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在线管理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8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勤工助学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以web2.0环境下的勤工助学在线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在线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屡创新高。各高职院校都加大对图书馆的软硬件投入,随着图书馆服务的项目和服务读者人数不断增加,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又十分有限,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目前,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内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已经比较普遍,然而,图书馆在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管理勤工助学学生的自主性
  现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学工处担任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图书馆缺乏统筹规划和监督激励机制,无法把握用人质量。勤工助学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图书馆很难制定稳定长远的发展政策,也无法充分考虑大学生上课与勤工助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出勤保障问题等,因而往往缺乏完善的系统的勤工助学管理与监督制度、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地调动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岗前培训不到位
  由于培训内容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等原因,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勤工助学学生培训不到位的现象,有时仅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简单指导,使得勤工助学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在图书馆的业务知识,不能在岗位上发挥其应有作用,严重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效益。
  (三)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
  高职院校图书馆招聘学生时,缺少自主权,无法根据自身需求严格筛选勤工助学的学生。另外,有部分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不够重视,中途退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频繁流动,导致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压力的增大,浪费了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已经成为阻碍高职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四)图书馆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与沟通
  由于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来自学校不同的专业,仅仅是通过工作接触,彼此之间缺少沟通和互动,这给日常工作带来一定障碍。
  二、建立web2.0环境下的勤工助学学生在线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勤工助学学生招聘规模的扩大,传统的管理和沟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如何能更高效的管理勤工助学的学生,成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根据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在WEB2.0的环境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各种新媒体、网络工具,从人员的招募、培训、日常管理等方面提高管理效率。
  (一)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去扩大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招募范围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除了传统的招募渠道外,还通过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同时采取多媒体传播的策略,多渠道的发布。也就是说,除了通过社会化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发布,还要把招募的信息发布在自有媒体(如图书馆官方网站、印刷物、图书馆的开放场所)和相关的部门网站上(如学院、学工处的网站等)。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招聘时先根据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前期筛选,进入下一轮的面试,面试工作可以通过线上Skype、QQ等视频聊天工具进行。
  (二)用CRM系统进行图书馆勤工助学人力资源的管理
  勤工助学学生日常工作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分配工作、工作评估总结、团队建设等。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麦克CRM、CiviCRM等系统开展工作,在提供管理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掘勤工助学学生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协调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日常行政管理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利用协同办公系统协调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行政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任务完成的连续性,促进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新的通信方式来提高沟通效率
  加强与勤工助学学生的沟通交流,图书馆的老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工作信息,提高沟通效率、节约行政费用。
  (五)用知识管理系统培训勤助学生
  图书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勤工助学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要求,需要参加专门的图书馆培训。然而,学生来自学校的各个专业和年级,集中培训难以开展,针对这个问题,建东学院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来进行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自己岗位工作知识的学习和分享,不管人员如何流动,新上岗的同学总能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找到自己岗位相关的培训知识,进而快速的学习和适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人员流动所带来的培训难题。
  三、结语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对勤工助学学生科学的创新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应合理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为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骏.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创新探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8,023,总第222期.
  [2]程燕锋.信息考勤管理系统在中国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198-201.
  [3]张兵.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野——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创新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66-68.
  [4]宋佳佳,李艳芬,刘兴盼.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102,9,56(17):104-108.
其他文献
站在树上看下去,浑浊的雨水  如乌合之众,蜿蜒在草丛里  小心翼翼的试探脚下的地势  几只蛤蟆口吐白沫,拼命说三道四  一片叶子能有大力气  握得住阳光,也扛得起风雨  一只鸟踩动了树枝  昨夜的梦,便纷纷扬扬的堕地  如果非要挑出一个更加开心的日子  那么,现在就是——  春风里尚未长成的身体  就猛然相遇了一场雪皓洁的洗礼  也许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  也许没有什么比快乐更轻  比如一场雪,一阵
期刊
三点半时候的师傅  和四点半时候的师傅  绝对不是一个人  八点半时候的师傅  和九点半时候的师傅  也绝对不是一个人  他在每天的每个时候  都不是同一个人,不管  他是不是穿着同样的衣服  我不明白为什么都认为  他是同一个人,而他却  一直笨拙的表演没有被揭穿
期刊
摘要:张爱玲对《红楼梦》有着独特的审美经历,“红楼梦魇”四字,道尽十年痴迷不寻常。张爱玲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狗尾续貂,附骨之疽”的苛刻评价,以及在严谨的版本和情节比照下,得出的“是创作非自传”结论,体现了现代作家高超的艺术感知力,这在近代的红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红楼梦魇;解读;创作观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用十年之功精心撰写的学术著作,主要通过《红楼梦》版本的比对和繁琐的考证,提出自
期刊
浮华背后的落寞,富裕背后的空虚,电影中任何的运动形式都要依靠着影视的空间所存在的。而安东尼奥尼作为意大利著名的电影大师,其在电影空间建构方面更是卓文不群。  一、物质空间  物质空间即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在《红色沙漠》,导演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工业化物质空间的嘈杂与冷漠。  通过人物的空间安排感知空间  在《红色沙漠》中,导演安东尼奥尼为了显示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冷漠与隔阂,
期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显现,使文学实现物化;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走进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透过语言去欣赏作家构建的文学世界。于是,语言不再仅仅具有传播信息的意义,还具有了审美价值。本文即是从语言入手,通过分析汪曾祺的语言观,试图发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实践他在语言上的要求,进而揭示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观念的革新和语言实践的创新方面的价
期刊
摘要:苏轼豪放词虽篇数不多,却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旷达的性格,冲开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的地位提升至诗的地位。本文从苏轼的思想和个性,革新词风以及“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来阐述豪放词风的形成,并评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形成;影响  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样式更是大放异彩,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极盛一时,独占鳌头。而苏轼则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他的豪
期刊
摘要:魏晋志怪小说的研究,在文体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已经产生了不少成果,而在对作者创作心理及所反映的社会意识方面,似乎关注不多。本文从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及生存状况分析入手,反向探寻不同阶层的社会流行观念在志怪小说作品中的影响与反映,从而缕析出创作者的文化心理背景及其创作诉求。  关键词:魏晋志怪小说;创作心理  在魏晋历史的不少时间中,社会急剧动荡,政治经济失范,生存状况恶劣,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得不
期刊
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  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
期刊
摘要:作为前文字研究材料中极为常见的符号,“十”字纹不仅仅蕴藏着原始先民的信仰崇拜,更凝结了最为原始的符号创造思维。本文将在介绍“十”字纹产生的文化背景、符号变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例,分析记号性族徽与象形文字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十”字纹;“卐”字纹;图腾崇拜;族徽表达;甲骨文;亚;巫  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号族徽,“十”字纹在诞生之初便蕴藏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期刊
摘要:从2012年开始,中职语文全面实施新教材,使得教师与学生站在通一个起跑线上。如何在课堂上采取新的模式使得学生摆脱原有的认识,让议论文的学习不再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议论文;中职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着重弄清文章的论点,研究作者论证的方式。在课堂上,往往是采取“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下了很多功夫,但是仍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