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通过比较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前后的变化,深入分析了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课程 大学课程改革 审视
一、前言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本文以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分水岭,比较了改革前后的变化,深入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二、改革前
一是课程目标:辛亥革命时期,受到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军事训练,成为士兵,从而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1936年,教育部颁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大学体育的目标:锻炼健全的体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其目标在于增进学生的健康,并使其全面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其目的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二是课程内容:辛亥革命时期,教材为普通体操、游戏和兵式体操,而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几届远东运动会的影响,去除了兵式体操,一些球类、田径项目开始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取经,教育部于1951年~1953年组织力量翻译了苏联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大纲,这为体育教师“教什么”提供参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致社会混乱,我国高等教育深受其害,使得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改革开放时期,强调课程内容要注意反映现代运动技术内容,同时考虑与中学体育教材相衔接。
三是教学方法:军国民时期,教师主要是以退伍的士兵为主,不会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盲目的跟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入了苏联的“四段教学法”,教学方法也开始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三、改革后
一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成了五大领域,增加了对情感的关注,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二是课程内容:《指导纲要》指出了“四个结合”,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表明教育部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精选体育课程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开始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同时关注了师生的互动,增进情感交流。
四、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发展,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响应号召,更新其理念,从而与时俱进,更好的指导实践。2003年《指导纲要》的颁布,正是体现了理念变革的先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从过去的“三基”慢慢增加了对情感的关注,目前也逐渐拓宽到5个领域。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模式进一步创新
课程模式要立足于整个课程的设计,且具有相对应的时代特征,但会随着教育理念、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20世纪末,吹起了强劲的学校改革之风,在2003《指导纲要》颁布的推动下,我国国内一些高等学校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首先《指导纲要》的提出,使得课程模式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其次,在实践中,大学体育课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一些高校开始按照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体育课程模式。例如深圳大学构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清华大学构建了“三自主分成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等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正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发展,希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此外,2003年《指导纲要》的颁布,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学体育课程的项目逐渐增加,课程内容也逐渐丰富。一些大学结合自身特色,让课程内容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也具有特色化。例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置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多达31项之多,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项目的选择提供了充足的选择。
五、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目标,一般是指想到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这种主观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过查阅2011年《体育新课程标准》。2003年《指导纲要》,发现两者的基本目标之间大同小异,区分度不明显,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并未体现其特性,如果连目标都没有明确、那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与基础教育的雷同,出现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
(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一些运动项目锻炼价值高,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开展;其次,大学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的重复,没有体现层次递进,也没有体现大学教育的特性。
(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沿袭传统形式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一些大学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只是在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大部分的大学仍然是以大班化的教育形式为主,在这种形式中,师生的互动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六、建议
(一)明晰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与我国社会需求紧密相关。我们应做到:(1)应突显其个性,大学与中学课程目标要有区分度,并在目标上突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2)重视认知与技能目标;(3)明确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
(二)精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因此,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名族性等原则,从而更好的为课程服务。
(三)构建多样性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的改革可以在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多样的体育课程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学校特色,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模式,并加以推广。
(四)开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资源,让有限的场地、器材发挥大长处;关注校内资源的同时,可加强开发校外资源,让校内、校外活动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晋裕.学校体育史[M].海南:海南山东出版社,2003:21.
[2]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3]王锐,王宗平.对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79.
[4]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8.
[5]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16.
【关键词】课程 大学课程改革 审视
一、前言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改革。本文以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分水岭,比较了改革前后的变化,深入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二、改革前
一是课程目标:辛亥革命时期,受到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军事训练,成为士兵,从而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1936年,教育部颁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大学体育的目标:锻炼健全的体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其目标在于增进学生的健康,并使其全面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其目的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二是课程内容:辛亥革命时期,教材为普通体操、游戏和兵式体操,而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几届远东运动会的影响,去除了兵式体操,一些球类、田径项目开始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向苏联“老大哥”取经,教育部于1951年~1953年组织力量翻译了苏联高等学校体育教材大纲,这为体育教师“教什么”提供参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致社会混乱,我国高等教育深受其害,使得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改革开放时期,强调课程内容要注意反映现代运动技术内容,同时考虑与中学体育教材相衔接。
三是教学方法:军国民时期,教师主要是以退伍的士兵为主,不会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盲目的跟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引入了苏联的“四段教学法”,教学方法也开始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三、改革后
一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成了五大领域,增加了对情感的关注,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二是课程内容:《指导纲要》指出了“四个结合”,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表明教育部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精选体育课程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开始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同时关注了师生的互动,增进情感交流。
四、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明确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发展,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响应号召,更新其理念,从而与时俱进,更好的指导实践。2003年《指导纲要》的颁布,正是体现了理念变革的先行。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从过去的“三基”慢慢增加了对情感的关注,目前也逐渐拓宽到5个领域。同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模式进一步创新
课程模式要立足于整个课程的设计,且具有相对应的时代特征,但会随着教育理念、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20世纪末,吹起了强劲的学校改革之风,在2003《指导纲要》颁布的推动下,我国国内一些高等学校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首先《指导纲要》的提出,使得课程模式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其次,在实践中,大学体育课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暴露出一些弊端,因此,一些高校开始按照教育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体育课程模式。例如深圳大学构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清华大学构建了“三自主分成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等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进一步丰富
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正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发展,希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此外,2003年《指导纲要》的颁布,要求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学体育课程的项目逐渐增加,课程内容也逐渐丰富。一些大学结合自身特色,让课程内容的选择变得多样化也具有特色化。例如南京理工大学,设置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多达31项之多,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项目的选择提供了充足的选择。
五、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目标,一般是指想到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这种主观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过查阅2011年《体育新课程标准》。2003年《指导纲要》,发现两者的基本目标之间大同小异,区分度不明显,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并未体现其特性,如果连目标都没有明确、那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与基础教育的雷同,出现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
(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一些运动项目锻炼价值高,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开展;其次,大学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学的重复,没有体现层次递进,也没有体现大学教育的特性。
(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沿袭传统形式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一些大学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只是在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大部分的大学仍然是以大班化的教育形式为主,在这种形式中,师生的互动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六、建议
(一)明晰大学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与我国社会需求紧密相关。我们应做到:(1)应突显其个性,大学与中学课程目标要有区分度,并在目标上突出大学体育教育的特殊性;(2)重视认知与技能目标;(3)明确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
(二)精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因此,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名族性等原则,从而更好的为课程服务。
(三)构建多样性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的改革可以在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多样的体育课程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学校特色,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模式,并加以推广。
(四)开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资源,让有限的场地、器材发挥大长处;关注校内资源的同时,可加强开发校外资源,让校内、校外活动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晋裕.学校体育史[M].海南:海南山东出版社,2003:21.
[2]陈小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3.
[3]王锐,王宗平.对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79.
[4]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8.
[5]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