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鹤琴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活教育”理论因其鲜活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内涵,至今仍然是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更新理念的源头。我园是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的实践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并已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活教育”品牌,我园教师在研究和实践“活教育”的过程中也都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生长点。本文重点探讨了“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密观察”这一原则的要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 精密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3-0019-03
【作者简介】徐玉杰,上海市浦东新区金童幼儿园。上海 200135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谈到: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关于精密观察的深刻意义,陈鹤琴指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在此基础上,陈鹤琴还进一步论述了精密观察与增进教学效果和提升幼儿心理素质的关系,他认为:“重视幼儿早期精密观察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新视野、开启新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求真求实的人生态度,并为形成完美人格奠定基础。”
一、陈鹤琴的“精密观察”教学原则
陈鹤琴是我国运用观察法系统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第一人。早在1920年,他就用文字和摄影记录等方法对其长子一鸣进行了808天的全面、比较、系统和五官俱到的观察,对观察对象的身体发育、行为动作、游戏玩具、好奇心理、哭笑恐惧、认知语言和绘画美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研究。而且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他事先制订了科学观察计划,然后按时间顺序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天天整理,并用日记描述法和事件描述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儿童从出生到2岁7个月的发展历程。对于何时学爬、何时学走、何时用何玩具等的细微动作变化,都进行了一一观察记录。最终,陈鹤琴撰写了我国学者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本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其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的影响时至今日。
陈鹤琴说:“孩子是喜欢到户外去的,是喜欢探索的。”大千世界为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视觉依据。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和肢体接触等方式认识事物的过程。如果说感受是对事物感性地欣赏,观察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和主动的知觉。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既要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要准确找出细节特征。观察的过程既是比较和发现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积累的过程。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观察还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使他们受益终身。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孩子提供观察的条件,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成功,同时教给他们有效的观察方法。对此,陈鹤琴提出了指导幼儿进行精密观察的四点要求,即全面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和五官俱到观察。
陈鹤琴对儿童的绘画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也进行了专题研究。他收集了1510个儿童的6040多张图画,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纵向的前后比较研究,从一个儿童1岁1个月起,一直追踪到16岁,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观察培养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绘画和观察及感知认识,与生活经验教育实践有关。在观察指导上,陈鹤琴特别强调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大自然中的新异事物,利用颜色、线描、影绘、泥塑等形式来表达观察的成果。”他还强调要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去获得事物的表象,他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增加直接经验,拓开思路,启迪智慧,提高观察与表现能力。此外,陈鹤琴还开展了其他系列的观察指导实验。比如,他引导幼儿进行一年四季变化的审美观察试验,让幼儿观察春雨绵绵、夏池荷叶、秋收硕果、冬天白雪……“让孩子实验观察和用手摸、鼻子闻、口尝等,增加感性认识”。
二、“精密观察”教学原则的实践探索
陈鹤琴不仅对“精密观察”提出要求,而且还一再强调在教学实施中要有“精密的辅导”和“精密的试验”。为此,我们根据精密观察的四点要求:全面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和五官俱到观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在观察方法指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全面观察,概括全体
教师引导幼儿对某一事物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质;既要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到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特点;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虑到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对该事物有较全面了解。
