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骨伤科的常见病,保守疗法因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且较经济,常被临床采用,但它的最大特点是不易根治,随时都可能因动作过猛,用力过度造成损伤或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故重视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男65例,女47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发病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10年。发病诱因有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劳累过度,部分无明显诱因。CT扫描均可见节段突出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其中L4~L5段40例,均以腰腿痛为主,其中50例腰椎侧弯畸形,101例直腿抬高试验低于50°
2 出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疾病知识教育的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管内髓核突入、黄韧带肥厚、骨性增生等原因使椎管变小,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部及其血管受压出现缺血、淤血、缺O2致神经根水肿,形成无菌性神经根炎,甚至引起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从而引起腰腿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麻痹等症状。只有通过各种治疗、护理及后期的康复锻炼,使突出的髓核恢复回原正常位置之后,破裂的椎间盘纤维环才有修复的可能。但这个修复过程是很缓慢的,受环境、饮食、活动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容易因某些不当的动作导致刚修复好的纤维环再次破裂。
2.2 护理知识教育
2.2.1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重要诱因。因人体最怕冷的部位是腰部[1],患病后随着四季气侯的变化,腰部十分敏感,要特别注重腰部的保暖、防寒、防潮。在外出期间尤其是秋冬两季,应随天气变化添加衣服,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冬季可铺电热毯保暖;夏天垫凉席或睡空调房时用毛巾被的角垫于腰部,膝、腰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既能保持腰部生理曲线,同时又能保暖,使肌肉充分放松以利康复。
2.2.2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禁烟酒,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
2.2.3 做好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患者易产生忧虑心理。应耐心向患者讲明情绪与痛觉的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自觉参与康复治疗。高昂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会使人们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增高或敏感性降低,也就是说,不大容易感觉到痛。反之,烦恼、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不愉快的心情会使人们对痛觉变得特别过敏[2]。所以只有持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才能使疾病早日康复。
2.2.4 作业、行走及日常生活护理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接受治疗后一年内,做好腰部护理是防止反复发作的的重要基础。患者出院后一月内起床时应配带腰围,坚持平卧硬板床,站、坐、卧切不可左右侧曲。站立时腰背部要直立,保持腰部曲线处于功能位;坐立时要保持坐姿直立,每1~2h起身进行腰的背伸运动,避免同一种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应不定时地改变体位以调节椎间盘内压,改善局部循环,增加腰椎稳定性;行走时身体重心移动要保持平衡;桌上作业时躯干的前屈不靠脊柱而靠髋关节保持脊柱的伸展位;低位作业时,一侧脚向后退,用两脚保持身体的平衡;举重物时将重物移至身体重心线的附近,用下肢伸展之力拿起;搬运重物时,将重物和上肢的负荷落到两脚间,保持脊柱伸直,使之达到身体平衡。尽量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腰部动作过猛或过度用力,防止椎间盘突出而复发,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禁忌腰椎旋转时弯腰。如果有复发先兆,应立即去医院就诊进行康复治疗。
2.3 腰肌功能训练
患者在疼痛缓解后,大多在出院前就应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嘱患者要注意持之以恒,至少应坚持6个月以上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常用腰部功能锻炼方法如下:第一步五点支撑法,在木板床上病人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根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第二步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根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第三步弓桥支撑法,病人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第四步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状。2~3次/d,每次锻炼时间以不疲倦为宜。上述锻炼应循序渐进,开始3~4次/d,15min/次,1~2周后逐渐增加次数。每次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同时每日早晚各按摩、热敷下肢1次,并注意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3.1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较易掌握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群体交谈和个别交谈,交谈的内容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素质、心理状态、从事的职业和病情恢复的程度来确定。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诚恳,使病人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3.2 文字教育
在健康教育中,文字教育方式上有重要地位。其优点为不受时间限制,便于患者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复发诱因、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指导等内容编写成出院指导手册发给患者指导其学习。
3.3 示范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些功能锻炼动作,如五点支撑或三点支撑的腾空后伸、弓桥支撑的全身腾空状及飞燕点水的全身翘起而腹部着床状,宜应用这种教育方式,能使病人把握训练要点,动作到位,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4 小结
我们对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一月、半年、一年进行了随访,有10例患者因忽视作业及日常护理,腰部用力过度或过度劳累造成损伤,有1例因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其余101例患者坚持功能锻炼,采取恰当的护理方式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避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此,做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院健康教育,使病人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梅花,卢爱兰.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康复护理.护理学杂志,2000,15(3):180
