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积极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创新与改革,切实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在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其核心理念与教育改革路径进行探讨,以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理性认知
受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整体人才质量逐渐降低。理性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质量降低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特征不突出、缺乏层次性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个性与层次性,共性趋同特征显著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众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众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多表现出共性趋同特征,其人才培养越发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与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然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不符。事实上,经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级专门人才则会给其毕业生以一种虚假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份,学生从内心抵触、不愿意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级管理部门的稀少职务。人才培养定位偏高成为了人尽其用的一种客观限制,也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綜合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合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高素质。当前时代,知识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竞争的成败。为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推行素质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第二,高能力。当前,虽然知识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结构综合化与知识传播数字化等特征越发显著,为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强化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第三,宽广的知识面。当前,时代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确保人才素质能够满足时代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在国外一些院校中十分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推行“百科全书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通才;第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理念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核心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知识创新为关键节点,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教育体系创新,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是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条件与必然基础,只有在核心理念创新的指导下,方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于理论突出而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活动少且缺乏自主创新培养,缺乏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发展复合型人才与具备现代管理观念与思维的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推动教学改革,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学模式下,更为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倡导学生更多背诵理论知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具备的判断力、表现性与创造力十分有限,其整体素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在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基于此,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充分重视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引入当前市场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试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识与领域。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理性认知
受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因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整体人才质量逐渐降低。理性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质量降低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专业特征不突出、缺乏层次性与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个性与层次性,共性趋同特征显著
近年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尤其是众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出教学特色。众多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多表现出共性趋同特征,其人才培养越发难以满足当前时代对多层次、多样化与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有着不同的描述,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其“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然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不符。事实上,经过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可能性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学生无法成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级专门人才则会给其毕业生以一种虚假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份,学生从内心抵触、不愿意进入到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级管理部门的稀少职务。人才培养定位偏高成为了人尽其用的一种客观限制,也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綜合考虑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合理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高素质。当前时代,知识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企业竞争的成败。为满足企业需求,学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学生整体素质,推行素质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统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第二,高能力。当前,虽然知识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结构综合化与知识传播数字化等特征越发显著,为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求强化学生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研究与组织管理能力等;第三,宽广的知识面。当前,时代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与更为科学的知识结构,确保人才素质能够满足时代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当前,在国外一些院校中十分关注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推行“百科全书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通才;第四,创新性。创新性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理念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核心理念。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知识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教育体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以学生知识创新为关键节点,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更为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行教育体系创新,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的创新,是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条件与必然基础,只有在核心理念创新的指导下,方可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并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在于理论突出而缺乏实践操作,创新性活动少且缺乏自主创新培养,缺乏对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提升,发展复合型人才与具备现代管理观念与思维的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推动教学改革,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径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当前教学模式下,更为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倡导学生更多背诵理论知识,这样教育体制下的学生所具备的判断力、表现性与创造力十分有限,其整体素养难以满足知识经济与市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此,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在教学生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能力培养。基于此,需要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充分重视知识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引入当前市场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试试探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识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