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是以学科为依托、专业为载体、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社会平台,也是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过程中的措施、成效等。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平台 服务型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潘菊素(1965- ),女,浙江温岭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联动发展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B4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45-02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指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教育的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优质的学习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联动发展。2005年,宁波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潜在优势,建成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并着重提出了到2010年,宁波市要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为此,2006年,宁波市政府专门颁布了《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同年,启动了“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其专业优势和特色,成为宁波市“旅游会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主持学校,且是宁波市高校中唯一一家率先成为主持单位的高职院校,同时成为宁波市“经管经贸、金融保险、IT产业、港口物流”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
一、明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既是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社会平台,又是学校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教育服务平台,同时也是高校“走出学校、跳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增强学校办学特色的创新教育平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人才培训工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院基地通过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学科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在全市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各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实效显著,毕业生符合宁波市产业需求,就业率高于同类专业的其他学校,基本上达到了市级以上重点(示范)专业建设水平;各学科建设方向明确,学科团队基本形成,拥有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既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能提供对外服务的设备设施,在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效,部分方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上达到了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学科管理体制、创新社会化办学模式、建立共建共享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且具有推广意义。
所以,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并充分发挥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专业、学科和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努力为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
1.立足“宁波”“城市”,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产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并尽快建成若干个具有地方特色与行业特色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建立符合宁波市产业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明确服务定位,办出服务特色,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学院从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整体剥离独立设置以来,根据宁波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围绕“宁波、城市、职业”三个主题,确立了优先发展和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一大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并调整改造了原有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学院高职招生专业总数达三十余个,分别分布在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等九大类,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专业特色的结构体系,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
2.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辐射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发展,增强辐射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专业群是指专业的集群,一般是由基于岗位群的若干个相近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其共同特征是:面向的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专业群建设至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的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精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专业教师团队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形成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扩大服务面;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基于此,学院结合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建立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目前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数达到11个,分别分布在旅游、艺术设计与传媒、财经、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等专业学科大类,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还是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已成为市级重点专业,国际贸易、会计、酒店管理、导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均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同时已形成了旅游类、艺术设计类、财经类、环境类、电子信息类等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以此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心态,所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更要注重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不仅要符合宁波市产业需求,而且就业率要高于同类专业,因此,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几年,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学院两次大幅度修订了教学计划,构建了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建立了基于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岗位模块专业方向的“平台+模块”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各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对应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重组整合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总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占总学分数的比例不得低于40%,而且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含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学院还设置了“自主实践训练”学分,实践教学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实践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贯穿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课程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型教育体系是以学生就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系,因此,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在校阶段提前介入企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又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近几年,学院充分利用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学院共与30家企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使千余名学生走上了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其主要合作模式有:“2+1”“订单式”“工作室制”“双导师制”“顶岗实习”等。其中,尤以旅游会展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的合作项目发展较快,如学院旅游学院与宁波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金源班”,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合作举办了“开元班”,与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浙仑班”,与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合作举办了“双导师制的会展特色班”,与杭州宋城集团合作举办了“宋城班”等。艺术学院与宁波市中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宁波柏天装饰设计公司、土豆数码宁波公司等14家企业合作共成立了14个工作室,聘请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著名专家担任工作室导师,实施三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改革影响深远,成效显著。其中“开元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其特有的产学合作模式和显著的成效入选成为2007年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凭借市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宁波旅游局培训中心、开元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中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学院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同时,学院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实习等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94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坚持体制与机制创新,先后与易斯戴投资有限公司、黄泰实业有限公司、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并签约,分别共建旅游类、涉外类、工科类等专业的实训基地。此外,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与宁波市科技园区恒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创“电子类生产性实训基地”。
3.校企合作增强科研开发能力。以基地为平台,学院的研发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旅游管理学科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2006年1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学院联合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学院与政府间在科研领域开展合作搭建了理想平台,有效实现了两者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研究所实行开放办所,不断拓展新的研究路径,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方向倾斜,成为政府决策研究的智囊团。此外,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艺术学院与宁波维新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维新纺织品设计研究所”,与宁波柏天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城市艺术研究所”,与宁波市家具商会合作成立了“宁波市家具设计研究所”,这些校企合作研究机构的成立不仅为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并提供咨询服务,还为学院的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平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基地,且已取得一批研发成果。
四、加强教育培训服务,提升学校的学习服务能力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是重要方向。近几年,学校各专业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打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基地(鉴定站)积极为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共有二十余个国际和国内各级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或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培训量近4000人次,考证通过率均在96%以上,学院的培养培训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宁波旅游会展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宁波市旅游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导游人员、酒店人员、会展人员、各类管理师等有一千五百余人次,达到了基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基本目标。此外,学院还承办了政府的“金钥匙”工程,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华长慧.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华长慧.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贾让成,俞建伟.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与目标探讨[J].浙江高等教育,2006(1).
