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yq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4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鬣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从材料呈现的形式来看,这道作文题是两则材料的组合。材料一是对网络文学发展现象的陈述,材料二是莫言的一段话。两则材料的组合呈现,对考生的要求更高:第一,要求考生能够对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对莫言的话进行深入理解和阐释;第二,要求考生自行构建前后两则材料之间的关联。审题过程中,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难点。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考生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不同的难点。材料一是新闻报道类文字,以客观地描述现状、提供信息为主,审题过程中应努力抓住每个信息点。该材料所写的核心事物是“网络文学”,“井喷式发展”指出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之快、体量之大,“用户规模超过4亿”可看出读者对于网络文学的接受度之高,甚至会形成阅读偏好。而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也不可忽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说明它是有生长根基的,并非凭空而来,这就提醒考生面对网络文学不能采取竭力遏止和绝对清除的极端态度,而要关注它的产生缘由,关注文学文本载体变化的合理性。而考生在实际审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材料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关于文学作品之“伟大”的独到见解,可以辅助学生初步形成对于文学作品优劣的品评标准,学生需要深究并梳理文字背后的深意。“宠物”“遍地打滚”“讨得欢心”或可解读为低俗文学作品的刻意谄媚“,鬣狗”“欢群吠叫”或可解读为以追求热闹和关注度为目的的狂欢、哗众取宠,而这些都不是值得追求的文学作品的品格。那么,什么样的文学品格是值得追求的呢?从莫言后半句话来看,伟大的作品或许应该耐得住寂寞,探讨和揭示人性、时代等伟大而深刻的命题,忍得住当世人的不解与不屑,禁得住时间的冲刷,完成一次次“响亮而沉重的呼吸”。
  对于第一则材料的理解,考查的是信息提取的全面度;对于第二则材料的理解,考查的是理解文学性语言表达的内涵。在理解了两则材料的大意后,我们需要思考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一种思考方向,也是大家容易采取的方式,是用材料二作为理据来批评“网络文学”的低劣质量,认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歪曲之路,应加以扭转,坚守文学的崇高阵地。另一种思考方向则是采取调和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网络文学”这一新生事物。面对网络文学作品存在质量低劣的问题,不妨用材料二所提倡的内容来提升阅读者的阅读品味,唤醒文学创作者的文字使命感,期盼和展望“网络文学”成为探求人性、舒展性灵、叩问灵魂的新媒介。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随园食单》
  运用示例
  一个不凡的人,不会刻意地迎合别人的口味。袁枚有言“一涉粉饰,便伤至味”,一个人首先要被自己所认可,拥有朴实而不外显的本质,才能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尴尬境地。陶渊明遵循内心,文章辞藻无华丽的矫饰,虽不受时人欣赏,但随着时间的熬煮,终成陈年佳酿,飘香于每一个向内探求真实性灵、以朴拙自然为至美者之心田。何故?盖以质朴见真情,不从众,不妄自菲薄罢了。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陈宇骁
  适用素材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盗墓笔记》等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让人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
  运用示例
  或如隔岸桃花相望,三生三世,人间四月芳菲尽;或如坠身深幽墓穴,孤灯几盏,前路未卜。近年来,网络文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盗墓笔记》等网络“名著”颇受广大读者喜爱,让阅读者能有机会挣脱柴米油盐平凡生活的约束与乏味,在文字中找寻另一个时空,沉浸于旷世绝恋、上天入地、刀光剑影……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杨霄翔
  适用素材
  经典著作与网络文学比,在内涵和思想境界上更胜一筹。如《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运用示例
  而回首那些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那便是不张扬、有内涵。如《百年孤独》的深沉,如《瓦尔登湖》的超然,没有精美的情节,却引人思考。散文中也有经典,如史铁生悲怆却坚强的《我与地坛》,朱自清发自肺腑的《背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棵“合欢树”,不倚仗修辞、排句,干练的白描竟写出如此悲伤、无奈之意,而结尾那“孩子”又暗含着生命代谢、轮回的韧劲与深意。这些作品,没有网络文学中广存的跌宕情節和感官刺激,却能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慢下阅读的速度,向内心探问,再度发掘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被甩干的真情,以及那个最重要的“我”。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柏子杰
