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在全程参与和观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程中,地位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应该引起深入思考。不能再延用“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做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解决;表现自我;成才
普通一线幼儿教师,为幼儿生活与学习全程参与和观察者。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程中,地位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定位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说明”中也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那么,就是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幼儿掌握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技能。
一、给幼儿面对和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时常可见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往往会低估幼儿的能力,过早地或不合时宜地介入,代替幼儿去处理冲突,从而剥夺了他们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但事实上,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先尝试当“旁观者”,关注事态的发展,让幼儿自己去处理。若实在无法处理,我们再适当地介入去帮助。
饭后,一些先吃完的孩子坐到阅读区看书。过了一会,只听见“嘶—”的一声,随后似有人大喊“老师——”,老师朝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只见豪豪和轩轩手里各拿着半本书,还凶巴巴地对视着。看着这一情景,教师迅速地放下手中的收拾工作,关注他们的情况。他们两个人各自拿着一半的书,豪豪气汹汹地说:“这是我先拿到的,你抢什么抢啊?”轩轩不甘示弱地说:“我和你说了,让我看看的。”豪豪一听,好像有些泄气了:“那你怎么不说的大声些的,我又没听到。”轩轩听后,感觉也弱了,小声地问:“那怎么办啊?我们把书撕坏了……”听到这里,两人都低下了头,似乎有些错了。过了一会,轩轩说“我们到老师那边去借个透明胶来补一补吧。”豪豪抬起头来,观察老师的情况,一看,我正在关注他们,一下子红了脸,慢腾腾地走过来,难为情、小声地说:“老师,我们不小心把书撕坏了。”我故意板着脸问:“那现在怎么办?”豪豪轻声地说:“能借个透明胶吗?我们去补书。”“这个方法还不错,借你们吧”我边说边笑着拿出了透明胶和剪刀。他开心地拿了去,对轩轩说:“我们一起来补书吧。”于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开心地补书了。
这个案例中,当孩子出现明显的冲突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而是及时关注事情的发展。从结果中发现,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协商、妥协、和解策略的运用频率明显高于成人介入时的情况,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解决冲突。在之后的谈话中,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准备对自己错误行为进行补救。而在之后的补救过程中,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再次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幼儿面对冲突束手无策或运用某种方式解决冲突失败时,幼儿园教师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鼓励幼儿尝试换一种解决方法,或是给幼儿一点建议。
午睡起来穿鞋的时候,晔晔发现原本放在小床边上的鞋子不知怎么弄到了床底下。为了能够拿到鞋子,晔晔跪在地板上,用手伸进床底下去拿,够了一会但够不着,于是将身体尽量贴近床沿,再试,却还是没有够到。在一边的老师看到这情形就提示他:能不能请个东西来帮忙。于是,晔晔就在体育区找来一根跳绳,一试,发现绳子是软的,还是无法够到鞋子。他不甘心,这次趴在地上,把头伸进去,想彻底够到拿出来,但无奈于头大无法伸进去。晔晔一屁股坐在床上,有些泄气。老师鼓励他“晔晔,你再想想别的办法来试一试,说不定就成功了!”于是,他坐到地上,将一条腿伸到床底下去勾鞋子,他的脚如钟摆般在床底下晃动,这次碰到了鞋子,却依然弄不出来。于是,晔晔干脆一只手臂勾住床侧的档板,将两条腿一起伸进床底,用双脚夹住鞋子,慢慢地将身子移出床底,最后终于拿到了鞋子。一直站在一旁观察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微笑着对晔晔说:“你真棒!”这个案例,给教师的“教”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老师对孩子的密切关注、适时提示、耐心期待和热情鼓励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给予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力往往会被活泼、大胆、爱表现的幼儿所吸引。而那些内向、胆小、不善表达的幼儿相对会被教师所忽略。老师的眼神很少停留在他们身上,更少有时间,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胆小幼儿多采取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对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培养其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在集体场合中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孩子有意愿而又怯于表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捕捉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班上有一孩子总是不愿和小朋友交流、也愿和教师交谈。一天,老师有意请孩子们评出最漂亮的画,然后很神秘地告诉大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的画画得比你们评出来的还要漂亮!你们想不想看看呢?”“想看!”孩子齐声说。“你们看着她,她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怎么办呢?”孩子们嚷开了,有的说:“闭上眼睛”、有的说:“转过身去”……老师见时机成熟了,就说:“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请阳阳小朋友把她的画送上来!”只见她红着脸拿着画走上台来。睁开眼睛后,孩子们很安静,都被这漂亮的画吸引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纷纷说着:“真漂亮!”“颜色真好看!”……过后,小朋友都拥到阳阳的座位旁,向她请教画画的秘诀。
案例中这个孩子比较内向,老师通过和家长交流中了解到她喜欢画画、涂色,这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老师以这个孩子的特长为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日常教育来逐步提高孩子的心理自我强度。心理的自我强度指的是个体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个体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否承受和应付各种压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小,则适应外界环境刺激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弱。
在《指南》的指导下,教师不再只是注重教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再是“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注重教师对于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注重于教师对幼儿困难、冲突等事件下机智而又艺术的处理能力,更注重教师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理性风采,让我们成为孩子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闻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在何方[J].教育导刊,2008(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附属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解决;表现自我;成才