如,在探索“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参观“东方路灯饰城”。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灯饰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灯的外形是怎样的?”“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灯有哪些种类?”“灯是由哪些材料制作的?”等等。在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到:灯有长方形、椭圆形等形状,灯由灯丝、灯芯等构成,灯有壁灯、吊灯、台灯等种类,灯由钨、石英、玻璃等材料制成……他们对灯进行了从外部形状到内部结构的观察,深化了对灯的类型、功能、特性等的认知。
(二)比较观察,精密分析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去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它们的异同,进一步让幼儿学习从分析、综合、判断、思考中,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
如,在探索“赛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车子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快”的答案不一致。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答案,教师让幼儿找来形状不同的积木、光滑度不同的纸板、毛糙的木板和易拉罐等,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为赛车实验做准备。幼儿每四人一组,分成六组同时进行赛车实验。每组幼儿自行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观察记录,两个人当裁判,另一个人操作赛车。裁判一声令下后,六辆车从不同的斜坡上同时出发,观察记录员及时记下实验结果。通过直观比较赛车的速度和比较符号记录得出结论,幼儿的思维活动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认识到车子的速度和路面倾斜度以及光滑度之间的关系,还认识到车速和轮子之间的关系、车速和车子的制作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三)系统观察,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明确的观察目标和清晰的观察计划,并在观察计划的指导下让幼儿有目的地、系统地观察某一事物。
如,在探索“信”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一次邮局之行。活动前幼儿纷纷收集关于邮局的信息与资料,互相议论着想要了解的内容。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自由组合,互相商量,用图夹文、剪贴画、画符号、制表格等方法来制定观察计划书,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等,精心制定了观察计划。到了邮局后,幼儿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拿出自己的观察计划书,认真地观察记录。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计划书,不仅了解了信的产生、传递、分类、收发等过程,而且还形成了正确的邮寄概念,并在实践中将零散的关于信的直接感性经验系统化。
(四)五官俱到观察,互相补充
教师引导幼儿不仅用视觉感官进行观察,还用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等感官去参与观察,使各种感官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以达到观察更精密、更全面的要求。
如,在探索性主题活动“水果”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开设了自助式水果吧,小顾客们来到这里自制水果拼盆、水果三明治,冲饮水果茶。孩子切开水果发现有的有核有的无核,引出串串疑问;摸摸水果发现有的柔软有的光滑也有的毛糙,引来阵阵惊喜;闻闻水果发现有的清香有的浓香也有的无味,引起无限猜测……然后大家自由选择、品尝着或甜、或酸、或多汁、或香脆的各类水果,积极地讨论着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整个活动让幼儿动眼、动耳、动嘴又动脑,各个感官积极参与,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能使幼儿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还能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实践“精密观察”原则的教育建议
(一)善用随机观察与游戏观察
3岁~4岁幼儿的观察活动容易受外界偶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小、中班的幼儿。例如,有孩子在草地上发现一条蚯蚓,并把它带到班级来饲养和观察,这也引起了其他的孩子的兴趣,大家围着蚯蚓边看边问。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采用随机观察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去观察蚯蚓的爬行动作和体态特征。
将游戏和观察结合起来是遵循“儿童爱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心理特征的方法。如,在“比一比,谁的观察本领大?”活动中,首先让孩子观察房间里各种物品的摆放情况,接着,请孩子闭上眼睛,这时教师稍稍地移动几样物品的位置,然后,请孩子再睁开眼睛看看“房间里有什么物品的位置有了移动?”“看看谁发现得快,比比谁发现得多”。这种结合游戏的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
(二)通过语言指导幼儿观察
幼儿自己在观察时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语言指导幼儿进行观察,使他们明确观察的目标,清晰观察的过程,达到观察的目的。如,教师在“迎新年活动”中指导幼儿观察舞龙灯时,要用语言指导幼儿观察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各种形状,加深幼儿对龙的特征的认识,增强他们观察兴趣和效果。当然,教师的语言指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千万不能用教师语言替代孩子的自主观察。
(三)注重观察记录与审美渗透
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的持续性和持久性。例如,让幼儿观察天气变化时,可以事先帮助幼儿设计天气记录表,便于他们记下每天的天气变化,统计每个月的晴天、阴天和雨雪天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天气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爱美是幼儿的天性,幼稚园教育目标之一是发展幼儿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童心、童真、童趣和好奇、好问及好探究的心理特点,在与自然、社会和艺术品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有效的观察。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到野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去观察花草树木变化的过程;去倾听树上小鸟的鸣叫声;去寻觅刚从泥土里钻出的小草……在幼儿作画时,引导他们表现出观察中所获得的美景,使画面情趣盎然,各具特色,提高幼儿对自然美、品质美与艺术美的欣赏水平。