[4]徐挺,宗雪萍.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J].浙江高等教育,2006(2).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平台 服务型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潘菊素(1965- ),女,浙江温岭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联动发展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B4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45-02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指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教育的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优质的学习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联动发展。2005年,宁波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潜在优势,建成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联动发展,并着重提出了到2010年,宁波市要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为此,2006年,宁波市政府专门颁布了《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同年,启动了“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其专业优势和特色,成为宁波市“旅游会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主持学校,且是宁波市高校中唯一一家率先成为主持单位的高职院校,同时成为宁波市“经管经贸、金融保险、IT产业、港口物流”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
一、明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既是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社会平台,又是学校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教育服务平台,同时也是高校“走出学校、跳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增强学校办学特色的创新教育平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人才培训工作、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院基地通过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学科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在全市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各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实效显著,毕业生符合宁波市产业需求,就业率高于同类专业的其他学校,基本上达到了市级以上重点(示范)专业建设水平;各学科建设方向明确,学科团队基本形成,拥有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既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能提供对外服务的设备设施,在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效,部分方向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上达到了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学科管理体制、创新社会化办学模式、建立共建共享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且具有推广意义。
所以,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并充分发挥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专业、学科和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努力为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
1.立足“宁波”“城市”,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产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与优化自己的专业结构,并尽快建成若干个具有地方特色与行业特色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建立符合宁波市产业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明确服务定位,办出服务特色,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学院从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整体剥离独立设置以来,根据宁波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围绕“宁波、城市、职业”三个主题,确立了优先发展和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一大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并调整改造了原有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学院高职招生专业总数达三十余个,分别分布在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等九大类,基本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专业特色的结构体系,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
2.以就业为导向,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辐射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发展,增强辐射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专业群是指专业的集群,一般是由基于岗位群的若干个相近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其共同特征是:面向的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专业群建设至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的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精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专业教师团队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形成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扩大服务面;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基于此,学院结合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建立了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目前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数达到11个,分别分布在旅游、艺术设计与传媒、财经、电子信息、农林牧渔等专业学科大类,与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相关专业,如旅游管理还是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已成为市级重点专业,国际贸易、会计、酒店管理、导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均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同时已形成了旅游类、艺术设计类、财经类、环境类、电子信息类等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以此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心态,所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其素质的全面提高,更要注重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不仅要符合宁波市产业需求,而且就业率要高于同类专业,因此,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几年,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学院两次大幅度修订了教学计划,构建了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建立了基于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岗位模块专业方向的“平台+模块”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各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对应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重组整合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规定实践教学总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不得低于5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占总学分数的比例不得低于40%,而且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含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环节。学院还设置了“自主实践训练”学分,实践教学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实践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贯穿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课程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型教育体系是以学生就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体系,因此,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在校阶段提前介入企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又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近几年,学院充分利用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学院共与30家企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使千余名学生走上了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其主要合作模式有:“2+1”“订单式”“工作室制”“双导师制”“顶岗实习”等。其中,尤以旅游会展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的合作项目发展较快,如学院旅游学院与宁波金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金源班”,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合作举办了“开元班”,与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浙仑班”,与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合作举办了“双导师制的会展特色班”,与杭州宋城集团合作举办了“宋城班”等。艺术学院与宁波市中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宁波柏天装饰设计公司、土豆数码宁波公司等14家企业合作共成立了14个工作室,聘请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企业著名专家担任工作室导师,实施三位一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改革影响深远,成效显著。其中“开元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其特有的产学合作模式和显著的成效入选成为2007年宁波市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2.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凭借市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作用,宁波旅游局培训中心、开元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中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为学院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同时,学院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实习等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94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坚持体制与机制创新,先后与易斯戴投资有限公司、黄泰实业有限公司、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并签约,分别共建旅游类、涉外类、工科类等专业的实训基地。此外,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以及互惠互利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与宁波市科技园区恒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创“电子类生产性实训基地”。
3.校企合作增强科研开发能力。以基地为平台,学院的研发能力得到增强。2007年旅游管理学科被列为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2006年12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学院联合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学院与政府间在科研领域开展合作搭建了理想平台,有效实现了两者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研究所实行开放办所,不断拓展新的研究路径,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方向倾斜,成为政府决策研究的智囊团。此外,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艺术学院与宁波维新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维新纺织品设计研究所”,与宁波柏天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城市艺术研究所”,与宁波市家具商会合作成立了“宁波市家具设计研究所”,这些校企合作研究机构的成立不仅为企业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并提供咨询服务,还为学院的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平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基地,且已取得一批研发成果。
四、加强教育培训服务,提升学校的学习服务能力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是重要方向。近几年,学校各专业积极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打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基地(鉴定站)积极为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共有二十余个国际和国内各级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或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培训量近4000人次,考证通过率均在96%以上,学院的培养培训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宁波旅游会展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宁波市旅游培训中心每年培训导游人员、酒店人员、会展人员、各类管理师等有一千五百余人次,达到了基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基本目标。此外,学院还承办了政府的“金钥匙”工程,为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华长慧.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华长慧.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贾让成,俞建伟.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与目标探讨[J].浙江高等教育,2006(1).
[4]徐挺,宗雪萍.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J].浙江高等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