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巴厘岛的蓝色时光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662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为阳光而来
  
  这一路颇为劳顿,从香港出发,取道雅加达,最终才踏上飞往巴厘岛的飞机。飞机很小,过道狭窄,空姐不怎么漂亮,饮料也都是收费的。回想一路,坐在身旁的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就是一脸苦大仇深的中年男人,甚至还有一个满身金属片的朋克青年,小资无望,只能忧郁地忘着窗外打发时间。
  当飞机飞到巴厘岛的上空,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飞机还没落地,就能看到漫无边际瓦蓝瓦蓝的大海,连着瓦蓝瓦蓝的天,天上缀着棉絮般的白云,令人心情愉快。一出机场,就被巴厘岛灿烂的阳光吓了一跳,不仅灿烂,还热辣辣的。出口处挤满了举着牌子、捧着鲜花接机的人。而我的司机兼导游纳什没有给我带来鲜花,矮瘦的他穿着花衬衣,一出场便咧开嘴笑,露出白花花的牙齿,一把接过我手中的行李,转身疾走。随后,我便被装进他的丰田车里,去到海边的小巷子里那个叫“FOUR ROSES”的旅馆。
  旅馆名字雅致,环境倒也清幽,有游泳池,开放式的餐厅和英语极好的服务员。除了半夜遭遇空调故障,临时调换房间的麻烦外,这个规模不大但不乏情调的小旅馆还是很让人愉悦的。早餐是免费的,我喜欢用咖啡配烤面包。
  走出大门,便是一条幽静的小巷,当地的阿婆摆着摊子在自家门口卖水和芒果,芒果是自产的,硕大无比。拐出小巷,走上百来米,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的远处浮着许多游泳的人,岸边的老外赤条条地躺着,晒得跟火腿似,除了阳光,还是阳光。
  一个洋溢着阳光的天堂,所有人似乎都只为阳光而来,一脸灿烂。放眼望去,全然没有一丝忧伤气息,管他富裕与贫穷,健康与疾病,来到此地,纵情行乐便是了。
  
  忧伤总被快乐取代
  
  接下来几日的行程都是由纳什安排的,参观对象大抵分为山、海、寺庙、手工艺场馆4类。那些景点的怪异名称我是记不得了,留在脑海中只是一帧帧的画面。
  第一天下午,便在一个背山面海的看台上,看了一场民俗表演。半圆形的看台在临海一面留了个缺口,几十层楼高直立的峭壁下,是不断拍击着岩石的海浪,远方是无边的蔚蓝。演出的内容是当地的一个传说,演员们化着浓妆,戴着面具,穿着色彩斑斓的戏服,又唱又跳。一直演到夕阳西下,还燃起了火堆。火红的落日就在喧嚣的背后,一点一点地往下沉,绚丽的金光洒满了海面,涛声在耳际若隐若现。在这完全陌生的遥远国度里,当落日的沉静一点点地将我淹没时,我陡然想起“殉情”二字来。与心爱的人,看一场热腾腾的表演,再携手跳下这万丈悬崖,次日,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着平静蔚蓝的海面,两人清澈透明的灵魂便永远在这仙境一般的地方游荡了。
  没待我想完,一阵锣鼓声宣告表演结束了,人们涌向出口,我也随着人流一点点地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望着海天的辽远无边,倾听着人流的喧嚣。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突然如此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我是一个人走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艳遇无望,殉情更是无望,孤独的愁绪陡然于心间升腾。
  纳什在不远的路边,挥舞着草帽,操着当地口音十足的英语,手舞足蹈地朝我喊着“Here,Here”,我忍不住笑了,因为黑瘦而又矮小的他实在是像一只猴子。而我,就算有天大的忧伤,在这么美好的地方,一个人也会忍不住快乐。
  
