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邵阳布袋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从独特巧妙的舞台设计到木偶偶头的合理设计、到头布袋的分开设计、再到独特的道具设计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袋形设计上,都有着现代设计可以借鉴的设计理念和经验。其文化内涵也很深厚。笔者想通过此文,让学术界和人们对此产生兴趣和关注。
【关键词】布袋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一、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
邵阳布袋戏的舞台设计很巧妙,因为布袋戏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戏剧,艺人在舞台上,口、手、脚、全部要用到,都要配合完成,每个环节都不能错,那么必然需要有巧妙的舞台设计。邵阳布袋戏的舞台,上面的开放形式的,下面是隐藏形式的,也就是属于半开放形式的,开放的舞台是展示舞台效果的地方,所有人物的表现都必须通过开放的舞台来展示,而隐藏的舞台,把该隐藏的地方全部隐藏起来了,比如里面坐着人,人坐在长条形的凳子上,凳子的前端和后端分别绑着乐器,用脚控制他们。手的左前方,在舞台里面,挂着锣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隐藏部分,在手的前方是一个袋形设计,这样当艺人表演中,换人物木偶时,可以将用过的木偶顺手放进袋子中,而不会耽误时间,使得戏剧跟的上节奏,在袋形的前面还有一根绳子,这是用来挂木偶的,也是方便取木偶的。
邵阳布袋戏中木偶设计具有局限性,邵阳布袋戏的木偶是没有手和脚的,这并不是因为艺人偷懒不做木偶的头和脚,而是因为布袋戏是一个人的表演艺术,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表演效果,所以其木偶设计有他的局限性。只有这样,艺人才可以用一只手来表演一个人的所有动作。
邵阳布袋戏中木偶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布袋戏的木偶是由头和身子构成,头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而身子是用布袋做的,艺人用食指顶住头,大拇指和其余三个指头表演的是布袋木偶的两个手,这是依人手的掌形设计而成的,并且每套用于演出的木偶都是私人订制的,因为每个人的手掌不一样大,不一样长,所以都是为其私人订制的。邵阳布袋戏中木偶的眼睛是通过一根小棍子卡住放在里面的,所以艺人可以在偶头中抠木偶的眼睛来表演出眼珠一动一动的效果,舌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伸缩的,更细致一点的木偶的眼睛还可以打转,这样就更加形象,但是设计和表演也更加复杂。邵阳布袋戏木偶道具设计很巧妙,一般用来武打戏中的道具都是竖形带长柄的,只有这样艺人表演的手才能夹住此道具。
二、邵阳布袋戏的文化内涵
布袋戏是木偶戏中的一种,以前的戏剧也好,表演戏剧的艺人也好,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比较贫困的人来用它进行谋生,同样,布袋戏也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属于乞讨文化的范畴。在1982年以前,还是有从事这门艺术的艺人到处走街串巷,但自从包产到户以后,布袋戏开始停滞,艺人们都开始耕种,而不再从事这个行当。以前邵阳的布袋戏艺人,背着自己的工具,到处走街串巷,卖唱卖艺,远的到了云南贵州等地,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其实邵阳方言很难懂,而布袋戏的说唱大部分都是靠方言,那么为什么大家明明听不懂,却还是很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布袋戏是集说唱、哨子、锣鼓、铛、钵、手上的木偶表演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也许大家听不懂,但光听乐器的节奏、说唱的语音、语调、和喜闻乐见的木偶人物的表演就是很大的艺术享受。这也就是大家喜欢这种民间艺术的原因。这种民间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表演无限的艺术效果,是用手、用脚、用口互相协调完成的,有5种乐器参与其中。嘴巴除了吹哨子,还要不停的说唱、双手一般要表演两个木偶人,特别是当两个木偶人对打时,更加精彩。这种热闹场景的营造,需要我们的艺人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大抵从小拜师学艺,并且本来就小有天赋,而且不是几年就可以出师的。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现在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这样复杂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足为奇,也理所当然。但是随着现代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早就不需要这样的谋生方式,特别是这样的民间艺术又非常难学,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下,这样的艺术形式开始濒临灭绝。笔者在做田野考察时,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布袋戏艺人死后,留下很多的木偶头,他的后人,觉得恐怖,就在家请了和尚,念佛做祭祀后,将其烧毁。他的后人一来是觉得这种艺术属于乞讨文化的范畴,并不光彩,再者觉得这些木偶,特别是没做完的木偶头,有点恐怖,所以才采用了如此极端的方式来销毁。这需要我们的学者和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保护宣传工作。
三、小结
邵阳布袋戏,目前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是一个人表演的艺术形式,所以对艺人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要求艺人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艺术效果。从表演艺术来说,需要艺人口、脚、手的协调配合,用锣、鼓、铛、钵、哨子这五种乐器加上说唱、耍木偶等的结合来展现这种艺术形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时作为表演布袋戏的工具,比如,木偶的设计、舞台的设计上,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造型上都很巧妙,都围绕着用有限空间表现无限效果的目标来实行。就其文化内涵来说也很深厚,这种看似不上台面的谋生手段,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希望能从民间艺术的角度保护传承它。
作者简介:
李涛(1988)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尹集镇马楼村李瓦房,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专业。
甘莉(1982.)女,汉族,江西丰城人,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海潮.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及构建之研究[J].戏剧文学.2011(10)
