾听,种粮,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更多记录的是他对自然,对人类,对人生的思考。这不是一本诗集,却有诗意一样的生活;这不是哲学之书,却见解独特,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这是一本超凡脱俗的散文集,让人平息尘心,借境调心,读者看到的是梭罗的故事,照见的是自己的生命。
  所谓美景,除了景色本身,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体会。梭罗远离喧嚣,来到这个僻静而优美的瓦尔登湖,以淡然之心发现遇见的美好。他的屋子周围是油松和山核桃的新生林,前院长着草莓、黑刺梅、沙樱……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传神:“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高挑的眉毛。”梭罗对于自然细致的描写如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湖的四周充满乡间特有的无尽乐趣,动物自由奔放地生活:鹰的飞翔、鸽的鸣叫,夜莺的歌声,远处的钟声,喧闹的蛙声,声声入耳。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像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湖畔,在小木屋前凝神沉思,听鸟雀啁啾,看日出日落,成为大自然中一名诚挚的过客,尽享宁静、充实和满足。诚然,生活在此,自然真趣,闲静可得。人到中年,多么憧憬能从凡俗生活的桎梏中逃离出来,在时间的消磨中不断删繁就简,呈现朴素轻淡,豁达从容。如梭罗不违背、不辜负自己的内心,真实自在地生活,从浮华之中窥视生活的本质,让生命随着前行渐入佳境,更从容,更明白。
  在瓦尔登湖,梭罗过着一种极简的生活。他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亲手盖起栖身小屋,赤脚开山种粮食和菜。他的衣服、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都是简朴到不能再简朴。他认为获取的食物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人吃的东西可以像动物那么简单。当然梭罗也说他并不希望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并追随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物质生活简朴至极,精神生活却丰盈充实。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但不能被衣食住行等物质存在垄断思维。作家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的身心被太多割舍不了的欲望压得不堪重负。去过厦门海沧的“青礁慈濟宫”,宫中四绝之一 ,“心”字石头。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构思奇妙,引人深思。确实,人应该为生命减负,放下私心杂念,把心养好,养得清澈、透明、丰盈,因为生命的意义更多在于内心的丰盈而不是太多外在物质的东西。或许梭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自然安逸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简单而快乐。
  谈及孤独,梭罗在书中有言:“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侧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寂寞。”如今,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很多人貌似热爱大自然,向往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果说真正放弃城市的繁华,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像梭罗一样一个人去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几年,那毕竟是少数。可以说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独处是一种能力,人需要独处,需要寂寞。周国平说:“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梭罗在瓦尔登湖感受宁静带来的力量,他以自由的生活方式,认真经历人生,真实记录他觉得有趣的事,这些事看似琐碎,其实本真,他惊喜地发现与自己相处竟可以自在欢愉。确实,独处可以回到真实的自己,可以省去了许多言不由衷;可以以逸待劳,重新审视自己,照见自己;可以深入思考,重塑自我。
  时光荏苒,从春到冬,瓦尔登湖周围的植物、动物在四季轮回中悄然变化着。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一如既往的澄净,幽蓝的湖水用它的纯洁、明亮、温暖、有神的光芒映照着我,擦亮了我的眼睛,也洗亮了我的心,让我得以平静、温婉、坚强。
其他文献
红灯串串,摇落了一地七彩的阳光;花伞朵朵,撑起了一片缤纷的晴空。鹅卵石的小路蜿蜒进时光的深处;古城墙的纹理刻录着历史的华章。风情万种的蔡家堡是一本厚重的大書,家风馆、绍庆堂、村史馆、好事厅、古渡口、习艺堂……是大书里的一页页故事,等你去翻阅、探究。  追寻的脚步匆匆,踏踏的跫音在古堡里回响。风拨拉着树木的浓荫,与绿草香花袅娜共舞。花山溪哼着欢快的歌儿,奔跑跳跃。蝉鸣声声,游人笑语喧哗。爱武桥畔奏起
