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心先悲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74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梧桐雨》中出现了不少意象,除了贯穿全剧始终的“梧桐”,作者还选用招彩凤、青鸾鸟、树影等意象作为李杨爱情的盟证,笔者认为白朴在创作《梧桐雨》时对这些意象的利用是别出新意,有所指代。它暗示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与唐明皇的凄苦之“梦”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从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入手,分析唐明皇之“梦”及其爱情悲剧。
  关键词:盟证;爱情悲剧;暗示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心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作品中的意象,一般都有借景抒情、衬托人物内心、或是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在元杂剧《梧桐雨》中,相关的意象更是对故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暗示作用。
  一、李杨爱情盟证的意蕴
  《梧桐雨》开篇第一折的场景设置在秋光可人的七夕瓜果之会上,杨贵妃和唐明皇共赏秋节月色。在情意绵绵的柔情夜晚,杨贵妃向唐明皇倾诉自己“但恐容貌日衰”的担忧,要求唐明皇“请示私约,以坚始终”。于是便有了这般誓言:朕与卿尽今生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然而,山盟海誓之后,盟证却是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先看这三组意象的文化意蕴:
  凤,也称凤凰,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但是凤是不存在的,她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一种神鸟。
  青鸾,传说为青色的凤凰类神鸟,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它代指爱情,在传说中它是为爱情而生的鸟,它们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只青鸾。青鸾有世上最美妙的声音,但是只为爱情歌唱。
  梧桐,是一种落叶乔木。我国最早的关于梧桐的记录在《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梧桐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同时,梧桐又被赋予了忠贞爱情和孤独忧愁的意蕴。
  二、爱情盟证的暗示性和李杨爱情的发展走向
  凤、青鸾、梧桐都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象征,都寄托了美好的爱情。然而,凤是不存在的,青鸾也是传说中的虚构,连梧桐都不是梧桐。这样,本来见证永生永世的山盟海誓的招彩凤、舞青鸾、梧桐树影就成了一组遥远、虚幻、缥缈、转瞬即逝的物象。
  在《梧桐雨》的第一折,白朴就交代了李杨爱情因“圣上见妾貌类嫦娥”而起。杨玉环本为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又做了公爹的妻妾,这样的爱情在当时社会是有悖于伦理的,作者一开始就写了唐明皇对杨玉环的甜蜜柔情誓言,用象征高洁、忠贞爱情的梧桐做爱情盟证,其中不无讽刺之意。在第二折中,安禄山反叛,国家危急,唐明皇携文武百官、六官嫔御西行至蜀避兵,对于杨玉环“怎受的途路之苦?”的发问第一次表示出了无奈,这是对西行的无奈,也是对无力维护爱情表示出的无奈。李杨爱情从莺歌燕舞转折到萧萧林下、剩水残山。直至马嵬坡下,面对军队骚乱,陈玄礼的逼迫,杨玉环的哭诉,前不久许下的永生永世的誓言无论如何也不管用了,唐明皇又一次表现出对坚定、忠贞爱情的动摇。他的“自保”,不仅反映了对于爱情的动摇,还表现出其自私、不负责任狭隘心态。最后杨玉环马嵬坡自缢,于狂胡战尘中香消玉损。这是红颜美人的悲剧,也是李杨爱情的悲剧。就像梧桐的生命中存在无限的凄凉和悲哀一样,到了某个秋叶,梧桐树叶簌簌落下的时候,李杨爱情也到达了终点。如那些盟证中的招彩凤、舞青鸞一样,美得令人心神向往,却如梦一样短暂。
  三、唐明皇的“梦”和爱情盟证的关联性
  佛洛依德在他的《释梦》中曾分析到:梦源自现实生活。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梧桐雨》中,唐明皇在贵妃死于马嵬坡之后退居西宫,每日思量妃子,夜眼难交。夜晚梦见妃子在所难免,只是这梦却耐人寻味。杨玉环的死对唐明皇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悲痛。但是,唐明皇在剧中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愧疚或自责的情感。另外,作者白朴写唐明皇的梦,不从李杨爱情的最后结束来写,而把这场梦中的记忆放在了爱情最开始时候的情景。恍然之间,唐明皇好像回到爱情的最开始,在长生殿与妃子共度七夕秋夜。如今又是秋夜,可物是人非。这时候,读者可能就会感觉到李杨的爱情,从头到尾,就像一场梦,或许就是一场梦。
  梦虽然源自现实生活,可它又是空虚的。虽然美好,却转瞬即逝,像极李杨的爱情,又像极见证了李杨在长生殿上,七夕夜中私约的盟证。招彩凤、青鸾鸟、金井梧桐树影,如果说这些意象一开始就给爱情罩上了迷蒙感伤的色彩,那唐明皇的追思之梦就是对李杨爱情的悲凉凄婉极大的铺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梧桐雨》中白朴巧妙地运用李杨爱情盟证这一意象群,是别有用意的。它们不仅在全剧的最开始就奠定了隐约的凄婉的感情基调,对于李杨爱情发展的走向也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更是对唐明皇秋夜之梦的情感解析。
  参考文献:
  [1]陈雨舟.梧桐意蕴及其在《梧桐雨》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6(2):132-135.
