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修内容,而且也是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合理性教育;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培养
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等以下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面对的是全国幼儿园的舞蹈艺术教育,体现师范特点和教育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幼儿的特点。如何放下对专业知识求高、求精、求尖不切实际的追逐,向更宽、更广、更泛的舞蹈教育者、组织者转换,使之科学、合理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首先,在教材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能够对应当今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法,以适应教学对象的特殊需要。教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和反复验证的过程,从学术角度保证教材建设的合理性“师”“教”“幼”同步发展。其次,是课时实际的安排上应将比例划分,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大体可分三个基本方块:舞蹈基本功、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等。在这三者中,无疑幼儿舞蹈是教学的重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而舞蹈基本功是学好民族民间舞和少儿舞蹈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所以能将此三类划分为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最后是教学方法要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设计或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认知、情感、技能、身体与各项目标的协同达成,注意在侧重实现某一目标时,兼顾其他目标的达成,做到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不拘泥于职业舞蹈训练的内容和标准,进行简单的删减和修改,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训练内容、强度上的不同要进行严格的区分,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在民族民间舞素材的选择上,将不同民族的儿童舞蹈进行加工,寓教于乐,加强风格性的掌握和训练;在不同民族舞蹈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选择相关民族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在舞蹈创编课上,强调舞蹈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观念及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异的文化语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动作的组接、融汇、变异中探索动作与形象、表现内容与方式背后的文化支撑点。
二、舞蹈教学发展中的培养性意义
舞蹈的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世界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它要求学生能较为规范的示范,能教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每天的课堂介入,往往易使学生在学习上无形中形成一种依赖性,只习惯听老师讲,模仿老师做,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是越发使得当代幼教学生按部就班的舞蹈教学腻烦心理问题。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并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行为的过程。在此当中,教师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舞蹈课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一些学科的教学方式。比如琴法课、美术课等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抓住要点给学生教授示范,然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练习。由注入式改为启发式。例如:在教授“大踢腿练习”时,动作的正确方法是:站成丁字步准备,动力腿经擦地快速向前踢起九十度,然后直接收回。动作时,要求踢上去急速有力,立腰挺背收胯。主力脚用力抓地,保持身体的正直,胯正肩正,绷脚踢,用脚背力量带,并做示范表演。再指导学生练习所教动作,针对练习情况,指出在完成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其一,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动作要领及要求,按自己的理解做复习和练习。其二,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自习情况,纠正不足之处,并因人而异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导练习。同时教授新的教材内容。其三,学生再次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要求,按自己的理解做复习和练习,并着重每个人自身问题的解决。此训练与类相似教学能力是做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具有重要性意义的。
关键词:合理性教育;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培养
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中等以下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面对的是全国幼儿园的舞蹈艺术教育,体现师范特点和教育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幼儿的特点。如何放下对专业知识求高、求精、求尖不切实际的追逐,向更宽、更广、更泛的舞蹈教育者、组织者转换,使之科学、合理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首先,在教材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能够对应当今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法,以适应教学对象的特殊需要。教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实践和反复验证的过程,从学术角度保证教材建设的合理性“师”“教”“幼”同步发展。其次,是课时实际的安排上应将比例划分,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大体可分三个基本方块:舞蹈基本功、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等。在这三者中,无疑幼儿舞蹈是教学的重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而舞蹈基本功是学好民族民间舞和少儿舞蹈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所以能将此三类划分为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最后是教学方法要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设计或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认知、情感、技能、身体与各项目标的协同达成,注意在侧重实现某一目标时,兼顾其他目标的达成,做到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在舞蹈训练过程中不拘泥于职业舞蹈训练的内容和标准,进行简单的删减和修改,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训练内容、强度上的不同要进行严格的区分,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在民族民间舞素材的选择上,将不同民族的儿童舞蹈进行加工,寓教于乐,加强风格性的掌握和训练;在不同民族舞蹈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选择相关民族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在舞蹈创编课上,强调舞蹈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观念及方法,在不断发展变异的文化语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动作的组接、融汇、变异中探索动作与形象、表现内容与方式背后的文化支撑点。
二、舞蹈教学发展中的培养性意义
舞蹈的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世界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都无法取代的。它要求学生能较为规范的示范,能教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每天的课堂介入,往往易使学生在学习上无形中形成一种依赖性,只习惯听老师讲,模仿老师做,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是越发使得当代幼教学生按部就班的舞蹈教学腻烦心理问题。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并把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行为的过程。在此当中,教师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舞蹈课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一些学科的教学方式。比如琴法课、美术课等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抓住要点给学生教授示范,然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练习。由注入式改为启发式。例如:在教授“大踢腿练习”时,动作的正确方法是:站成丁字步准备,动力腿经擦地快速向前踢起九十度,然后直接收回。动作时,要求踢上去急速有力,立腰挺背收胯。主力脚用力抓地,保持身体的正直,胯正肩正,绷脚踢,用脚背力量带,并做示范表演。再指导学生练习所教动作,针对练习情况,指出在完成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其一,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动作要领及要求,按自己的理解做复习和练习。其二,教师指导学生分成小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自习情况,纠正不足之处,并因人而异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导练习。同时教授新的教材内容。其三,学生再次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要求,按自己的理解做复习和练习,并着重每个人自身问题的解决。此训练与类相似教学能力是做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总上不好课,训练不好幼儿,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它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指导能力,引导她们对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也证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很具有重要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