期刊
居住在小石码锦江道边上是幸运的,每天都可以信步林荫间,赏四季花草,观江水流云,望长桥轻舟。  往日的锦江道是仙气缭绕的休闲胜地。傍晚时分,一个人缓缓地走着,于古榕树下驻足凝思,发忆昔抚今之幽情;在三角梅前流连忘返,叹其旺盛的生命力;江烟虚渺、水光潋滟处停泊的船家人不时传来若有若无的渔歌唱晚,飘忽动人,颇有一番秦淮景致;悬索桥恰似一条矫龙横跨锦江两岸,在夜色中尤为引人注目,桥体通明,桥沿蓝、黄两色交
期刊
陶斋是间乡村旧学堂,位于东山县港西村,建于清乾隆年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陶斋还在使用,是港西小学的旧址。荒废了几十年,陶斋渐渐被人遗忘。好在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建在港西牛犊山的中驰山庄日渐红火,陶斋也被列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复兴项目,得以重新修复。  说陶斋,免不了说到它的村子。陶斋所在的港西村地理位置很好,很令人羡慕。村落在港西湾的西边,全村环后尾山而居,往西山与山之间夹着大片的良田。
期刊
12月的冬天,北方早已树木凋零,花草枯萎,雪花纷飞,银装素裹。而在闽南的集美海滨,依然风和日丽,树木青葱,满目翠绿。感觉不到寒冬的凛冽,自然界恩赐这里温暖如春,阳光柔美。  12月6日上午,晴空碧朗,几缕白云笑挂蓝天。受好友盛邀,走进厦门园博苑游览。时隔13年,让我又一次亲近碧绿浸染的海湾湖畔,拥抱滨水湿地公园。  13年前,刚开园不久,我第一次来游览,往日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如今,园博苑景色绚丽,
期刊
蓝玉是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因屡立战功而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可谓风光至极。但这个人恃功骄纵、恣意横暴,渐渐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虽然如此,但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的面上,并未打算深究。可后来,他的言行逐渐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便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其株连被杀的官员约一万五千人 ,酿成明史上著名的“蓝玉案”。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开始怀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卢沟桥风云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
期刊
2008年的夏天,屋角的燕子早就习惯了隔壁家婶子的破锣嗓,整条巷子溢出了青春汗水的味道。“成长”这个词我们在一瞬间被懂得,但却宛若爬向星空的天阶,很漫长,很漫长,要用一辈子去诠释理解。  “救国!救国!”阿绵右手拍在墙上边用闽南语大喊着。  我边跑边往回看,隔壁的婶子刚从我家借了把凳子出来,我刹不住脚,跌倒扑在她怀里。  就在这瞬间恰巧被追逐着我的皮蛋赶上,她不依不饶,揪住我的衣袖:“抓住了!” 
期刊
1932年的某一天,沈从文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到湘西的故乡探亲,这次的故乡之行让他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湘行集》这本书。  《湘行集》的前半部分是沈从文在返乡的路途中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书信。2002年6月,岳麓书社出版了一套共20本的《沈从文别集》,是小开本。《湘行集》是这套书里的一本,封面有著名画家、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的风景写意画。更弥足珍贵的是,《湘行集》里还有沈从文自己画的涂鸦式的铅笔画,赏心
期刊
时间如深秋的落叶纷纷飘散了。忙忙碌碌的时光里,心渐渐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堡垒里,一次说走就走的驴行,放飞了心灵,让思绪在蓝天碧水间,轻轻舒展,携一份云淡风轻,感悟生命的纯粹,丰润生活的底蕴,沉淀精神的饱满。  秋日艳阳高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应同事朋友之邀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小型的驴行活动,一袭清风,一路欢歌,车抵革命老区村——红星乡六洞村。青山脚下一座座楼房错落有致,溪水潺潺,鸡栖于埘,狗吠深巷中,
期刊
蛰居城里久了,每日耽于工作事务和日常生活琐碎,有时难免会产生一股别离城市,到郊野乡间透透气的冲动。这样的去处不必太远,出城十几二十公里,约略半个小时车程可达,想来并非可望不可及的奢求。正值初冬时分,阳光和煦,闽南小城漳州的天气就是这样令人倍感舒爽。择个闲适的周末,驱车出城,沿圣王大道北行约4公里,右拐进入新修的广场连接线继续东行,过了北溪大桥辅道,穿桥洞左拐,就到了此行目的地扶摇村。  一  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