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青少年矫正现状去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现存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正处于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在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出现。在这次针对正处于社区矫正的青少年进行的个案访谈中,我们把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结合教学体系和目前铜仁市的整体状况,分析了铜仁市社会工作教育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符合当地特点的对策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探求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63-03
  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和职业。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借鉴于西方,结合中国特色加以持续发展符合中国群众所需要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服务。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到在中国香港及其他发达城市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引入下,社会工作也在各地落地生根,但取得的成效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它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不长,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在全面推广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离不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所以,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我们目前所关切的重点。
  一、调研基本情况及社会工作学生的困境
  我们的调研是关于了解铜仁市青少年犯罪原因及特征,以铜仁市社区矫正青少年为例。这次走访于铜仁市下8县2区的司法所和社区矫正处进行调查,收获和感慨颇多。结合我组成员在这次的调查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分析发现社会工作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是自身所学的知识体系太少,不扎实。这里不光指的是专业知识,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构成的知识体系是较浅层次的。(1)法律知识欠缺。因为在调查期间与相关部门和调查对象的接触涉及法律知识,但是我们对法律的了解太少,十名成员中,只有一名有着法律知识背景,在与司法局与被访谈者的接触中只能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显得很吃力。在访谈中,没有很好地掌握访谈技巧,以至于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访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延伸问题,只能跟着调研问卷走,在谈话中挖掘提炼不出被访谈者的重要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在后期的资料整理时,从对话中提炼不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得到的东西较片面。(2)心理学知识欠缺。因为我们是与正在社区矫正的犯罪青少年接触,所以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但我们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也是甚少,不能将所学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导致不能从多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对象。我们团队中就有人说,感觉与访谈对象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无法运用专业的手段,获取的信息较片面,这其间也有专业知识掌握不深的原因。在与被访谈者的交流中,有成员说到,如果不与他们建立朋友的关系,顺利访谈是很难进行的,对方打不开心扉,你走不进去。但这就涉及一个度的拿捏问题,即,社工的职业守则。(3)理论知识欠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知识学得太浅,所做的事没有理论作为支撑,显得杂乱无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合理地运用。(4)沟通技能。最后与人交流的沟通技巧也是不能和实践巧妙地结合,即使课堂上学得很好,但我们在实战中取得的效果却不佳。总之因为自身知识的欠缺,每一步我们都走得很辛苦。
  二、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的现状与角色定位
  (一)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目前的现状
  1.在校课堂教学多,实务少,两者不能完美结合。虽然我们总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真正的课外实践还是挺少的。由于缺乏资源,一些课程的实践对象就是自己的同学,虽然表面上取得的成效是成功的,但实质上是没有的,由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不确定的人群,这种同学间的实践会因诸多的因素影响着最后的评估,不是所谓的实战,不能作为自我知识的检验手段之一。
  2.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地点不广泛,合作单位少。目前只有周边的社区和3所学校用于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实践。没有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社会实践地点,学校也没有与相关的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学生不能走出本地见识更广的知识。主要是铜仁市现有的民间组织机构太少,目前就3家属于已注册的机构组织。居民对社会工作也不了解,我们缺乏实践平台和能接纳我们的人群。
  3.社会影响小、社会福利低、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低。社会上没有关于社会工作的大眾传媒宣传,政府及当地居民的了解程度也不够高。政府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所以不会给予太多资源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欠缺政府的支持,导致取得的社会认可度低。即使在当地的社区有过服务,但都是短暂性的。一般是我们去找他们,主动对外推销我们的服务,不是服务对象自己找上门来。有时我们做了一些事,但当地的居民不明白我们的服务对他们的好处,不明白我们的来意,我们付出了心血但没有收获想要的,有时会有挫败感,主要是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政府与当地居民对这个专业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导致社会工作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资源匮乏。记得在德江的社区矫正所,社区矫正人员开始就很好奇地问我们具体是做什么、怎么做的,还说从未接触过这个专业,想从我们这里学一些东西以便于被矫正人员的学习。
