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10月28日晚 21时,一辆由兰州开往成都载有32.7吨苯乙烯的槽罐车,在行至309省道汉中市略阳县段郭镇芋家垭隧道外50米处时,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槽罐车侧翻坠入路边深達3米的排水沟内,导致苯乙烯大量泄漏。苯乙烯属易燃易爆化学品,对人体及环境有一定危害,如遇明火,还会引发爆炸。事发后,略阳监测站迅速启动环境监测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配合省市监测站开展监测工作,为污染事件的及时排除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监测数据。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化工生产的原料、中间体及产品的危化品种类不断增加,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也不断增多,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具有发生突然、危害严重、环境污染影响长远且难于完全消除等特点,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为决策部门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研究其处理处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是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也为促进“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防患于未然,做好应急监测准备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因此,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在应急监测方面的准备措施包括:制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标记重点源;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习等。 (一)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预案是事故处置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预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具体的工作分工、时限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实践一再告诫我们:危化品发生泄漏后,第一时间的快速有效处置至关重要,处置的好,就可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一般都是直接读数,响应迅速,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快捷的确定污染区域和浓度分布,为科学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提供最好、最有利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于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要求,还包括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目前有些地区监测站已经配备了突发性应急监测车,而且车上配备有车载式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三)标记重点源,为事发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和确切处理方法 在突发性应急污染事故中,因化学品泄漏等造成的环境破环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详细标记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四)积极参加应急监测培训,主动开展应急演习
必须定期组织模拟实战的演练,使监测人员掌握预防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的知识和处置初期泄漏事故的技能。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
二、应急装备的改进,促进应急监测的发展 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还包括交通配置,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配置,安全防护配置和其他辅助功能配置等,它们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配置要求,与主要的应急监测装备一起构成统一的应急监测系统。总之,应急监测装备的合理配置,最终是要实现高效快捷的应急响应,为保障环境安全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三、现场监测,应急的响应 近几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环境监测部门在现场环境应急监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监测因子,着力搞好现场环境应急监测。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快速、灵活、实用。首先应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迅速确定污染因子。其次,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通过气象等因素,判定风向、风速,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以及时掌握泄漏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方向、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如果泄漏物系易燃易爆物质,警戒区内应禁绝烟火,而且不能使用非防爆电器,也不准使用手机、对讲机)。再次,跟踪监测不可忽略,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 最后,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各部门,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二)切实做好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
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必须挑选业务技术熟练、思想作风过硬、身体素质良好,并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监测人员,组成精干的处置小组(既要保证任务的完成,人员又要尽量少),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穿(佩)戴全套防护装备,并认真对防护装备的安全性能进行仔细检查,还要安排专人对空(氧)气呼吸器的压力等参数以及每位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进行详细记载。对执行关阀堵漏任务的人员还应使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掩护。现场还应准备特效急救解毒药物,有医护人员待命。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各级监测站都相应开展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由于受资金,技术力量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没有全国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目前在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等,而现有的监测规范都是针对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方面的,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殊性,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显然不能完全保证其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二)应急监测经费严重缺乏。应急监测要求“快”、“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相应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快速监测仪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经费问题。目前,各级监测站的监测经费极为有限,都没有设置专项的应急监测经费,要他们自行购置各种用于应急监测的专用仪器及装备难度较大。
(三)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应急监测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平時从事的都是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在应急监测方面可以说经验尚浅,而平时又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和锻炼,从而影响了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四)应急监测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引起重视,其相应的监测方法、综合评价分析、处置技术手段等,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五)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先进性有待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质的种类、理化特性、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为正确的处理、处置污染事故和制定恢复措施及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而目前各级监测站特别是县级监测站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检测时间不够快速。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国家环保部尽快制定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应包括应急监测的全过程;
(二)解决应急监测所需的资金。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须设置专项的应急监测经费用于购置应急监测所需监测仪器及设备;(三)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逐步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系统,确定应急监测响应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成立组织机构和应急监测队伍,加强应急监测培训和演习的组织和实施;
(四)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储备工作。只有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技术储备,才能在应急监测响应时迅速选择简捷有效的应急监测处置技术和制定处置方案。
