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备受关注。在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积极大胆地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杨秀增(1974-),男,侗族,湖南怀化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肖丽玲(1973-),女,湖南怀化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广西 崇左 532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1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剧,社会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来高,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目前很多高校面临的重大科研课题,理论与实践表明: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并给出了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建议。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大胆地探索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既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规模得到快速扩大,高等工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约为2358所,其中工学专业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2006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工学专业在校学生超过600万人,到2007年我国的普通本专科工学专业学生超过600万人,到2010年达到800万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处于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出现了学工程的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难”的现象。
二、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必需要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思想必须在生产实践中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实践相脱节,导致大多数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2.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是决定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基本上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现象,一旦申报成功就置之不理,没有对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本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第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适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在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没有根据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3.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目前,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重视从事研究性工作,忽略工程项目开发,因此,缺乏实践工程实践能力。组建一支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简称“卓越计划”项目),为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是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1.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心理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校师资队伍。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因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能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聘请到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把企业的新技术、新观念带回学校,开阔全体师生的视野。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校还可以把部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工程实践素质,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中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在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是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校不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分配一些实际的工作任务,让他们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健康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校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原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等院校与合作企业或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缩短了高等院校与社会的距离,使高等院校更容易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学校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使学科和专业建设得更好,获得更快的发展。
四、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对策
1.面向企业,制订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过程中,可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本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制订面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培养品格、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
2.面向工程实践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面向工程实践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工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送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著名的大学进行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分批送部分老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使他们身处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参加项目的研发工作。
3.面向工程实践建立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为了克服传统高等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实验教学之外,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仅弥补了实验教学中实验资源的不足,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论
实践表明,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大胆地探索新形势下的中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胡爱武.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0-44.
[2]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28(5):153-155.
[3]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3-56.
[4]阳荣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1):5-8.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6-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杨秀增(1974-),男,侗族,湖南怀化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讲师;肖丽玲(1973-),女,湖南怀化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广西 崇左 532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1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剧,社会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来高,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目前很多高校面临的重大科研课题,理论与实践表明: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并给出了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建议。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大胆地探索我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既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办学规模得到快速扩大,高等工程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约为2358所,其中工学专业占普通高等教育设置专业总数的34%以上。2006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工学专业在校学生超过600万人,到2007年我国的普通本专科工学专业学生超过600万人,到2010年达到800万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处于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出现了学工程的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难”的现象。
二、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必需要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思想必须在生产实践中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实践相脱节,导致大多数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2.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是决定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基本上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现象,一旦申报成功就置之不理,没有对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使本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第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适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我国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在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没有根据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使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3.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工程教育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目前,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重视从事研究性工作,忽略工程项目开发,因此,缺乏实践工程实践能力。组建一支专业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三、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简称“卓越计划”项目),为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是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1.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心理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校师资队伍。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因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能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聘请到高等学校进行教学,把企业的新技术、新观念带回学校,开阔全体师生的视野。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校还可以把部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工程实践素质,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中国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所谓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是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在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是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校不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分配一些实际的工作任务,让他们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健康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校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原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高等院校与合作企业或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缩短了高等院校与社会的距离,使高等院校更容易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学校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使学科和专业建设得更好,获得更快的发展。
四、走产研合作教育之路,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对策
1.面向企业,制订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过程中,可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本校工程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制订面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坚持强能力、高素质、优个性,培养品格、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
2.面向工程实践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面向工程实践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工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送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著名的大学进行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分批送部分老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使他们身处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参加项目的研发工作。
3.面向工程实践建立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
为了克服传统高等教育“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除了加强实验教学之外,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不仅弥补了实验教学中实验资源的不足,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论
实践表明,面向“卓越工程师”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大胆地探索新形势下的中国工程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胡爱武.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0-44.
[2]万丽丽.浅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28(5):153-155.
[3]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3-56.
[4]阳荣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1):5-8.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6-15.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