  [2]周广玲.《梧桐雨》中“梧桐”的讽刺意义[J].文教资料,2007(12).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覃琛然,广西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生。
其他文献
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  ——特拉克尔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这是一家奇特的书店,位于五台山体育馆下的一个地下车庫。门口贴着各类文化沙龙的活动海报,还有游客们写下的随笔留言。乍一看,是一家颇有文艺气息的独立书店,人头攒动,但也没什么特别,实在难负盛名。然而慢慢向内走进,发现小小的书店竟别有洞天:书店深处有一个缓缓向下的斜坡,坡上展览着各种新书以及书讯。斜坡下,是一块近两千
期刊
摘 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界比较受关注的作家之一,《活着》作为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的代表之作,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对苦难主题的描绘,并在苦难的描述中展现出人对苦难的超常忍受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的重读解构,揭示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样一种苦难背后的朴实的生存哲学。  关键词:生存;苦难;忍耐;活着  《活着》是余华90年代创作转型期的代表之作,这是一部个人苦难的浓缩史,也是一部人类生存境遇的再现史。小说通
期刊
摘要:记忆作为一个无可比拟的能够聚焦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对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大量涉及到这一领域。以怀念的电影《再见,列宁》为例,影片通过挖掘记忆中东西德差异性的象征意象牵引出对东德的集体记忆,并通过个体构建历史经验框架中的集体记忆,引发对文化差异中社会身份定位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记忆在这里不仅是主题,也是叙述手段,对其丰富性的展现也值得探寻。  关键词:东德;象征;集体记
期刊
摘 要:在《檀香刑》中莫言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真实鲜活的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孙眉娘和钱夫人分别是民间和殿堂两种文化身份的代表,本文将着重分析孙眉娘、钱夫人这两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并试着从比较层面来剖析这两位独特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檀香刑》;孙眉娘;钱夫人  孙媚娘和钱夫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着“民间”与“庙堂”这两种不同的审美文化取向,孙眉娘是野性、泼辣、叛逆的民间女子的典型,而钱夫人是封
期刊
摘 要: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三毛,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异国形象。本文以其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为研究主体,通过细读其对撒哈拉沙漠原住民——撒哈拉威人的描述,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其笔下异国群体形象的特点、“我”与“他者”的关系,以进一步解读三毛作品的内在情感魅力。  关键词:异国形象;形象学;撒哈拉威族  法国形象学大师亨利·巴柔这样定义他者形象:“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
期刊
摘 要:《三体》被誉为中国当代迄今为止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地球往事》是《三体》第一部,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五百年后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全书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涉及物理学、天文学、人类历史、社会学及哲学等多个层面。小说构思立足于前沿科技,科幻概念超前、众多、气势恢宏。作者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讨,直指人心,发人深省。故事情节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关
期刊
摘 要:苏童小说想象奇谲,文思灵妙,主题出奇,常给读者以出乎意料的“先锋性”体验。其突出症候之一便是小说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逃亡”气息。而这股“逃亡”气息又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是小说人物对恶劣生存环境的被迫式逃亡;其二,是小说人物对精神匮乏的自觉式逃亡。苏童小说中的“逃亡”书写背后有着深刻意蕴,即捕捉外部世界的“另一种”真实和揭露内部心理的隐秘逃逸情结。  关键词:苏童小说;“逃亡”气息
期刊
摘 要:湘西少数民族小说《边城》、《醉乡》与《船家》都描写到了生活在水边,以摆渡为生的老船夫。他们都拥有人性美,且表现了湘西地区人与水的文化关系,因而堪称湘西民族地域文化的浮雕。  关键词:老船夫;人性美;民族地域文化  在河流密布的湘西,人和水的关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船夫、水手因此也成为湘西民众的重要职业。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现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小说中,刻画船夫或水手形象成为作家的自觉追
期刊
摘 要:宫泽贤治不仅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还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佛教一向主张慈悲为怀、不杀生,而宫泽贤治将这一佛教思想融入文学并创作了数篇宗教童话。本文主要以《山男的四月》、《要求很多的餐馆》两篇童话为中心,尝试解读了宫泽贤治的宗教童话中对杀生的批判。  关键词:宫泽贤治;宗教童话;佛教;杀生;批判  宫泽贤治(1896~1933)被广泛认为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学家。然而,他生前
期刊
摘 要:从《包法利夫人》看爱玛性格的发展阶段,通过比较爱玛和于连的相似性来说明这两个人物的普遍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于连;悲剧普遍性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冷峻客观的笔触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清算。他笔下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一样,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本文不是想为爱玛翻案,但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一个“既可怜又崇高”的女子。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