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创造“大鹏”等形象的用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文学史界一直有不同的意义阐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本节选及教参采纳了“大鹏”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这一解释。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对其形象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文本解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课文《逍遥游(节选)》后面安排了这样一道探讨题:“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配套教参的答案是:“大鹏没有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大鹏要向南飞行,还须依靠海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九万里高空翱翔,没有阻碍,看似自由自在,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反过来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因此,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甚至会误导学生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并非题目本身简单,没有思考的难度,而在于它歪曲了庄子创造这一意象的初衷。读完这个选择疑问句,即使没有教参的“标准答案”,老师和同学们的思维也已被禁锢在了“是”和“否”之间,而很难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了。笔者在此想反问一句:庄子塑造大鹏“不知其几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的伟岸形象,难道就是为了说明它和蜩与学鸠等一样,也受到束缚,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吗?恐怕未必。
  诚然,如果只从是否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来评判有没有达到逍遥的状态,那么大鹏需要飓风托举双翼,然后才能在高空飞行,的确不“逍遥”;同样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虽然相对而言十分长寿,但生命终有尽头,也不“逍遥”。假若这样来分析推理,那么文章后面提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没有“天地”这个空间和“六气”这种物质,不也无从“乘”和“御”了吗?如此说来,这样的人也同样不逍遥了!另外,文章中的“逍遥”指“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人教版“教参”语),外在的身体受到了束缚,是否就能证明其精神的不自由呢?显然不能。这样一来,作者岂不是扳着石头砸自己的脚?庄子是战国时期的辩论名家,他的文章不可能如此不讲逻辑。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中所举的形象可以分为“大”“小”两组。代表“小”的形象有蜩、学鸠、斥鷃、“众人”等,对于它们,庄子作了辛辣的嘲讽,其中不仅有对其得意忘形的神态(“笑”)进行的刻画,也有对其自高自大的语言进行的描写,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更有作者直接站出来作的批评,如:“之二虫又何知!”“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表“大”的形象有鲲鹏、冥灵、大椿、彭祖等,如果举这些例子和前面的用意相同,也是为了说明他们的不逍遥,那在论述的时候,多少也应该有些批评或不满之辞才对,但是通观全篇,却找不到一处这样的话语。为何会如此呢?
  笔者认为,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节选部分的最后三句话:“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毋庸置疑,这里的“至人”“神人”和“圣人”都是庄子推崇的达到了逍遥境界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那么何谓“无己”“无功”“无名”呢?课本注释:“犤无己犦无我。即物我不分。”“犤无功犦无所为,故无功利。”“犤无名犦不立名。”其中对“无功”和“无名”的解释虽不十分清楚,倒也差强人意,对“无己”的解释则殊为不妥。“无我不分”思想是《庄子》第二篇《齐物论》讨论的重点,与本篇篇旨并无多大联系。我更赞同陈鼓应先生的观点,他说:“无己,意指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版)相应的,“无功”即不刻意立功,不自恃其功,“无名”即汲汲于名利,不张扬,不处处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既然“逍遥”就是“无己”“无功”“无名”,那么与之相反,“有己”“有功”“有名”便是不逍遥了。把握了这一点,再回到文中来看,蜩、学鸠和斥鷃,因为自己“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觉得优游适意,觉得“此亦飞之至也”,便无法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做法,嘲笑它自讨苦吃。朝菌和蟪蛄由于生命短暂,所以无法想象“五百岁”和“八千岁”是什么概念。“众人”不考虑自身条件,便盲目地要和彭祖比长寿。那些“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也和斥鷃、学鸠一样,觉得自己便是天下“正宗”,别人的所为都不对。宋荣子自己以为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便觉得那四种人很可笑。列子修道有成,对待生命十分达观,因此便对普通人招福的做法不屑一顾起来。他们之所以如此狭隘,就在于自我意识太强(或由主观原因造成,或由客观原因造成),把“我”看的太大、太重,把身外世界看得太小、太轻,致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如庄子所说:“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寓言》)万事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不要因为有些东西自己没有见过,有些事情自己没有经历过,就大惊小怪,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只有消除了心中的既成之见,砸烂束缚思想的种种枷锁(有待),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时间一切事物,才能真正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无待),进入“逍遥”的境界。
  可见,《逍遥游》一文主要是通过对学鸠、斥鷃等形象可笑言行的批判,来表达作者无待逍遥的思想的,至于大鹏、大椿等,不过是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而给它们设置的对比物而已。讨论大鹏是否逍遥不仅是舍本逐末,对准确把握文意来说,更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还是删去为好。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光华学校。
其他文献
犤案例回顾犦  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意说明  《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学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
【摘 要】文言短文一般都是通过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来阐述人生哲理,但短文可以长教,可以采用板块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本文借助一教学案例来阐述板块教学法,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来辨析和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读来深入体悟文本蕴含的哲理。  【关键词】板块教学法 培养语感 体悟文本    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使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两篇内容相似的文章,文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相似,但两人的命运不尽相同。通过比较阅读,可以了解主人公不同的性格造成的迥异的命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比较阅读;人物命运;创作意图;社会意义    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录了《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两篇都是反映妇女从良的作品
【摘 要】笔者多年担任师范院校学生课堂教学大赛及应聘教师的学生试讲课的评委,对于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集中分析,希望对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应聘试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应聘 竞教 课堂大赛    近几年来我多次应邀担任西华师大(原四川师范学院)学生课堂教学大赛(文科院系)的评委,对师范院校的现状和师范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我也到各地担任考
【摘 要】本文以语文的人文性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点,并能够通过营造“空白”点,来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主体意识。  【关键词】空白 主体意识 思维  “空白”理论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生
【摘 要】我们学习古文除了感受文字之美、陶怡性情,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每一篇古文,探求精神之源,寻找文化因子,当成为教学重心,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文化因子是我们阅读古文时的一个最终的价值期待:前人通过古文想向后人传递什么?今人通过读古文能得到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值得借鉴?对于今人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面论述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摘要】语文教材中留有不少“无言之美”,分析这些“无言之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领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无言之美;艺术魅力;美学效果;审美创造    南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和“诗中妙境,每字能召唤弦上之音,空处余波,袅袅不绝
【摘 要】《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悲剧的发生负有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调解不当,激化矛盾;以拖待变,一厢情愿;临变失策,悲剧铸成;悲剧性格,发人深思。总之,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加速到来。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性格 赏析  《孔雀东南飞》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个中原因发人深省。人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刘兄的势利,焦母的专横。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悲剧主人公自身的因素。兰芝的
【摘 要】变“求疑”为“求异”,由重目的变为重过程,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学习中情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求异 学生 主体 教师    疑问是创新的先导。进入新课,教师往往是以设置悬念的开头、启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精心的设疑,能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和学习困境,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