  猴子,猴子
  
  巴厘岛居民很信奉印度教,在那里,随处可见由几片树叶编制而成的佛龛,里面盛放着鲜花和香烛,放在佛像的身上、脚下,或者是摊贩们的柜台上,甚至是官员的办公室里。
  这些鲜花和香烛,每天早、中、晚各换一次,而那些头顶托盘、盘里盛放供品的妇女穿着印尼的沙龙裙,赤脚或者穿拖鞋,袅袅婷婷地一路走来,来到佛像前,完成一天里她们和神的交流。据说,在岛上共有11000座印度教寺庙,占地面积远远大于家庭居住面积。寺庙的风格古朴稳重,到处可见精美的浮雕,除了供奉神灵,寺庙本身也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清澈见底的池塘,品种繁多的树木,绿意盎然的草皮,还有在寺庙里膜拜的人们那虔诚的面容。这一些,都足以让人心灵沉静。
  猴子是当地宗教的一个重要图腾,很多雕塑都是猴子模样,那日在海边看的民俗表演里也有多个猴子角色。在山上的神庙里参观时,随处可见活蹦乱跳的猴子,大的小的,老的少的,母猴拖着小猴,巴眨着乌溜溜的小眼睛,调皮地嬉戏或者心闲气定地盯着往来游客。导游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游客收好身上的轻便小物件,比如眼镜、帽子、披肩等等。要不,一不留神,就会被调皮的猴子抢了去,一溜烟没了踪影。
  旁边一小女孩竟被猴子拿走了一只凉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要取回东西就比较麻烦了,得通过神庙的管理人员,颇费一番周折,自然也少不了花几个小钱。有人说,猴子的这种行为是被管理人员训练出来赚小费的,但被猴子这么一折腾,人群中却是多了几分笑声,即便如此,花钱买点乐子,又何妨呢?
  
  最是难忘属海鲜
  
  巴厘岛的手工作坊很出名,布艺、首饰、木雕、石雕、油画……其精湛的手艺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商业的味道太浓了。所以,大多数场所我匆匆走过,最后,只带回了一幅描绘印尼田园风光的画,裱了之后挂在新家的墙壁,每每看到,都会勾起一些巴厘岛之行的记忆来,也算物尽其用了。
  相比逛这些作坊,我更乐于去乡间的植物园晃悠,看看咖啡豆、朱古力、蛇果的植株,再到阴凉的小木亭子里,自然会有皮肤黝黑,笑容甜美的巴厘岛姑娘迎上来。递来一杯色泽醇厚的热朱古力,用桂枝轻轻搅动,再抿上一口,香气在唇齿间弥漫开来。最重要的是,这可是免费的,当然只限一杯。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还是在海边游荡,租一张竹席,躺在树荫下吹风,再叫上一个按摩师,按按肩,揉揉腿,一不小心就美美地睡了一觉,快乐似神仙。偶尔租船出海,透过船底的玻璃视窗,便可看见海底的水草和色彩斑斓的热带鱼、海马。倚在船舷上丢下些面包屑,一会便有成群的鱼儿跟着船飞奔,等到啄光了面包屑,才尽兴地散去。不看鱼时,静静地看海,看海边的树林,树林里红屋顶的小屋和不时冒出的形状各异的小岛。我想,海才是巴厘岛的灵魂吧,蓝色是巴厘岛的色彩,自由是巴厘岛的表情,而我们,只是巴厘岛的过客。
  那海鲜呢,海鲜是巴厘岛的什么呢?我终究没想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原谅我在这么抒情的时刻想起海鲜来,自打从印尼回来,我就成祥林嫂了。每每吃海鲜的场合,我都会深情款款地追忆“巴厘岛的海鲜”,再配合无限怀念的表情。
  那家叫BLUE MARLIN的餐厅里,人群熙熙攘攘,灯光迷离,坐在位于沙滩上的餐桌旁,海浪声声,海风习习。桌子上点着蜡烛,有歌手弹着吉他,唱着很欢快的歌,满面笑容的姑娘在每个人的耳边都别上一朵洁白中透着嫩黄的花,幽香阵阵。
  当然,更重要的是食物,螃蟹是用黑胡椒烹制的,个头大,肉质结实、鲜甜,浓浓的黑胡椒酱汁混着蟹黄,拌米饭妙不可言;虾的外面裹着一层蛋黄酱,蛋黄酱的咸香衬得虾肉愈发鲜甜:鱿鱼圈香脆爽口,Q劲十足,不知名的海鱼烤得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吃罢,美美地喝上一口鲜榨芒果汁,简直是幸福得愣住了,愣住了。
  某日,在某处海滩上,花了约两万印尼盾印上了一个“刺青”——一朵青灰色的花朵,五个花瓣,周边绕着妖娆的枝蔓。我本不愿伤及身体发肤,但那个黑漆漆的当地人狡黠地说“把漂亮的花带回家去”,我便中了蛊。
  回家后,那朵花慢慢地剥落,先是掉了一层薄薄的膜,尔后,连那淡淡的痕迹也消失不见了。会不会有一天,那些旅行里的记忆也会像这样日益消失?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行走中,关于追逐生命自由的真谛却会日渐清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