2 许又新,主编,调节与适应——心理健康之旅,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3
(收稿日期:2007年6月2日)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男65例,女47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发病时间,最短的1年,最长的10年。发病诱因有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劳累过度,部分无明显诱因。CT扫描均可见节段突出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其中L4~L5段40例,均以腰腿痛为主,其中50例腰椎侧弯畸形,101例直腿抬高试验低于50°
2 出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疾病知识教育的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管内髓核突入、黄韧带肥厚、骨性增生等原因使椎管变小,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导致神经根部及其血管受压出现缺血、淤血、缺O2致神经根水肿,形成无菌性神经根炎,甚至引起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从而引起腰腿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麻痹等症状。只有通过各种治疗、护理及后期的康复锻炼,使突出的髓核恢复回原正常位置之后,破裂的椎间盘纤维环才有修复的可能。但这个修复过程是很缓慢的,受环境、饮食、活动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容易因某些不当的动作导致刚修复好的纤维环再次破裂。
2.2 护理知识教育
2.2.1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重要诱因。因人体最怕冷的部位是腰部[1],患病后随着四季气侯的变化,腰部十分敏感,要特别注重腰部的保暖、防寒、防潮。在外出期间尤其是秋冬两季,应随天气变化添加衣服,注意腰背部及下肢的保暖,冬季可铺电热毯保暖;夏天垫凉席或睡空调房时用毛巾被的角垫于腰部,膝、腰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既能保持腰部生理曲线,同时又能保暖,使肌肉充分放松以利康复。
2.2.2 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宜多食含纤维丰富的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禁烟酒,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
2.2.3 做好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患者易产生忧虑心理。应耐心向患者讲明情绪与痛觉的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保持愉快的心情自觉参与康复治疗。高昂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会使人们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增高或敏感性降低,也就是说,不大容易感觉到痛。反之,烦恼、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不愉快的心情会使人们对痛觉变得特别过敏[2]。所以只有持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才能使疾病早日康复。
2.2.4 作业、行走及日常生活护理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接受治疗后一年内,做好腰部护理是防止反复发作的的重要基础。患者出院后一月内起床时应配带腰围,坚持平卧硬板床,站、坐、卧切不可左右侧曲。站立时腰背部要直立,保持腰部曲线处于功能位;坐立时要保持坐姿直立,每1~2h起身进行腰的背伸运动,避免同一种姿势维持时间过长,应不定时地改变体位以调节椎间盘内压,改善局部循环,增加腰椎稳定性;行走时身体重心移动要保持平衡;桌上作业时躯干的前屈不靠脊柱而靠髋关节保持脊柱的伸展位;低位作业时,一侧脚向后退,用两脚保持身体的平衡;举重物时将重物移至身体重心线的附近,用下肢伸展之力拿起;搬运重物时,将重物和上肢的负荷落到两脚间,保持脊柱伸直,使之达到身体平衡。尽量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腰部动作过猛或过度用力,防止椎间盘突出而复发,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禁忌腰椎旋转时弯腰。如果有复发先兆,应立即去医院就诊进行康复治疗。
2.3 腰肌功能训练
患者在疼痛缓解后,大多在出院前就应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嘱患者要注意持之以恒,至少应坚持6个月以上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腰背肌力量。常用腰部功能锻炼方法如下:第一步五点支撑法,在木板床上病人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根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第二步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双足根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第三步弓桥支撑法,病人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第四步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状。2~3次/d,每次锻炼时间以不疲倦为宜。上述锻炼应循序渐进,开始3~4次/d,15min/次,1~2周后逐渐增加次数。每次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同时每日早晚各按摩、热敷下肢1次,并注意保暖,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3.1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较易掌握的一种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多样化.主要采取群体交谈和个别交谈,交谈的内容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素质、心理状态、从事的职业和病情恢复的程度来确定。语言要通俗易懂,态度诚恳,使病人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3.2 文字教育
在健康教育中,文字教育方式上有重要地位。其优点为不受时间限制,便于患者自由阅览,仔细领会,长时间保留。我们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复发诱因、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指导等内容编写成出院指导手册发给患者指导其学习。
3.3 示范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些功能锻炼动作,如五点支撑或三点支撑的腾空后伸、弓桥支撑的全身腾空状及飞燕点水的全身翘起而腹部着床状,宜应用这种教育方式,能使病人把握训练要点,动作到位,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4 小结
我们对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一月、半年、一年进行了随访,有10例患者因忽视作业及日常护理,腰部用力过度或过度劳累造成损伤,有1例因锻炼方法不当而复发,其余101例患者坚持功能锻炼,采取恰当的护理方式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避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此,做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院健康教育,使病人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梅花,卢爱兰.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康复护理.护理学杂志,2000,15(3):180
2 许又新,主编,调节与适应——心理健康之旅,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3
(收稿日期:200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