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传播批判--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自由与秩序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宽和深度的持续推进,算法日益成为影响当今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性规则之一。依托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尼葛洛庞帝笔下“我的日报”从预言变为现实,并逐渐发展成为算法传播的全新样态。算法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在开辟网络空间这一国家治理新疆域的同时,也引申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课题。实践中,算法传播的内在缺陷及其应用失当带来了价值负荷、信息窄化、共识衰退等多重治理困境。为消减由被过分强化了的个人兴趣所产生的“信息茧房”效应,应以优化算法设计、寻求多元共治合力和现有法律框架网络化调适等为突破口
其他文献
摘 要:算法决策已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技术。由于算法决策系统的复杂性和科技依赖性等特征,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引发隐私泄露风险、算法决策错误风险、算法偏见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算法风险,使用户面临不确定的算法决策环境。算法风险会引发公众对算法决策的信任危机,产生算法恐慌情绪并可能导致算法污名化,进而阻碍数字中国的进程。应对算法决策的信任危机,理念层面,要明确算法决策的技术理性;规制层面,要提前规避算法
摘 要:自觉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理论、践行实践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思想的哲学向度研究便是对该问题的直接回应:其物质观科学廓清了政党纪律思想“是什么”,其辩证法和解了政党纪律的内外“双重性”,其历史观现实回应了“为什么人构建”的问题,其价值论合理回答了“何以”构建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思想。利用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探
摘 要:辩护和批判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从理论到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科学的内在环节;从他律到自律,二者表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存在着发展失衡、辩护缺乏规范、批判流于表面等问题,相关研究仍不彻底,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辩护与批判的反思与重构,就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立足学科,重新审视思想政治
摘 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道路不仅展现出新的规律性进程,更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路向。阐释中国道路必须上升到文明境界的高度,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文明逻辑。唯此,方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世界历史意义。现代资本文明在全球扩张中难以消除其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全球分裂。中国道路是在中國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 要:执政监督文化是贯穿治国理政过程、覆盖执政系统和执政要素的一套关涉执政监督并反映其观念原则、思维方式、制度规范、行为作风、情感态度等的心理取向、价值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总和。它具有自觉性、法制性、互动性和政策性的基本特征。执政监督文化对于强化政党治理、塑造民众的政治心理,进而引导和调节民众的政治行为、最终稳固执政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文化传播主体的主观输出与文化受体的客观接收是传播效果认定的“二元思维定式”。而“转文化”传播并非单纯的二元定式,其传播效果的认定具备“四元思维定式”的特征。“转文化”传播侧重于对文化本身的科学转化与包装,进而破除“跨文化”的交流障碍,较好地输出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因此,“转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辜鸿铭、李子柒在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过程中,从文化内容性转化、生态适应性转化、传播媒载性转化、受众视域性转化等方面着手,将“文化迁移”转向“文化转化”,客观上实现了从“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