“精密观察”是陈鹤琴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至今在幼儿教育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密观察”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弥足珍贵,是一把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精密观察是用大自然、大社会做活教材,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来培养人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培养等。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 精密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3-0019-03
【作者简介】徐玉杰,上海市浦东新区金童幼儿园。上海 200135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谈到: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关于精密观察的深刻意义,陈鹤琴指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在此基础上,陈鹤琴还进一步论述了精密观察与增进教学效果和提升幼儿心理素质的关系,他认为:“重视幼儿早期精密观察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新视野、开启新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求真求实的人生态度,并为形成完美人格奠定基础。”
一、陈鹤琴的“精密观察”教学原则
陈鹤琴是我国运用观察法系统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第一人。早在1920年,他就用文字和摄影记录等方法对其长子一鸣进行了808天的全面、比较、系统和五官俱到的观察,对观察对象的身体发育、行为动作、游戏玩具、好奇心理、哭笑恐惧、认知语言和绘画美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研究。而且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他事先制订了科学观察计划,然后按时间顺序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天天整理,并用日记描述法和事件描述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儿童从出生到2岁7个月的发展历程。对于何时学爬、何时学走、何时用何玩具等的细微动作变化,都进行了一一观察记录。最终,陈鹤琴撰写了我国学者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本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其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的影响时至今日。
陈鹤琴说:“孩子是喜欢到户外去的,是喜欢探索的。”大千世界为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视觉依据。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和肢体接触等方式认识事物的过程。如果说感受是对事物感性地欣赏,观察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和主动的知觉。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既要把握事物的整体,又要准确找出细节特征。观察的过程既是比较和发现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积累的过程。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观察还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使他们受益终身。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孩子提供观察的条件,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成功,同时教给他们有效的观察方法。对此,陈鹤琴提出了指导幼儿进行精密观察的四点要求,即全面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和五官俱到观察。
陈鹤琴对儿童的绘画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也进行了专题研究。他收集了1510个儿童的6040多张图画,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纵向的前后比较研究,从一个儿童1岁1个月起,一直追踪到16岁,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观察培养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幼儿绘画和观察及感知认识,与生活经验教育实践有关。在观察指导上,陈鹤琴特别强调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大自然中的新异事物,利用颜色、线描、影绘、泥塑等形式来表达观察的成果。”他还强调要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观察去获得事物的表象,他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增加直接经验,拓开思路,启迪智慧,提高观察与表现能力。此外,陈鹤琴还开展了其他系列的观察指导实验。比如,他引导幼儿进行一年四季变化的审美观察试验,让幼儿观察春雨绵绵、夏池荷叶、秋收硕果、冬天白雪……“让孩子实验观察和用手摸、鼻子闻、口尝等,增加感性认识”。
二、“精密观察”教学原则的实践探索
陈鹤琴不仅对“精密观察”提出要求,而且还一再强调在教学实施中要有“精密的辅导”和“精密的试验”。为此,我们根据精密观察的四点要求:全面观察、比较观察、系统观察和五官俱到观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在观察方法指导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全面观察,概括全体
教师引导幼儿对某一事物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又要观察到事物比较隐蔽的特质;既要观察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要了解到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特点;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要考虑到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对该事物有较全面了解。
如,在探索“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参观“东方路灯饰城”。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灯饰吸引了幼儿的目光,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灯的外形是怎样的?”“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灯有哪些种类?”“灯是由哪些材料制作的?”等等。在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到:灯有长方形、椭圆形等形状,灯由灯丝、灯芯等构成,灯有壁灯、吊灯、台灯等种类,灯由钨、石英、玻璃等材料制成……他们对灯进行了从外部形状到内部结构的观察,深化了对灯的类型、功能、特性等的认知。