其他文献
春天的麦芽,用它一生的守候,酿成了秋天的酒,让日月沉沦。  ———题记  祖母爱女书,也爱秋天。她喜欢秋蝉沙哑的聒噪,喜欢被纷飞的银杏染黄的秋雨,喜欢老屋檐角垂挂的珠子,那莹润中透着的光亮,泛旧了砖瓦土墙。  秋忙时,母亲总会带我回老家。不论阴晴冷暖,祖母总会端坐在院中织绣织锦。  从栅栏中望去:一人,一椅,一屐,和着五彩素丝,融在秋的温柔中。祖母轻抿的嘴角藏着时光的影子,目光柔和,洒满一地。丝线
用跌跌撞撞形容我生命的前十年一点儿也不夸张,反而很贴切。我儿时的记忆里不是芭蕾舞、钢琴,或者各种粉嫩的小裙子,而是一个活蹦乱跳、古灵精怪的淘气鬼。那时,我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旺盛的好奇心,对什么都充满兴趣。  刚学自行车时,我一个人偷偷推着自行车,暗下决心要学会它。怎么坐上去的,不记得了;怎么控制车把的,不记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骑虎难下的心情。因为不知道该怎么下车,我只好不停地踩踏板。为了保持平
汤姆站在那里,盯着白板上的留言。他手里拿着湿抹布,在字迹上方停住了。突然,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攫住了他,无法摆脱。一个普通的留言何以变得如此重要?似乎他绝不应该把它擦掉。  汤姆:  别忘了回家时顺道买些鸡蛋和牛奶。  苏珊  这是她写给他的最后一条留言。  今天,汤姆埋葬了苏珊。按照他设想的那样,举行了私密的葬礼。他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人。  留言板是苏珊想出的主意,那是1989年他们刚结婚不久,汤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  从传统农业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社会,无论城乡,都免不了乡土生活的气息。城市里的菜市场是城市与乡村融通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进行着城乡物资的交换,还在经常的买卖往来中建构着熟人社会的信任与亲密,延续着礼俗社会的秩序与传统,叙写着记忆里的乡愁。  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曾长期处在被拆除的危险中,因为菜市场的尽头是本市一所重点中学,菜市场不仅
西安,千年古都,我要怎样才能读懂你?  入夜,我撑着伞登上了古城墙。城墙上人并不多,偶有几个游人骑着自行车疾驰而过,留下车轮旋转的呼呼声。因为有雷雨,城墙上的灯大部分都熄灭了,隔着很远才有一两盏灯亮着,半明半暗,灯影昏黄。雨水在古朴的灰石砖上汇集成无数条溪流,顺着城墙的斜面蜿蜒地流下去,在生满青苔的墙壁上浸出狭长的水印。  我踏在城墙上的水洼里,发出“啪啪”的声响。规整厚实的城砖,已被无数游人的鞋
“抹灰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  前段时间,一位“90后”“抹灰哥”成了网红。“抹灰哥”原名石建国,来自河南濮阳,是一名“90后”抹灰工,他此前在温州已干了五年。2018年4月,他在工地练字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伙子。  视频里“抹灰哥”头戴工程帽,正挥毫泼墨,潇洒地写下“落云”两字。画面一转,他站在室内的钢架上,用泥模粉刷墙面。抹灰、练字、晒女儿……他原本枯燥普通的工地生活,
一百年前的中国,曾有一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的国不成国的背景下,主义的选择最终战胜了问题的解决。  然而,在共和国的第二个甲子开始的第一年里,经济建设成果不可否认,但大量问题随之而来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民生的实质就是解决一个个生活的实际问题:譬如上涨的菜价是否影响收入不低的白领生活质量?有些人为什么会出卖自己的器官?有钱有势的富豪为什么屡屡动手杀人?平常安静的少年缘何突然成了杀
个性是莫扎特歌剧中的多声对抗,共性是贝多芬《欢乐颂》中的大合唱;个性是山坡上五彩缤纷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广场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个性在左,共性在右。(开篇巧用比喻,但论点“在左”“在右”没有鲜明地表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整齐划一的共性,缔造了《理想国》中的美好城邦。“最大的正义就是各司其职,美美与共。”柏拉图的智慧在书中流淌。在那里,每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在那里,不再有私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篇以瞬时性动词“忽见”为题的记叙文。阅读导语
我的家乡是南通如皋。我总怀疑,我是否有说“我爱如皋”的资格,因为一年里我只回去几次,而就这一年里几次所见,我也写不出百分之一。如皋在我眼里是那么大,那么可愛,我知道得却又这么少,我甚至不敢妄言“爱而说不出”呀。  回家过年是在冬天,而我竟没见过如皋的雪———如皋怎么会不下雪呢?这成了一个缠在我心头的结。  若让我回想如皋的冬天,我总会想到除夕的晚上。外婆从红砖砌的小厨房里端出最后一盘冒着热气的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