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教学关系矩阵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主要为教学关系,它是教育教学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改革教育教学生产关系,释放、提高教育教学生产力,应该是新课程的本质追求。重新定位师生教学关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受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再加传统教育思想的历史沉淀,主客对立统一观长期占统治地位: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观念高度重视教师,而对学生则严重忽略。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被束缚住了。
  新时期,中西文教交流日益密切,欧美教育教学理论涌入中国,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重新发现,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新课程的启动,更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视为教学的生命线。
  但是,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各种问题逼迫我们更加细致透彻地分析研究师生教学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交流互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交融。它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其结果与目的却在单方的学生:培育符合社会时代需求的“社会人”。人之初,只是具备“社会人”发展可能性的“动物人”,如不接受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就会象印度狼人一样,只是徒具人形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身生产的一部分。母亲只生了我的身,教育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
  教师与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符合与体现教育教学目的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材等)的中介,浑然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教的行为人,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行为人,是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与发挥师生教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即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教学功效才有可能趋近最大化。主客统一观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三主教学观却取消了教师教的主体性,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百千曲折,我们是该进入柳暗花明的崭新境界了。
  只强调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仍是片面的,要如何解释师生教学的融合统一呢?这就要确立师生双方的双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师教的主导。教师正是通过其教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其学的主导性;学生也正是通过其学的主体地位来达到其教的主导性。师生双主体双主导,这才是真正的唯物辩证法,这才是师生教学关系的真正奥秘。图示如下:
  学生主导着教。
  学校的学生不是白板一块,而有其生理与心理、家庭与社会的“前积淀”,这是学生此前教育教学及其它一切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他以后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教育教学政策规划时,教育研究指导专家在确定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时,教育教学基层操作者(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案、运用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都要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家庭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道德、识见(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发展的特点。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开篇第一句就是:“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为目的的事业。”又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一切归结到学生,这一切都是学生主导地位的体现。因为教育就是为了学生。
  学生的主导性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展开中体现的。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学的活动:上课、问答、作业、测试、实验、演练、社会实践等各种学习活动,教师才能发现与把握学生的“前积淀”状况,进而实现学生对教的主导作用。
  学生教的主导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教的主体性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各种寓含于主体活动中的主导展现,教育教学工作者不顾学生的“前积淀”,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脱离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家庭与社会的现实状况,闭门造车,无的放矢,那么,学生教的主导地位也就荡然无存了。
  同理,在教师教的主体性展开中,蕴含着对学生学的主导。
  教师教的过程本身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把握的方式,体现了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决策方式,体现了教师的一切生理与心理、家庭与社会的积淀状况。这些都会给学生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我们不太注意的一些细节,如一个习惯动作、一笔漂亮的书法,都会给学生终身感染。我们可能在毫不经意中教,但学生却可能在精心精意地学。
  教师在知能教学活动中,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各种学习品质的教学指导与渗透迁移,教法与学法辩证统一,直接体现出教师学的主导性。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习热情,放大学生学的主体性,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生厌学、弃学终至辍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主导不力,使学生由想学却不会学,想学却学不会,发展到不会而不愿学,最后而不想学、弃学辍学。
  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活动的规范与考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意志与价值态度,就是要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全方位展开来最大化地展现教师学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学生的学也是一种特殊的“教”,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而这个自我教育的范式蓝本就是教师的教。
  正如学生教的主导性最终要落实到教师教的主体性上,教师学的主导性,也必须得依靠学生学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再好的教法学法也毫无意义。一切外因都需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实现其价值目的。
  总之,教师在学生教的主导下,展开教的主体性,从中展现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引导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学的主导下,发散学的主体性,从而展现对教师教的主导地位,以主导教师下一步教学。双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是显性外散的;双主导性蕴藏于双主体性中,并通过双主体性得以展示与实现,是隐性内敛的。这种师生教学的互动交融,辩证浑化,螺旋升华,和谐统一,最后归结为学生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学习主体性的最大发挥,从而最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容忽视的是,师生的各种作用都以教育教学资源为桥梁,首先体现在教学资源上,然后传达到对方。师生尤其是学生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把握成了衡量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尺标。
  师生教学双主体双主导的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矩阵,矩阵的每一条边线,即师生双方的每一项作用都是一个变量,这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矩阵变式,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教学态势。依排列组合规律,理论范式可有十六种情况。择要图示如下:
  A式:学生的主体、主导地位展现充分,应该是一个爱学乐学的学生群体;但教师的主体、主导性很差。B式则反之:教师优秀,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很差。C式:教师教得不是太好,但他擅长于导学,如善于设计课外练习等;学生也积极努力,主体性很好展开。D式则教师主体作用充分,如课讲得很好;但他不会引导学生学习,如只讲不练,缺乏反馈,学生学劲儿也不足。
  师生教学关系矩阵论可以指导帮助我们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以矩阵论去考察教学、设计教学,可以廓清迷雾,定准方向,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使教育教学历经自然王国的千难万险,踏上自由王国的胜利坦途。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基于问题相关性特征的认识,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具有同一性,二者统一于发展,使得不论作为民族意义还是农村意义的民族乡镇都被卷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在主体民族或城市主
民族地区适宜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正确的民族观下指导选择的,只有符合该区域各民族的发展需求,实现其历史阶段作为民族中的基本元素'人'的福利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加入
英语是幼儿园大班的主干课程之一,英语教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幼儿的学习效果。但是,在我国很多幼儿园中,大班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
摘要:在许多欠发达地区,由于教学环境中缺乏必要的语境支持,阅读和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地位仍然突出。针对这些地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尽可能发挥写作的最大作用,推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环境 教师的作用 英语写作教学 策略  一、引言  在很多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起点往往较低,而在当地大学教学环境下,学
斯大林民族定义是中国民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又最富争议的定义,科学解读该定义对于准确运用该定义认识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在运用于汉民族形成
课堂互动教学是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精致灵动的“做”,不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讲究的是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实现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高效互动。  一、师生互动  正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在互动中学生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这样老师就能针对学生的不足讲解,这样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教百懂”。那么教师怎样提出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呢?  1.提出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  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学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
针对强夯施工产生的强烈地面振动会对周围人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采用连续屏障隔振成本较高的问题,进行强夯振动试验和砂石桩隔振试验研究。对比研究不同砂石桩材料、桩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