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蚕寓教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老师,我们养的蚕吐丝了。”“赵老师,有一个蚕变成了蛹,结了好大一个丝球,您快去看呀!”这是我们班的几个小调皮,下课匆匆忙忙跑到办公室告诉我的好消息,看着他们一个个说得眉飞色舞,我就知道被他们像宝贝一样呵护着的蚕宝宝又长大了。
  说到这些蚕宝宝,还真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前几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好几个孩子陆陆续续到我这儿来告状:“赵老师,汪锦川带了蚕到学校来。”“赵老师,付浩寅那儿有好多蚕。”“赵老师,廖佳威那儿有很多桑叶。”告状的孩子都在说着关于养蚕的事,再想想最近上课时,总是有人在课桌下面玩东西,我想可能跟这有关。于是我快步走向教室,准备清查一番。
  刚跨进教室大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争抢着在看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几只放在一个纸盒子里的蚕宝宝。
  我有些气急败坏,担心孩子们把蚕拿到学校来,不仅影响上课的纪律,还破坏教室的環境卫生。于是我大声训斥道:“全部扔到教室外面去。”话音刚落,平时调皮捣蛋的汪锦川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好残忍啊!”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的严重性。
  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喜欢蚕,那我就讲讲蚕的有关知识,古诗词里面不是有很多跟蚕有关的诗句吗?
  于是,我立马打开电脑,搜出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和蔼地对孩子们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有关蚕的知识吧!”刚说完,教室里竟然响起了阵阵掌声。我从蚕在大自然中的起源和发育,再到蚕的喂养和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给孩子们细细地梳理了一遍。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突然明白,原来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当我讲到蚕丝的使用价值,提到很多蚕丝衣服都是由蚕吐的丝做成的,有孩子兴奋地举起手,争着说:“我家有蚕丝被,我妈妈就有蚕丝做的衣服。”而当我讲到蚕宝宝从脱皮到吐丝结茧再到破茧而出,直至死亡,它的寿命只有2到3个月的时候,很多孩子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讲到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告诉孩子们,这句诗就是用春蚕和蜡烛来比喻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就像你们手里的蚕宝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吐丝。孩子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临近下课时,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在教室里给蚕宝宝安一个家,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课间休息,很少有调皮鬼在走廊上疯闹了,大家都争着要去照看蚕宝宝。我每天推选出一位蚕宝宝育养员,专门负责给蚕宝宝喂食桑叶。
  奇怪的是,教室的卫生也比以前干净了很多,一问才知道,原来育养员瞿郁熙告诉大家,不能乱丢垃圾,要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给蚕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偷偷地笑着,心想真不愧是老师的好助手。
  蚕宝宝的事情算是完美地结束了,但这件小事却在我的心里掀开了层层涟漪。作为班主任的我,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每天给他们规定很多条条框框,效果都不尽人意。而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只是顺应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天性,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比任何语言更有说服力,它教给孩子们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爱心和责任心,更教给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和谐与美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 李敏芃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小县城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在参加工作的第17年,我遇到了我的52个兵——我被学校任命为高二年级机械专业班的班主任。班上共52名学生,其中有1名女生和51个汉子。作为一名女教师,本以为会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没想到却从此过上了身心疲惫的生活。  青春期的孩子,好动又情绪化,有时明事理,有时又胡搅蛮缠,说话做事不经过大脑,一天到晚大小事不断。第一周的跟班就让我感到身心俱疲,力不从心。我想到一句话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的社会治安、青少年犯罪、妇女犯罪等,一直是社会与政府关注的焦点与难点问题。我国农村法律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广大农村学生严重缺失学校法律教育与家庭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人与自然
“老师,大嘴给我起外号!”我刚进教室,小A同学就一本正经地向我告状。  “大嘴……大嘴是谁?大嘴给你起外号,还是你给大嘴起外号?”听我这么一问,全班学生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大嘴就……就是小B,他管我叫‘小眼’,我不叫他大……大嘴吗?”小A不由得涨红了脸,说话都结巴了。  “哈哈哈!”孩子们又一次大笑起来。  “哦!小眼对大嘴,到底该怨谁?”我顺势编了一句顺口溜。  不料,我就随口这么一说,两人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