五、结束语 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及时判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为决策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为控制污染危害的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急监测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各级监测站就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为才有位,只要我们做好了这项工作,解决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环境问题,保障了社会稳定,我们的环保工作在社会上和人民群众心中才有地位,我们的环保事业才会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才能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陈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与应急反应机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1). [2]沈振月,姚爱珍,刘建明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4). [3]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陈宁,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2007,(4). [5]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化工生产的原料、中间体及产品的危化品种类不断增加,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也不断增多,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具有发生突然、危害严重、环境污染影响长远且难于完全消除等特点,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为决策部门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研究其处理处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是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也为促进“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防患于未然,做好应急监测准备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事发,事后几个阶段,因此,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在应急监测方面的准备措施包括:制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标记重点源;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习等。 (一)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预案是事故处置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预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具体的工作分工、时限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实践一再告诫我们:危化品发生泄漏后,第一时间的快速有效处置至关重要,处置的好,就可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补充完备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一般都是直接读数,响应迅速,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快捷的确定污染区域和浓度分布,为科学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提供最好、最有利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于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要求,还包括防护装备,应急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目前有些地区监测站已经配备了突发性应急监测车,而且车上配备有车载式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三)标记重点源,为事发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和确切处理方法 在突发性应急污染事故中,因化学品泄漏等造成的环境破环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详细标记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四)积极参加应急监测培训,主动开展应急演习
必须定期组织模拟实战的演练,使监测人员掌握预防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的知识和处置初期泄漏事故的技能。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
二、应急装备的改进,促进应急监测的发展 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还包括交通配置,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配置,安全防护配置和其他辅助功能配置等,它们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配置要求,与主要的应急监测装备一起构成统一的应急监测系统。总之,应急监测装备的合理配置,最终是要实现高效快捷的应急响应,为保障环境安全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三、现场监测,应急的响应 近几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已成为当务之急。环境监测部门在现场环境应急监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监测因子,着力搞好现场环境应急监测。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快速、灵活、实用。首先应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迅速确定污染因子。其次,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通过气象等因素,判定风向、风速,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以及时掌握泄漏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方向、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如果泄漏物系易燃易爆物质,警戒区内应禁绝烟火,而且不能使用非防爆电器,也不准使用手机、对讲机)。再次,跟踪监测不可忽略,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 最后,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各部门,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二)切实做好参与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
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必须挑选业务技术熟练、思想作风过硬、身体素质良好,并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监测人员,组成精干的处置小组(既要保证任务的完成,人员又要尽量少),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穿(佩)戴全套防护装备,并认真对防护装备的安全性能进行仔细检查,还要安排专人对空(氧)气呼吸器的压力等参数以及每位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进行详细记载。对执行关阀堵漏任务的人员还应使用喷雾或开花水流进行掩护。现场还应准备特效急救解毒药物,有医护人员待命。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各级监测站都相应开展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由于受资金,技术力量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没有全国统一的应急监测规范。目前在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等,而现有的监测规范都是针对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方面的,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殊性,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显然不能完全保证其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二)应急监测经费严重缺乏。应急监测要求“快”、“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相应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快速监测仪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经费问题。目前,各级监测站的监测经费极为有限,都没有设置专项的应急监测经费,要他们自行购置各种用于应急监测的专用仪器及装备难度较大。
(三)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应急监测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平時从事的都是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在应急监测方面可以说经验尚浅,而平时又缺乏相应的系统培训和锻炼,从而影响了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四)应急监测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引起重视,其相应的监测方法、综合评价分析、处置技术手段等,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五)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先进性有待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求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质的种类、理化特性、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可能的危害程度,为正确的处理、处置污染事故和制定恢复措施及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而目前各级监测站特别是县级监测站还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检测时间不够快速。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国家环保部尽快制定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应包括应急监测的全过程;
(二)解决应急监测所需的资金。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须设置专项的应急监测经费用于购置应急监测所需监测仪器及设备;(三)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逐步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响应系统,确定应急监测响应程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成立组织机构和应急监测队伍,加强应急监测培训和演习的组织和实施;
(四)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技术储备工作。只有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技术储备,才能在应急监测响应时迅速选择简捷有效的应急监测处置技术和制定处置方案。
五、结束语 通过应急监测,可以及时判断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及可能的危害,为决策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为控制污染危害的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建设和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急监测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各级监测站就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为才有位,只要我们做好了这项工作,解决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环境问题,保障了社会稳定,我们的环保工作在社会上和人民群众心中才有地位,我们的环保事业才会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才能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促进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陈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与应急反应机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1). [2]沈振月,姚爱珍,刘建明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4). [3]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陈宁,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2007,(4). [5]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