普通一线幼儿教师,为幼儿生活与学习全程参与和观察者。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程中,地位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定位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说明”中也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那么,就是说,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将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幼儿掌握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技能。
一、给幼儿面对和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时常可见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往往会低估幼儿的能力,过早地或不合时宜地介入,代替幼儿去处理冲突,从而剥夺了他们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但事实上,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先尝试当“旁观者”,关注事态的发展,让幼儿自己去处理。若实在无法处理,我们再适当地介入去帮助。
饭后,一些先吃完的孩子坐到阅读区看书。过了一会,只听见“嘶—”的一声,随后似有人大喊“老师——”,老师朝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只见豪豪和轩轩手里各拿着半本书,还凶巴巴地对视着。看着这一情景,教师迅速地放下手中的收拾工作,关注他们的情况。他们两个人各自拿着一半的书,豪豪气汹汹地说:“这是我先拿到的,你抢什么抢啊?”轩轩不甘示弱地说:“我和你说了,让我看看的。”豪豪一听,好像有些泄气了:“那你怎么不说的大声些的,我又没听到。”轩轩听后,感觉也弱了,小声地问:“那怎么办啊?我们把书撕坏了……”听到这里,两人都低下了头,似乎有些错了。过了一会,轩轩说“我们到老师那边去借个透明胶来补一补吧。”豪豪抬起头来,观察老师的情况,一看,我正在关注他们,一下子红了脸,慢腾腾地走过来,难为情、小声地说:“老师,我们不小心把书撕坏了。”我故意板着脸问:“那现在怎么办?”豪豪轻声地说:“能借个透明胶吗?我们去补书。”“这个方法还不错,借你们吧”我边说边笑着拿出了透明胶和剪刀。他开心地拿了去,对轩轩说:“我们一起来补书吧。”于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开心地补书了。
这个案例中,当孩子出现明显的冲突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而是及时关注事情的发展。从结果中发现,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协商、妥协、和解策略的运用频率明显高于成人介入时的情况,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解决冲突。在之后的谈话中,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准备对自己错误行为进行补救。而在之后的补救过程中,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再次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幼儿面对冲突束手无策或运用某种方式解决冲突失败时,幼儿园教师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鼓励幼儿尝试换一种解决方法,或是给幼儿一点建议。
午睡起来穿鞋的时候,晔晔发现原本放在小床边上的鞋子不知怎么弄到了床底下。为了能够拿到鞋子,晔晔跪在地板上,用手伸进床底下去拿,够了一会但够不着,于是将身体尽量贴近床沿,再试,却还是没有够到。在一边的老师看到这情形就提示他:能不能请个东西来帮忙。于是,晔晔就在体育区找来一根跳绳,一试,发现绳子是软的,还是无法够到鞋子。他不甘心,这次趴在地上,把头伸进去,想彻底够到拿出来,但无奈于头大无法伸进去。晔晔一屁股坐在床上,有些泄气。老师鼓励他“晔晔,你再想想别的办法来试一试,说不定就成功了!”于是,他坐到地上,将一条腿伸到床底下去勾鞋子,他的脚如钟摆般在床底下晃动,这次碰到了鞋子,却依然弄不出来。于是,晔晔干脆一只手臂勾住床侧的档板,将两条腿一起伸进床底,用双脚夹住鞋子,慢慢地将身子移出床底,最后终于拿到了鞋子。一直站在一旁观察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微笑着对晔晔说:“你真棒!”这个案例,给教师的“教”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老师对孩子的密切关注、适时提示、耐心期待和热情鼓励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给予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力往往会被活泼、大胆、爱表现的幼儿所吸引。而那些内向、胆小、不善表达的幼儿相对会被教师所忽略。老师的眼神很少停留在他们身上,更少有时间,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胆小幼儿多采取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对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培养其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在集体场合中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孩子有意愿而又怯于表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捕捉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班上有一孩子总是不愿和小朋友交流、也愿和教师交谈。一天,老师有意请孩子们评出最漂亮的画,然后很神秘地告诉大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的画画得比你们评出来的还要漂亮!你们想不想看看呢?”“想看!”孩子齐声说。“你们看着她,她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怎么办呢?”孩子们嚷开了,有的说:“闭上眼睛”、有的说:“转过身去”……老师见时机成熟了,就说:“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请阳阳小朋友把她的画送上来!”只见她红着脸拿着画走上台来。睁开眼睛后,孩子们很安静,都被这漂亮的画吸引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纷纷说着:“真漂亮!”“颜色真好看!”……过后,小朋友都拥到阳阳的座位旁,向她请教画画的秘诀。
案例中这个孩子比较内向,老师通过和家长交流中了解到她喜欢画画、涂色,这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老师以这个孩子的特长为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日常教育来逐步提高孩子的心理自我强度。心理的自我强度指的是个体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个体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否承受和应付各种压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小,则适应外界环境刺激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弱。
在《指南》的指导下,教师不再只是注重教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再是“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注重教师对于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注重于教师对幼儿困难、冲突等事件下机智而又艺术的处理能力,更注重教师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理性风采,让我们成为孩子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闻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在何方[J].教育导刊,2008(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