[2]钱绿怡.电视审美特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易丽清.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及其审美特性[J].科学与文化.2006(08)
【关键词】布袋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一、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
邵阳布袋戏的舞台设计很巧妙,因为布袋戏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戏剧,艺人在舞台上,口、手、脚、全部要用到,都要配合完成,每个环节都不能错,那么必然需要有巧妙的舞台设计。邵阳布袋戏的舞台,上面的开放形式的,下面是隐藏形式的,也就是属于半开放形式的,开放的舞台是展示舞台效果的地方,所有人物的表现都必须通过开放的舞台来展示,而隐藏的舞台,把该隐藏的地方全部隐藏起来了,比如里面坐着人,人坐在长条形的凳子上,凳子的前端和后端分别绑着乐器,用脚控制他们。手的左前方,在舞台里面,挂着锣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隐藏部分,在手的前方是一个袋形设计,这样当艺人表演中,换人物木偶时,可以将用过的木偶顺手放进袋子中,而不会耽误时间,使得戏剧跟的上节奏,在袋形的前面还有一根绳子,这是用来挂木偶的,也是方便取木偶的。
邵阳布袋戏中木偶设计具有局限性,邵阳布袋戏的木偶是没有手和脚的,这并不是因为艺人偷懒不做木偶的头和脚,而是因为布袋戏是一个人的表演艺术,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表演效果,所以其木偶设计有他的局限性。只有这样,艺人才可以用一只手来表演一个人的所有动作。
邵阳布袋戏中木偶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布袋戏的木偶是由头和身子构成,头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而身子是用布袋做的,艺人用食指顶住头,大拇指和其余三个指头表演的是布袋木偶的两个手,这是依人手的掌形设计而成的,并且每套用于演出的木偶都是私人订制的,因为每个人的手掌不一样大,不一样长,所以都是为其私人订制的。邵阳布袋戏中木偶的眼睛是通过一根小棍子卡住放在里面的,所以艺人可以在偶头中抠木偶的眼睛来表演出眼珠一动一动的效果,舌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伸缩的,更细致一点的木偶的眼睛还可以打转,这样就更加形象,但是设计和表演也更加复杂。邵阳布袋戏木偶道具设计很巧妙,一般用来武打戏中的道具都是竖形带长柄的,只有这样艺人表演的手才能夹住此道具。
二、邵阳布袋戏的文化内涵
布袋戏是木偶戏中的一种,以前的戏剧也好,表演戏剧的艺人也好,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是很高,一般都是比较贫困的人来用它进行谋生,同样,布袋戏也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属于乞讨文化的范畴。在1982年以前,还是有从事这门艺术的艺人到处走街串巷,但自从包产到户以后,布袋戏开始停滞,艺人们都开始耕种,而不再从事这个行当。以前邵阳的布袋戏艺人,背着自己的工具,到处走街串巷,卖唱卖艺,远的到了云南贵州等地,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其实邵阳方言很难懂,而布袋戏的说唱大部分都是靠方言,那么为什么大家明明听不懂,却还是很喜欢这样的艺术形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布袋戏是集说唱、哨子、锣鼓、铛、钵、手上的木偶表演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也许大家听不懂,但光听乐器的节奏、说唱的语音、语调、和喜闻乐见的木偶人物的表演就是很大的艺术享受。这也就是大家喜欢这种民间艺术的原因。这种民间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表演无限的艺术效果,是用手、用脚、用口互相协调完成的,有5种乐器参与其中。嘴巴除了吹哨子,还要不停的说唱、双手一般要表演两个木偶人,特别是当两个木偶人对打时,更加精彩。这种热闹场景的营造,需要我们的艺人有很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们大抵从小拜师学艺,并且本来就小有天赋,而且不是几年就可以出师的。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现在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这样复杂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足为奇,也理所当然。但是随着现代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早就不需要这样的谋生方式,特别是这样的民间艺术又非常难学,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下,这样的艺术形式开始濒临灭绝。笔者在做田野考察时,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布袋戏艺人死后,留下很多的木偶头,他的后人,觉得恐怖,就在家请了和尚,念佛做祭祀后,将其烧毁。他的后人一来是觉得这种艺术属于乞讨文化的范畴,并不光彩,再者觉得这些木偶,特别是没做完的木偶头,有点恐怖,所以才采用了如此极端的方式来销毁。这需要我们的学者和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保护宣传工作。
三、小结
邵阳布袋戏,目前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是一个人表演的艺术形式,所以对艺人的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要求艺人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艺术效果。从表演艺术来说,需要艺人口、脚、手的协调配合,用锣、鼓、铛、钵、哨子这五种乐器加上说唱、耍木偶等的结合来展现这种艺术形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同时作为表演布袋戏的工具,比如,木偶的设计、舞台的设计上,不管是从结构上还是造型上都很巧妙,都围绕着用有限空间表现无限效果的目标来实行。就其文化内涵来说也很深厚,这种看似不上台面的谋生手段,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希望能从民间艺术的角度保护传承它。
作者简介:
李涛(1988)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尹集镇马楼村李瓦房,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专业。
甘莉(1982.)女,汉族,江西丰城人,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海潮.邵阳布袋戏的戏台设计及构建之研究[J].戏剧文学.2011(10)
[2]钱绿怡.电视审美特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易丽清.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及其审美特性[J].科学与文化.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