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贫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将有助于各级农业部门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改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和有序度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本文论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发掘出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信息贫困是当前“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是在农业领域里,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上,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政策法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农民、农户、农村社区和政府;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传播和农业信息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引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90年代我国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设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项目。进入21世纪后,农业信息化被提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被先后列入“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
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开始应用于农业;198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了信息中心,加强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金农工程”,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随后开始运行,代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于2003年12月10日,荣获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标志着中国在农业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外,还就“网络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涉农网站约有6389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涉农部门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部门网站的建立和应用工作,许多部门都建立了面向农业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及培训的网站。许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甚至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也开设了具有特色的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站。
三、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民的认识不足,政府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我国很多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业信息化。有些人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但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法及所需的支撑体系。在投入方面,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前期的投入较大,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财政较紧张,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与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工程,但目前在我国教育模式下,由于专业的分割,专业知识面的局限,使得缺乏既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和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即使是仅有的一些农业信息人才也不愿意到信息技术落后的小城市、小县城,而情愿留在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三)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介质。近年来各地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农户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从而使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这就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通过各个信息采集点定期采集各种农业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覆盖面不够,而且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分级分类、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应用环境等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农业信息又是由多个信息供给主体分散提供,各个主体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内部标准,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尤为明显,这样就造成了本部门以外的人员对其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应用,致使出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性差,信息用户很难获取全面、系统、准确 的信息,难以据此做出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信息兴农、强农的理念
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全民信息意识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与前提,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决策,这是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信息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使国民树立“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命”的观念,只有全民的信息意识增强了,农业信息化才能迅速发展。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中央、地方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政府投入,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只有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既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得现代农业管理的高级人才,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一方面,在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尽快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层次,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来扩大农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培养大量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有利政策来吸引既有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到农业信息化发展落后的地区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通过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等多种投融资渠道,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在全国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县、乡以下的信息网络体系,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快建设“村村通”、“户户通”等信息工程,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等多种媒体,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面向基层政府、农村企业、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农业合作组织、农村种养大户等文化知识较高、科技信息意识较强的用户和人群,以他们为桥梁和纽带,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同时带动广大农户,谋求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要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一是制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在正确把握各种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合,逐步建立农业采集标准与规范,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规范,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信息技术的标准与规范,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的存储、传输、共享及网络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处理平台和网站的互通互联。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信息贫困是当前“三农”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不了解往往会影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指是在农业领域里,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上,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资料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政策法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农民、农户、农村社区和政府;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传播和农业信息政策;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引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90年代我国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设立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项目。进入21世纪后,农业信息化被提到国家重要议事日程,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被先后列入“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
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开始应用于农业;198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了信息中心,加强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金农工程”,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随后开始运行,代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科技部“863计划”支持的重大专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于2003年12月10日,荣获世界信息峰会全球大奖,标志着中国在农业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外,还就“网络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开始进行探索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网站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国涉农网站约有6389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农业部已经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涉农部门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部门网站的建立和应用工作,许多部门都建立了面向农业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及培训的网站。许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甚至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也开设了具有特色的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站。
三、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民的认识不足,政府的投入不足
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制约,我国很多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业信息化。有些人认识到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要性,但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法及所需的支撑体系。在投入方面,由于信息化建设在前期的投入较大,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财政较紧张,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与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缺乏农业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工程,但目前在我国教育模式下,由于专业的分割,专业知识面的局限,使得缺乏既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和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即使是仅有的一些农业信息人才也不愿意到信息技术落后的小城市、小县城,而情愿留在大中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三)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介质。近年来各地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农户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从而使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这就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
(四)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通过各个信息采集点定期采集各种农业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覆盖面不够,而且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同时,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分级分类、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应用环境等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农业信息又是由多个信息供给主体分散提供,各个主体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内部标准,这一点在政府部门尤为明显,这样就造成了本部门以外的人员对其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应用,致使出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性差,信息用户很难获取全面、系统、准确 的信息,难以据此做出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
四、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信息兴农、强农的理念
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全民信息意识是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与前提,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决策,这是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要求。农业信息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使国民树立“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命”的观念,只有全民的信息意识增强了,农业信息化才能迅速发展。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中央、地方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政府投入,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只有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既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得现代农业管理的高级人才,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一方面,在农业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尽快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层次,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来扩大农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培养大量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有利政策来吸引既有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到农业信息化发展落后的地区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通过国际、国内、政府、民间等多种投融资渠道,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在全国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县、乡以下的信息网络体系,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快建设“村村通”、“户户通”等信息工程,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因特网等多种媒体,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面向基层政府、农村企业、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农业合作组织、农村种养大户等文化知识较高、科技信息意识较强的用户和人群,以他们为桥梁和纽带,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同时带动广大农户,谋求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要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一是制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在正确把握各种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进行分类整合,逐步建立农业采集标准与规范,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合理规范,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信息技术的标准与规范,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的存储、传输、共享及网络建设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农业信息体系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处理平台和网站的互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