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触碰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x2009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是犹太人的民族记录,更是普世的人间小事。正是这些,使得犹太人的故事既是独特的,又是普世的。
  《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本非典型的历史书,没有故事,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城一池,一砖一瓦,一块羊皮纸,墙上一段字符。读这本书,正如同独自进入到了庞贝的古城中,不用去臆测当时的故事,眼前就浮现了旧日的情景,不必去猜想那个人的个性,眼前的字符就真实地记录着当时的心绪与动作。读羊皮纸,可以读到那个人在动物的皮肤涂上底漆,然后精心刻画,为了用于礼仪性的记录和公开诵读,可能是大的祭祀,可能是重要的礼庆;读陶片,可以读到另一个人用墨水写在随手捡到的碎片上,这种碎片简易、低劣、粗陋、随处可见,他可能是为了记录下来今天买菜花费的钱币,或者是为了记录下路遇某个姑娘的地址,甚至是为了记录下明天要去买的珍贵礼物。这些文字,或是正襟危坐,或是东歪西斜,没经加工,不被矫饰,仅仅是这些形质上的事实,陈述着跨越千年的一瞥。
  
  字符被作为单独的章节,在第2篇中进行了深刻的描述,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字符较于实物,当然能记录更多的信息。更甚,“字符的书写在上帝与凡人之间是共同享有的”。字符能将背后的某个可见的事物显现出来,如写字的手。莎草、陶片、镶嵌画、羊皮纸、纤维纸中的一笔一画,一字一符,皆向我们打开的是穿越千年的触碰。
  就印象深刻而言,本书给我最大的震动依然来源于一个小小的细节,那是雕刻在一条水道靠南的墙上的一段希伯来文,由国王的军事工程人员挖掘。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微缩的历史,一批真实生活过的人。全文共180个希伯来文单词,其主题,不像巴比伦、亚述、埃及甚至小小的摩押的石碑,记录的是统治者的壮举和威名,而是普通的人的生活与工作,记录的是平凡犹太人的成就感与完工后的喜悦。它不是吸引公共眼球的纪念碑,而只是普通人生的记录,为了让那些路过此处、趟过泥泞水道的人们而镌刻的一墙记录,这是对千年前真实思绪的随意率性涂鸦,更是千年前生活场景的瞬间凝固。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这就是关于水道的故事……人们肩并肩挥舞着镐头,当只剩下三肘尺时,就听到有个人在喊他的工友,因为在岩石的右边和左边出现了一条裂缝。水道打通的当天,石匠们奋力击打着岩石,每个人都走到他的工友身边,互相碰击镐头以示庆祝。他们看到,水从泉边流向1200肘尺外的蓄水池。水道上方的岩石离石匠们的头顶足有100肘尺高。”
  作者在本书的前言里说,四十年的学术流浪,我去了荷兰和南卡罗来纳,去了斯卡拉布雷和雅各宾的巴黎。但是,在这四十年中,我本来应该宣讲的故事的丝丝缕缕,一直时隐时现地萦绕于我的思想与记忆的深处,就像亲人在家庭的婚礼或葬礼上轻轻但又固执地拽着我的衣袖。
  这本将近四厘米厚,长达498页的“巨著”,就如同这段水道上的希伯来文,巨型又完美,深深来源于泥土。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本书是犹太人的民族记录,更是普世的人间小事。正是这些,使得犹太人的故事既是独特的,又是普世的。
  翻开这本书,你能看到《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改造世界的马略卡反射镜,点燃的蜡烛台,骡队的货物,但更重要的是,你能看到莎草纸上,一位忧心的父亲,写给500海里外的驻守象岛的儿子的书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我送给你幸福和力量,但从你离家那天起,我心里就一直很难受。”跨越千年,你能触碰到用独特方式压制的莎纸片,触碰到那字符背后,亲人在轻轻而又固执地拽你的衣袖。
其他文献
走在柏油、水泥的马路上,除了满眼都是机器,还有机器的制造物。即便是在KTV包房里放纵,扑面而来的音乐也是机器制造的,充斥着金属撞击之声。在视觉、听觉疲劳之时,我常常产生走近大自然的冲动,幻想着逝去的天籁之声。  小时候不论是在乡下还是城市,蛙鼓都是少不了的。蛙鼓来自即将干涸的池塘或水渠,有如和好的酵母,正发酵着声音的面团;又如潮湿的声音火种,孕育着燎原的蛙鸣之声。在浅浅的沟、渠里的水草下边,必定游
在自己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  但由于彭玉麟个性太过刚硬,和曾国藩、李鸿章交往中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彭玉麟和曾国藩有过两次比较大的矛盾冲突。第一次是由曾国藩委托韩正国找小妾所引起的。  韩正国是曾国藩的亲兵首领,是曾国藩非常信任的人。当时,曾国藩戎马倥偬,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抑郁,癣疾发作得很厉害,浑身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