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取向研究及启示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取向是课程实施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课程实施取向相关理论的研究,为我国课程实施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课程实施取向;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17-01
  在课程实施领域,课程实施研究的取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应该采取何种立场去理解或者判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只有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在研究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 课程实施取向的相关理论
  所谓课程实施的取向就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变革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
  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富兰等人提出的得过且过取向、改编或适应取向、忠实或精确取向;辛德等人提出的忠实观、相互调适观、课程缔造观;侯斯提出的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崔允漷的课程实施取向三种类型。
  1.1 富兰等人的课程实施取向分类。
  富兰(M. Fullan)、庞弗雷特(A. Pomfret)和利思伍德(K. A. Leithwood)等人概括的三种课程实施的取向,包括:①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取向。就是一种讨价还价的过程,并不直接处理目标问题,而是避开问题,消极对待。②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实施者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三种做法:课程计划与具体实施之间是局部适应、相互适应,或是全面修正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计划。" ③忠实或精确(fidelity)实施的取向,或称程序化(programmed)取向。课程要忠实的体现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最终要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得过且过取向是最不足取的。而后两种取向各有特点,应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1.2 辛德等人的课程实施取向分类。
  辛德(Snyder)、博林( Bolin)和朱姆沃尔特( Zumwalt)(1992)提出了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课程实施,包括:①忠实观(fidelity perspective)。"课程实施是一个直线式过程,其理想成果便是教师依据新课程的原本意图及计划落实新的教学活动。"②相互调适观(mutual adaptation perspective)。"课程与教师双方均要作出调适,课程实施的关键乃在于调适,而非标准化。"相互调适观又可分为两种取向:①实用的相互调适;②批判的相互调适。③课程缔造观(curriculum enactment perspective)。"视课程为教师及学生教学经验的总和,课程纲要、指引、教材套等文件只是工具,协助教师和学生缔造课程而已。"
  1.3 侯斯的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
  侯斯(House, 1979)提出的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方式,包括:①技术观(technical perspective)。"技术观将课程实施视为一种技术,认为实施只是预定计划的线性的执行过程,其成效以目标達成程度为衡量标准。"②政治观(political perspective)。"课程实施的政治观涉及权威、权利的运用,以及不同团体之间利益的竞争和妥协。"③文化观(cultural perspective)。"文化观把学校机构看成一个社区,社区内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亚文化,课程实施的成功需要社群(community)的建立作为保障。"尹弘飚、李子建认为"正如侯斯指出的那样,技术观诞生于经济学,关注的主要是效率,因此以生产作为其隐喻;政治观诞生于政治科学和社会学,关注的是权威系统的合法性,因此协商是其基本意象;文化观诞生于人类学,关注的是意义和价值观,社群则是它的基本意象。"
  1.4 我国学者崔允漷的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
  2009年崔允漷在《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中介绍了课程实施取向的三种类型:(1)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教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所信奉的理念开展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2)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体现在:"①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大家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②教师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③学生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成为了一个被不断灌输的容器,他们视教科书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2 课程实施取向研究对课程实施的启示
  对课程实施取向研究的梳理,不仅可以展现我国课程实施取向学术研究发展的成就,更可以从深层次透视我国在推进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且,通过研究课程实施取向学术研究的发展,也可以总结我国学术界在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为未来推进有效率的课程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当前我国课程实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各种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如何更好的推进课程实施仍任重道远,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我国课程实施取向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会给未来课程实施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83.
  [2]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资料,1999(2).
  [3]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1-134.
  [4] 张善培.课程实施程度的测量[J].教育学报,1998,26(1).
  [5] 尹弘飚,李子建.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
  [6]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作者简介: 王冰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教育史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08-02  本文重点研究安全教育方法学的第二、三层次的方法,即一般方法与专门方法,特别是应用于解决安全教育实践过程具体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与手段,以更好的满足安全教育学其实践与应用学科的特征,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应用价值。  1 安全教育方法学的概念  安全教育学是起源于安全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学科特征
期刊
本文以某型高强化指标柴油机的组合式活塞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瞬态热机耦合分析方法的强度评估技术研究,重点完成了活塞热机耦合分析的理论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活塞温度场、热流密度及瞬态热-机耦合应力分析方法优化,活塞结构参数对耦合应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等四项研究内容。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建立了活塞瞬态热机耦合分析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以单缸柴油机活塞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了有限元网格尺寸对计算精度的影响规律,结合试验数据采用反求法优化了热机耦合的计算边界条件,引入接触热阻修正了活塞头部与裙部的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20-0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
期刊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始至终以一个人本主义者的身份来解构资本主义,尽管其中偶尔存在隐性的历史批判痕迹,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道德批判,体现了其人本学的批判视域。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学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18-01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这同样体现在社会制度上,社会秩序中有维护和支持它的力量,
期刊
摘要:词汇知识分为词汇广度与词汇深度。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与其所掌握词汇的深度知识到底有没有相关性?本研究以具有高效度与高信度的测试工具对两所大学的151名大二学生分别进行了词汇广度与词汇深度的测试,以此探索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词汇广度与词汇深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词汇广度;词汇深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10-
期刊
摘要:几年的科学教学经验证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而且有利于其终生学习。笔者对中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自我要求、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运用科学教学心理学原理、规律和分析方法,对中学生科学成绩高低与其自学能力强弱进行讨论。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24-01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新教材的试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实施。新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新课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