  其次,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低,社工在大众的眼中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职业,社会提供的就职岗位少,薪金低,社会福利不完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每年很多新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不会把它作为第一志愿,都是在被调剂下来上学的,加上通过多渠道的了解知道社工目前的就业问题,所以想转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有。
  4.社工对待服务对象的认识度不高,学校没有专才培养模式。社工所关注的人群太狭窄。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的服务也是主要围绕弱势群体所开展的,但这样只专注于这一群体,往往会让我们忽略社会上的那些并非弱势群体的那类人,他们同样也需要我们的关注。我们应该是为全体的社会成员服务的。在平时的实践里,我们的服务对象最多的也还是以老人群体、妇女儿童为主,其他群体我们的关注很少,这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希望我们关注的人群可以广泛点。比如此次调研接触到的犯罪青少年。   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身份认定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不同的人群,在对服务对象的身份认定时,我们还是会带有主观偏见的,会把自己主观意识里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投射到服务对象身上,这种刻板印象多少会影响我们的最后评估,不便于活动的更好开展。就比如这次与正在社区矫正的青少年罪犯的访谈,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触。在与他们见面前,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了解到罪犯们应该都是特别可恶、残忍、暴力的……但真正接触到他们时,他们的举止表现和我们没什么区别。幸亏我们及时地扭转了我们在脑中对他们已形成的描述,不然定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后果。
  学校没有针对性培养专向社工人才。在教学中,你会发现我们缺乏具有专向的社工人才培养。在铜仁市,没有所谓的医院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这种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接触社区矫正时,因为并非是专向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所以在过程中会比专业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遇到的挫折多,因为我们不懂它所涉及的知识。
  (二)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政府部门缺乏社工这一群体,社区矫正参与模式单一化。此次调研涉及司法局和社区矫正科,在与他们的频繁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自身关于法律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实在是太少了,对方对社会工作也不了解,双方在交流时都是站在各自的领域去看待问题,导致问题交涉困难重重。这也让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政府部门的在职人员中很少或有的单位甚至没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多还是司法出身,所以在工作上互相接洽时,对方压根不知道我们的目的,对我们的工作没有很好地支持。
  社区矫正表面上看是关于司法的,但矫正人员与青少年罪犯接触,需要的知识并不只是有关法律的,应是多方面的,教育被矫正者可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但与社区的矫正人员接触后发现,他们大多并不是社工专业毕业。他们的矫正手段停留于表面形式化,对被矫正者的需求评估和问题分析了解不够深,对所有被矫正者大多采取同一个模式进行集体性思想教育。因为他们不是受过司法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所以多数采用的是行政手法和靠平时的工作经验,当我们这一群体出现时,很多人都是好奇的,好奇我们的处事方式。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司法局和社区,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也让我们意识到,社会工作目前在社会上所面临的处境是窘迫的。如何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我们不断要去探索的问题。综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我们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便推进铜仁市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工作教育的反思
  (一)对专业的反思
  学校硬件配备与软件配备的不足。
  1.师资配备不足。该院下的社会工作专业以前归属于社会发展学院,后经院系重建划分于大健康学院,在职的专业老师只有3名,教师的职称低,没有教授只有讲师,教学经历不太长。3名教师服务于100多人,很多时候无法满足学生一对一的教学需求。在外实践时,不能亲临现场进行指导,提高服务质量。
  2.学校领导支持不够。整个专业在学校的知名度低,即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做了很多成绩去试着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是有人都不了解这个专业,不知道具体内容。作为才发展起来还在探索中的专业,做出的成绩即使得到相关校领导的重视,但能获取的资源还是有限的,没有相关的经费支持,外出调研和活动的开展,都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也上阻碍着这个专业的对外发展。
  3.课程体系结构单一。目前的课程结构由课堂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课堂上的内容涉及的领域还算广泛,除了要求必学的专业知识外,也涉及沟通技巧、心理学、法学、行政等方面的内容,但在实践中,你会发现,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我们涉及的知识领域还是很狭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更便于我们成为全才去解决问题。以至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我们很慌乱。在这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矫正里没有社工这一群体,学校也没有专门培养针对社区矫正的专才。这让我们这些所谓的“全才”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
  4.实验室滞后。学校目前就一个实验室是社会工作专业所专用的,规模不是很大。不管是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都很低。一方面是宣传力度不够,其他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我们缺专业的指导。这点我觉得应该多做宣传,多鼓励学生去体验那种模拟的意境。
  (二)对教育的反思
  1.扩宽学生实习地点和服务方向。回看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们的实习单位多为学校和社区、福利院,但跟政府和一些民间机构的合作是较少的。在校学生的课间实践也大多是在相似的环境下完成的。究其原因,一部分是铜仁市居民、政府部门的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可提供给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实习岗位紧缺。其次,适合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的民间组织稀缺。多重情况下,社工专业只能自己去寻求支援。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的东西很广,但作为不是专门针对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人员来说,完成过程是较艰辛的。这点,我们觉得,在教学上,可以培养专向的社会工作学生,比如医院社工、企业社工等。在不同的领域推广社会工作,并不是像一般的课程安排,虽涉及不同领域,但学得不够深,不够集中,取得的效果不好。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政府不了解社会工作的情况下,学校應该用好的服务成绩去取得他们的认可,主动多与政府进行项目合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资源。也建议多与外面的各项机构合作,上届就有学长学姐远赴深圳实习,收获颇多的。这种不同地域和文化间的交流,更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吸取他人的精华为己用。