(二)比较观察,精密分析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去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它们的异同,进一步让幼儿学习从分析、综合、判断、思考中,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
如,在探索“赛车”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车子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快”的答案不一致。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答案,教师让幼儿找来形状不同的积木、光滑度不同的纸板、毛糙的木板和易拉罐等,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为赛车实验做准备。幼儿每四人一组,分成六组同时进行赛车实验。每组幼儿自行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观察记录,两个人当裁判,另一个人操作赛车。裁判一声令下后,六辆车从不同的斜坡上同时出发,观察记录员及时记下实验结果。通过直观比较赛车的速度和比较符号记录得出结论,幼儿的思维活动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认识到车子的速度和路面倾斜度以及光滑度之间的关系,还认识到车速和轮子之间的关系、车速和车子的制作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三)系统观察,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明确的观察目标和清晰的观察计划,并在观察计划的指导下让幼儿有目的地、系统地观察某一事物。
如,在探索“信”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一次邮局之行。活动前幼儿纷纷收集关于邮局的信息与资料,互相议论着想要了解的内容。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自由组合,互相商量,用图夹文、剪贴画、画符号、制表格等方法来制定观察计划书,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等,精心制定了观察计划。到了邮局后,幼儿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拿出自己的观察计划书,认真地观察记录。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计划书,不仅了解了信的产生、传递、分类、收发等过程,而且还形成了正确的邮寄概念,并在实践中将零散的关于信的直接感性经验系统化。
(四)五官俱到观察,互相补充
教师引导幼儿不仅用视觉感官进行观察,还用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等感官去参与观察,使各种感官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以达到观察更精密、更全面的要求。
如,在探索性主题活动“水果”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开设了自助式水果吧,小顾客们来到这里自制水果拼盆、水果三明治,冲饮水果茶。孩子切开水果发现有的有核有的无核,引出串串疑问;摸摸水果发现有的柔软有的光滑也有的毛糙,引来阵阵惊喜;闻闻水果发现有的清香有的浓香也有的无味,引起无限猜测……然后大家自由选择、品尝着或甜、或酸、或多汁、或香脆的各类水果,积极地讨论着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整个活动让幼儿动眼、动耳、动嘴又动脑,各个感官积极参与,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能使幼儿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还能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实践“精密观察”原则的教育建议
(一)善用随机观察与游戏观察
3岁~4岁幼儿的观察活动容易受外界偶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小、中班的幼儿。例如,有孩子在草地上发现一条蚯蚓,并把它带到班级来饲养和观察,这也引起了其他的孩子的兴趣,大家围着蚯蚓边看边问。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采用随机观察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去观察蚯蚓的爬行动作和体态特征。
将游戏和观察结合起来是遵循“儿童爱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心理特征的方法。如,在“比一比,谁的观察本领大?”活动中,首先让孩子观察房间里各种物品的摆放情况,接着,请孩子闭上眼睛,这时教师稍稍地移动几样物品的位置,然后,请孩子再睁开眼睛看看“房间里有什么物品的位置有了移动?”“看看谁发现得快,比比谁发现得多”。这种结合游戏的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
(二)通过语言指导幼儿观察
幼儿自己在观察时常常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语言指导幼儿进行观察,使他们明确观察的目标,清晰观察的过程,达到观察的目的。如,教师在“迎新年活动”中指导幼儿观察舞龙灯时,要用语言指导幼儿观察龙头、龙身和龙尾的各种形状,加深幼儿对龙的特征的认识,增强他们观察兴趣和效果。当然,教师的语言指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千万不能用教师语言替代孩子的自主观察。
(三)注重观察记录与审美渗透
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观察的持续性和持久性。例如,让幼儿观察天气变化时,可以事先帮助幼儿设计天气记录表,便于他们记下每天的天气变化,统计每个月的晴天、阴天和雨雪天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天气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爱美是幼儿的天性,幼稚园教育目标之一是发展幼儿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童心、童真、童趣和好奇、好问及好探究的心理特点,在与自然、社会和艺术品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有效的观察。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到野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去观察花草树木变化的过程;去倾听树上小鸟的鸣叫声;去寻觅刚从泥土里钻出的小草……在幼儿作画时,引导他们表现出观察中所获得的美景,使画面情趣盎然,各具特色,提高幼儿对自然美、品质美与艺术美的欣赏水平。
“精密观察”是陈鹤琴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至今在幼儿教育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精密观察”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弥足珍贵,是一把开启幼儿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精密观察是用大自然、大社会做活教材,从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来培养人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培养等。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