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细化工概论课程内容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man_0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精细化工概论》的特点,结合我校化妆品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有关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精细化工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30-01
  精细化工是备受工业发达国家重视的化工领域,是在传统化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细化学品以其功能性和最终使用性直接服务于人类,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保证。因此,发达国家都将化学工业的重点转移向精细化工,我国也跟随该趋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工业。
  精细化工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学教育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根据各自学校及专业不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精细化工概论是我校化妆品技术与管理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在该专业课程设计中,内容安排应满足多数学生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就业的需求,并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一、内容设计依据
  由于精细化工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的精细化学品种类很多,有香料,化妆品,洗涤剂,添加剂,染料,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加工助剂等。而在化妆品专业课程中已开设了化妆品化学、香料香精、化工基础、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等相关课程。与各专业课相比,《精细化工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很多重复内容,所以,在进行内容设计,需避免知识的割裂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达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内容安排
  在我们目前教学用书中,教学内容一共有11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精细化工概述,需要讲解精细化学品的定义、特点,精细化学品的开发,精细化工的重要地位与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工业味精”之称,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其用量少,但是在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起了关键作用。在精细化工相关专业中,表面活性剂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我校化妆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掌握表面活性剂知识至关重要,所以,本章内容需要重点讲解。
  第三部分:香料、化妆品和工业与民用洗涤剂。该专业开设了化妆品原料、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检验技术、化妆品配方与生产技术专业课程,其中包括理论与相关实验课程。所以,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中,需要和两门专业课程结合,取长补短,轻理论重实践,与日常生活联系。讲解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专业课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分:食品及饲料添加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全球关注的一大热点。重点讲解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定义、目的及危害;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及作用;常见食品添加剂。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学会正确选择健康食品。
  第五部分:合成材料加工用助剂。内容安排中将这部分内容提前,重点讲解增塑剂、稳定剂、阻燃剂及其他助剂的作用机理及常见类型。该部分内容为后续内容提供了基础知识储备。
  第六部分:涂料和染料。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涂料和染料充斥在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在填补生活色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该部分内容中,这两种材料在组成和使用方法方面类似,合并一起讲解便于学生掌握。
  第七部分:黏合剂。主要讲解胶接理论、黏合剂的组成及性能指标、热固性和热塑性黏合剂以及橡胶黏合剂。介绍常见黏合剂类型及使用特性,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选用适用的、绿色环保型黏合剂。
  第八部分:信息材料。电子产品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其工作原理并不是人人熟悉的。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解信息材料的基本概念、信息材料的用途和发展历史、感光材料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及生产过程。
  三、教学方法
  由于精细化学品种类很多,每种化学品具有不同特点。结合其特点进行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尽量做到“易学、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参照以往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使用大量的动画、图片、影像,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直观、具体,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在涉及到的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结合有机化学知识,把繁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分类,进行小模块化教学,做到点线面的结合,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并掌握。
  3.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本课程中,多数的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自己搜集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从中学习知识。再加上课堂上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插入各精细化学品产业科技动态,实现精细化工教学引领作用。时代不断的进步、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实际不断出现,这样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时学习新的知识。
  5.课程采用框架扩展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体现在整个内容安排上,首先给出一个整体的框架介绍精细化学品,然后逐项展开进行详细的讲解。该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脉络,学生对知识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将科研和精细化工发展动态插入教学内容,并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入整个精细化工教学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其职业道德理念和主人翁精神。
  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不断寻求好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四、小结
  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避免课程之间的简单重复,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真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感受到知识和生活接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强,李留刚,关民普.中国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信息, 2011,23:471-473.
  [2]吴文婷,南国枝.《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的新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3, 23:137.
  [3]杨继生.精细化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39-41.
  [4]杨春华,陈刚,张龙.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课程的整合与重构[J].专业教学研究,2011,3:100-102.
  [5]韩春蕊,刘六军.林业院校精细化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78-79.
  [6]李艳华,郑越,邓岚.高职院校《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研究,2012,13:89-91.
  [7]张敏,李元勋.将科研引入精细化工课程设计中的尝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91-93.
  [8]陈祎平,张岐,李嘉诚,刘钟馨,庞素绢,曹阳.以绿色化学理念贯穿精细化工专业课教学[J].大学化学,2014,29:22-25.
  作者简介:
  赵新梅(1982-),女,汉族,山东阳信人,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从事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从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更新、科研与实践教学的互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对电气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16-01  一、引言
【摘要】慕课教育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内渐受关注。已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讨论。本文基于高校科研导向背景,探究了高校在开展慕课改革中的责任缺失问题,研究了高校教师不重视慕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利益动因,分析了教师年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特征。  【关键词】慕课 微课 业绩考核  【Abstract】MOOC is rapidly developing, and yiel
【摘要】21世纪初至今,我国国防生选拔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部队军事改革如火如荼,军事院校不同程度调整,相对的国防生已经成为部队充实干部的重要来源。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对部队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批军政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这对于依托高校培养的国防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以上要求有效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其训练方法值得思考。  【关键词】国防生 军政素质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医学教育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病理学而言,不仅仅是医学教育的最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医学教育的重点交叉学科,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提升中,病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肿瘤作为人类健康严重威胁的一种疾病,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中,更要保证熟知肿瘤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如何做好临床肿瘤病理学教学的实践应用始终是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案例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是高职院校电类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设计基于MATLAB软件GUI的教学和实验平台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自主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和实验平台 MATLAB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