  2.扩大教师团队。目前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很少,师资队伍小,与其他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他们的工作量是最沉重的。因此引进职称高、阅历丰富的资深人才,是必须的。众多的师资团队,便于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目前没有教授级别的老师,所以建议引进教授职称的老师,他们有较丰富的教学经历,接触的实践也较多。
  (三)对政府部门的反思
  司法部门、社区矫正也需要社工人才的常驻。在与市司法局的交涉中,我们发现,市司法局对各县司法局的信息掌握不够详细,司法系统里对犯罪信息的更新较慢,上级与下级的交涉也存在问题。完善体系提高办事效率是政府部门应该注意的。其次是针对社区矫正来说,因为接触人群的特殊性,需要的还是专业人员的专业手法。社工专业涉及的内容领域广,可以多方面地解决被矫正者的需求,提高矫正质量。
  司法部门和社区矫正除了自省自身体系的问题,还需适当引进其他学科的人才,这样便于需求出现时,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最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需要的还是广大社会人士的支持。我们一直在寻求符合本土化的服务,寻找适合自己的服务方法,为当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迎生,韩文瑞,黄健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反思[J].中国科学,2011,(5).
  [2]邓宁华.美国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1).
  [3]孙莹.理念与策略——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7).
  [4]向德平.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
  [5]赵玉峰,范燕宁.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版,2012,(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近十年来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就业显性指标、自我认同度和求职难易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对南京财经大学近五年来财经类普通毕业生和中外合作教育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确实更具就业竞争力,但仍需学校给予专业性的就业教育和指导。  关键词:中外合作教育;就业竞争力;财经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摘要:校企合作是破解我国高教育发展的有利途径,也是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以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57-02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从大学生创业看,高等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社会阅历的不足,从而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高等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教师、学校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迫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摘要:在新的国家中医药政策下,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榜样选择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或药师。论文结合当前中医药院校榜样教育存在问题,提出榜样人物的选取要具有中医药特色如国医大师,其宣传要多角度多层次和选取路径要有学生的参与,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榜样教育。  关键词:榜样教育;榜样人物;中医药院校;国医大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一轮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通过重构课程模块,制作微视频,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实施混合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办公室事务》课程学习成效,提升了职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微视频;高职;办公室事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
摘要:随着我国户外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快速发展的户外广告给经营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户外广告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我们从户外广告安全事故着手,运用4M致因理论,从环境因素(Media)、物的因素(Machine)、人的因素(Man)以及管理因素(Management)四个方面分析了户外广告质量安全事故的原因,阐述了加强户外广告质量安全风险监管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形势下
(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科,日本名古屋〒464-8601)  摘要:本文对《从表现功能看“了”的隐现动因》中所提及的“为什么”与“了2”以及“刚”与“了2”很难共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还分析了存现文中“有”与“了”的共现问题,发现当“有”表达的是静态存在义时,很难与“了”共现;但是表达的是动态出现义时,可以和“了”共现。  关键词:“了”的隐现问题;“了1”;“了2”  中图分类号:I06 文
摘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的成功应用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本文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案例,并对案例的使用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
摘要: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适应学位论文研究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摘要:本科教学一般偏重专业基础理论学习,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则相对缺乏。《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今后的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际生产中进行运用。  关键词:《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創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