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虽不能创造人的行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或限制人的行为活动。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让人们在充满艺术美与人情味的生存环境中活动,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环境艺术正进入社会生活,创造出“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气氛。它是各门类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综合体。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艺术。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特点分析入手,展望了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同行分享。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艺术 特点 前景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143-01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它的定义至今仍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本文所讲的环境艺术是指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环境艺术要解决的是从环境整体出发,在艺术创作中做到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和谐,达到整体艺术效果。
1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建筑、人、环境”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对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环境艺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引起政府民众的关注,开始认识到环境艺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组织、有计划地环境艺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在艺术家和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城市环境艺术阔步前进。异彩纷呈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规范的设计,高雅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的艺术名片。
1.1 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那些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因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给人以归属感,容易得到人们青睐。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品才富有感召力、富有生命力。因此,让地域文化在现代文明生活中自然流淌,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品,是时代的呼唤。这样的生活环境,滋养着城市人们的心灵以及疲惫之躯,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
1.2 艺术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
科技发展推动和支持环境艺术前进的脚步。城市美丽的街景,缤纷的色彩,接受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等器官的检阅,令许多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这些艺术精品和艺术标志物构思独特、意境高雅,提升了我国城市环境艺术的整体水平。它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
1.3 追求人与自然共存
城市环境艺术,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它不仅仅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上的,更强调“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当人们贪婪地体验着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时,不经意间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自然与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可以让人感觉在欣赏一幅美妙的画卷。
2 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的意识显著提高,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艺术市场己初具规模,同时,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住宅、校园、文体场馆、公园等各个方面都注重环境艺术设计和追求环境景观的品位,城市环境艺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以科研、教育、规划、设计、施工、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将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2.1 城市环境艺术要着力营造“生态美”
所谓“生态美”,就是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的美感。在环境艺术创作中首先要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这期间着力打造生态美。生态尺度是品评人居环境的根本尺度。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大自然的渴求更加热切,追求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满足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因此,城市环境艺术应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意境。
如亲水平台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向往返自然生活,渴望见到天蓝水清、绿树成荫、鱼虾畅游、飞鸟盘旋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平台为人们了解水环境、亲近水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公园、湖泊、河流、湿地、海滨等以水资源为依托的景点很容易亲水平台的打造,通常在浮动平台上铺设木板可以完成一个实用且美观的亲水平台。主要艺术品包括:景观浮桥、水上步道、水上游乐场、水上餐厅等,人们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逗玩水中的动植物,观赏池中怒放的鲜花,欣赏沿岸秀丽的山水风光,这样的艺术让人不禁发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叹!生机盎然的环境,给人以“美感”。生态失调的环境,令人窒息。美化环境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
2.2 城市环境艺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道路
环境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要符合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应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循环使用材料,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能耗,极尽可能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竭尽全力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特点,突出乡土气息。再如,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2.3 城市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理念走向多元化设计
设计理念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进行消费的基本原则或基本概念。多元化趋势能为我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环境艺术创作的观念、思路、手法的运用都显得十分活跃。设计师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笼,规划设计项目的种类、深度和广度均已大大扩展,未来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发展,必将结合美学理论、功能理论、环境美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休闲游憩理论、绿地空间结构理论等,吸收借鉴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等新的观念,将逐渐走向生态设计、文化设计、区域设计、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3 结语
如今,环境艺术已逐渐向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景观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丹,李卫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探讨.青年文学家,2011,5.
[2] 韩勇,房小燕.城市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1.
[3] 刘克强.浅析建筑色彩与城市环境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关键词:环境艺术 特点 前景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143-01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它的定义至今仍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本文所讲的环境艺术是指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环境艺术要解决的是从环境整体出发,在艺术创作中做到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和谐,达到整体艺术效果。
1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建筑、人、环境”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对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环境艺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引起政府民众的关注,开始认识到环境艺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组织、有计划地环境艺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在艺术家和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城市环境艺术阔步前进。异彩纷呈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规范的设计,高雅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的艺术名片。
1.1 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那些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因符合当地居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给人以归属感,容易得到人们青睐。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品才富有感召力、富有生命力。因此,让地域文化在现代文明生活中自然流淌,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心里需要、兼顾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艺术品,是时代的呼唤。这样的生活环境,滋养着城市人们的心灵以及疲惫之躯,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能以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
1.2 艺术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
科技发展推动和支持环境艺术前进的脚步。城市美丽的街景,缤纷的色彩,接受人们视觉、触觉、嗅觉甚至听觉等器官的检阅,令许多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这些艺术精品和艺术标志物构思独特、意境高雅,提升了我国城市环境艺术的整体水平。它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
1.3 追求人与自然共存
城市环境艺术,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它不仅仅满足人们对视觉形象上的,更强调“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当人们贪婪地体验着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时,不经意间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自然与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可以让人感觉在欣赏一幅美妙的画卷。
2 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的意识显著提高,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艺术市场己初具规模,同时,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住宅、校园、文体场馆、公园等各个方面都注重环境艺术设计和追求环境景观的品位,城市环境艺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以科研、教育、规划、设计、施工、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将成为一个朝阳产业。
2.1 城市环境艺术要着力营造“生态美”
所谓“生态美”,就是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的美感。在环境艺术创作中首先要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这期间着力打造生态美。生态尺度是品评人居环境的根本尺度。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大自然的渴求更加热切,追求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满足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因此,城市环境艺术应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意境。
如亲水平台的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向往返自然生活,渴望见到天蓝水清、绿树成荫、鱼虾畅游、飞鸟盘旋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平台为人们了解水环境、亲近水生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公园、湖泊、河流、湿地、海滨等以水资源为依托的景点很容易亲水平台的打造,通常在浮动平台上铺设木板可以完成一个实用且美观的亲水平台。主要艺术品包括:景观浮桥、水上步道、水上游乐场、水上餐厅等,人们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逗玩水中的动植物,观赏池中怒放的鲜花,欣赏沿岸秀丽的山水风光,这样的艺术让人不禁发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叹!生机盎然的环境,给人以“美感”。生态失调的环境,令人窒息。美化环境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
2.2 城市环境艺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道路
环境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要符合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应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例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循环使用材料,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能耗,极尽可能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竭尽全力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特点,突出乡土气息。再如,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2.3 城市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理念走向多元化设计
设计理念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进行消费的基本原则或基本概念。多元化趋势能为我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环境艺术创作的观念、思路、手法的运用都显得十分活跃。设计师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笼,规划设计项目的种类、深度和广度均已大大扩展,未来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发展,必将结合美学理论、功能理论、环境美化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休闲游憩理论、绿地空间结构理论等,吸收借鉴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等新的观念,将逐渐走向生态设计、文化设计、区域设计、科学和艺术结合的设计。
3 结语
如今,环境艺术已逐渐向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景观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了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丹,李卫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探讨.青年文学家,2011,5.
[2] 韩勇,房小燕.城市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1.
[3] 刘克强.浅析建筑色彩与城市环境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