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淡薄,也长期被忽视,其思维开发和学习自主性无法展开。在如何促进学生提问这一步骤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在实践中,教师运用自己的灵感转化学生的灵感,对学生课堂提问的灵感进行捕捉和迅速转化,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生动、灵动。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问题的融合,能有效地促成动态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转化
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则在更高境界阐述了这一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国内学者宋振韶早在2003年就提出,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卷入。最根本的是,学生课堂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
关于研究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之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发表文章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研究的顶峰,发表文章达203篇。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方面的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教师意识到了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学生提问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教师基于对课堂的可控性、活跃性、可操作性方面的考量,尤其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考虑,对学生的课堂提问难以留出应有的空间。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宋振韶先生在《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中提出的:在如何促进学生提问这一步骤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却不能设计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体现在课堂提问中,由于受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明晰,表述缺乏准确性,需要教师透过学生的问题挖掘其深意,把思维火花这块璞玉雕琢成美玉,将学生的问题稍做转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服务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提问、参与提问和解决问题。
笔者执教《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讲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时,使用三幅图片配合文字演示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有学生发问:古人怎么不直接写出来呢?我稍做停顿,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生觉得雕版印刷术使用起来工序复杂,不如直接书写方便快捷。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把它进行问题置换转化成:古人可以选择手写,但雕版印刷术具有手写不能代替的优势。顺水推舟,发动学生思考解答、置换问题。
学生饶有兴趣,纷纷讨论发言: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批量印刷,可以开印刷厂,可以做商业用途的印刷……学生的回答已经突出了雕版印刷术的优势,借此引导学生总结:雕版印刷术的优势有哪些?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雕版印刷术的优势。教师继续趁热打铁抛出问题:雕版印刷术有缺点吗?缺点在哪里?提示学生:比如,木雕版刻成了之后,发现有错字、漏字,如何补救?久置的木刻版遇到虫蛀、开裂,想象雕刻一本千页的长篇小说要多少刻版,多久完成,如何保存刻版?
在课堂实践中,关注学生提问,抓住学生的灵动思维,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尝试,如何通过这样的鼓励方式继续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笔者在今后课堂实践中继续探索的方向。
没有学生思维的课堂是缺乏灵魂的。正如Postman 和Weing artner 所说:“一旦你学会了问……相关的、适当的和实质的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并且没有人能阻止你想学和需要学习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23(1).
[2]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14-16.
[3]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J].学科教育,2003(01).
[4]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下)[J].学科教育,2003(02).
[5]刘文娟.问题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54.
[6]吴德芳,吴苏春.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江西教育科研,2002(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转化
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则在更高境界阐述了这一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国内学者宋振韶早在2003年就提出,学生课堂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更高层次的认知卷入。最根本的是,学生课堂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
关于研究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之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学者越来越多,发表文章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研究的顶峰,发表文章达203篇。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方面的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教师意识到了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学生提问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教师基于对课堂的可控性、活跃性、可操作性方面的考量,尤其是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考虑,对学生的课堂提问难以留出应有的空间。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宋振韶先生在《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中提出的:在如何促进学生提问这一步骤上仍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却不能设计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体现在课堂提问中,由于受理解能力、表述能力的局限,学生的问题往往不明晰,表述缺乏准确性,需要教师透过学生的问题挖掘其深意,把思维火花这块璞玉雕琢成美玉,将学生的问题稍做转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服务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提问、参与提问和解决问题。
笔者执教《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讲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时,使用三幅图片配合文字演示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有学生发问:古人怎么不直接写出来呢?我稍做停顿,这个问题是因为学生觉得雕版印刷术使用起来工序复杂,不如直接书写方便快捷。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把它进行问题置换转化成:古人可以选择手写,但雕版印刷术具有手写不能代替的优势。顺水推舟,发动学生思考解答、置换问题。
学生饶有兴趣,纷纷讨论发言: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批量印刷,可以开印刷厂,可以做商业用途的印刷……学生的回答已经突出了雕版印刷术的优势,借此引导学生总结:雕版印刷术的优势有哪些?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雕版印刷术的优势。教师继续趁热打铁抛出问题:雕版印刷术有缺点吗?缺点在哪里?提示学生:比如,木雕版刻成了之后,发现有错字、漏字,如何补救?久置的木刻版遇到虫蛀、开裂,想象雕刻一本千页的长篇小说要多少刻版,多久完成,如何保存刻版?
在课堂实践中,关注学生提问,抓住学生的灵动思维,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尝试,如何通过这样的鼓励方式继续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笔者在今后课堂实践中继续探索的方向。
没有学生思维的课堂是缺乏灵魂的。正如Postman 和Weing artner 所说:“一旦你学会了问……相关的、适当的和实质的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并且没有人能阻止你想学和需要学习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23(1).
[2]王坤.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J].学科教育,1998(7):14-16.
[3]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上)[J].学科教育,2003(01).
[4]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下)[J].学科教育,2003(02).
[5]刘文娟.问题教学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54.
[6]吴德芳,吴苏春.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提问[J].江西教育科研,2002(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