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韩少功寻根小说《爸爸爸》中的意象世界进行探究,大致从疯癫、蒙昧的人物形象与丑恶、陌生的物体意象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韩少功小说中意象带有深刻的隐喻,其背后的意蕴指向的是他在文化寻根中的探索结果,展示了传统文化中丑恶不堪的一面,也同时刻画了原始思维模式的蒙昧性、互渗性。
关键词:韩少功 寻根小说 意象世界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坛出现了“文化寻根”思潮。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命运,大量运用象征性、隐喻性手法创作小说作品,“寻根文学”作家群体非常看重意象的塑造与运用。韩少功是八十年代“文化寻根”文学活动中的代表性作家,特别在乡野文化题材方面,他堪称一位旗帜性的人物。1985年,他发表了后来被批评界认为是“寻根文学”纲领性文论的《文学的“根”》一文,他在文中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
《爸爸爸》作为韩少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其情节充满离奇色彩,在细节方面运用了大量充满冲突的意象。笔者看来,无论是人物还是物体,在“象”方面,都具备许多丑陋、离奇、令人嫌恶的表征特点,而其背后的“意”又富于隐喻性,指向韩少功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一.《爸爸爸》中疯癫、蒙昧的人物形象
在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中,大多数人物已经并非单纯的形象,他们已经被作者当做一种意象来对待。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携带了很多非正常的符号化特征,是对原始社会下人性与社会群性的抽象,是韩少功试图表达的思想的隐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韩少功塑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带有疯癫因子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指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疯颠与文明》中说,“疯颠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颠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颠的历史。’嘘福柯在这里表明了他的观点:疯颠会成为疯颠源,是因为正统文化的历史文明对其的压迫、排斥、迫害,在理性文明定义下的疯颠指向一切非理性的情感、行为,非理性从而成为区分疯颠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韩少功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类似于巫师、神婆这样的具有疯颠性质而又不失神秘色彩的这一类人物,《爸爸爸》中的丙崽,他的心理、动作、言语都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他除了具有生理上的缺陷外,他的行为也很怪异,这在现代文明社会科学理念之下是不能相容的。
《爸爸爸》中,主角丙崽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过于他仅仅会说的两句话:“爸爸爸”与“x妈妈”。乍看之下,似乎很令人费解,但这确实是韩少功塑造出的丙崽所能具备的全部思维模式。其中的象征意味是相当明确的。在巫楚文化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认知范围有限,父亲、母亲与性行为是为数不多的普遍认知对象。徐睿在《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讨论到中国原始宗教时,提出:“……男女两性被推到了两级,并分别被盖上了神圣和世俗的印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认为,原始宗教环境下的概念普遍具有不同方面的意义,居于崇高的、神圣的一极的是男性及其象征物,与他们相对的当然是不洁的、危险的女性一极。’嘘可见,作为原始社会的一个象征和缩影,韩少功笔下的丙崽其实是在用这两个词进行最简单的价值判断:碰见需要讨好的,令人高兴的,营造正面情绪的事物,一律喊“爸爸爸”。而與之相反,则喊"x妈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看似仅仅是丙崽这个痴呆怪物的想法,但其实这背后深层影射的是寨民们的思维模式:对待丙患,要么当作一个可以随意杀掉的祭品,主宰他的生杀大权,要么当成跟刑天祖先神一样的大仙,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奴仆;期间态度变化完全就是无缝衔接。对待鸡尾寨的人,则必须欲杀之而后快,因此才会出现“打冤家”这么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行为,最终让全寨的命运陷人无法挽回的后果。通常而言,社会越处在原始阶段,人类所触碰的事物就越少,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也就更有普遍性。但是,从现代理性立场来看,这种粗暴的、未开化的思维方式,也明显是许多现代社会的积弊所在。
韩少功在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带有封建烙印的蒙昧型人物意象,在他们身上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糟粕,如:愚昧、固执、保守等。在《爸爸爸》中,寨中给众人服毒的仲裁缝,与众多心甘情愿接受服毒而亡命运的寨民,他们是蒙昧时代民间保守主义的主流人群的代表。仲裁缝是寨里为数极少的文化人,他知道三国时诸葛亮的贤名,但又堪称迁腐,还把鸡头寨的存亡安危跟卧龙先生联系在一块;他又恪守封建教条,不与女性和小孩来往,妻子一去世,他就进入了永远不苟言笑、茕茕独立的生活状态。他一直抱着古代社会歧视女性的态度,特别是与丙崽的母亲尤其不睦。
笔者发现小说中塑造的蒙昧型人物意象具有一种原始思维逻辑的特点,即“原逻辑思维”。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曾提出:“可以把原始人的思维叫做原逻辑的思维。”而他们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靠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类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把现代人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相关联,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为“互渗律”的形式,正如布留尔所说:“首先对人和物的神秘力量和属性感兴趣的原始人的思维,是以互渗律的形式来想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逻辑思维所不能容忍的矛盾毫不关心。”
这种原始人的思维模式,在韩少功的小说中有多处直接体现,例如,在写到鸡尾寨的景象时,作者提到了蒙昧的村民把生殖器与水井、大樟树关联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外型相似。文中提到,“有一年寨子里一连几胎都生的女崽,还生了个什么葡萄胎,弄得空气十分紧张。查究了一段,有人说鸡头寨的一个什么后生路过这里时,曾上树摸鸟蛋,弄断了一根枝桠。’,因此,蒙昧的寨民把村子连续生女孩的原因归咎于一件偶然事件。
二.《爸爸爸》中丑恶、陌生的物体意象
所谓意象,是赋予自然或非自然事物象征内涵。在韩少功的小说中,荒诞、污秽、超自然的物体描写此起彼伏,占据了文章很大一部分篇幅,总体来说,《爸爸爸》中秽物的陈列、怪力乱神的显灵,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恶意想象来塑造、连结众多丑恶的物象,营造一种与传统寻根文学截然不同的氛围,对此前多数乡野寻根文学形成一种叛逆。
关键词:韩少功 寻根小说 意象世界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坛出现了“文化寻根”思潮。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命运,大量运用象征性、隐喻性手法创作小说作品,“寻根文学”作家群体非常看重意象的塑造与运用。韩少功是八十年代“文化寻根”文学活动中的代表性作家,特别在乡野文化题材方面,他堪称一位旗帜性的人物。1985年,他发表了后来被批评界认为是“寻根文学”纲领性文论的《文学的“根”》一文,他在文中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
《爸爸爸》作为韩少功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其情节充满离奇色彩,在细节方面运用了大量充满冲突的意象。笔者看来,无论是人物还是物体,在“象”方面,都具备许多丑陋、离奇、令人嫌恶的表征特点,而其背后的“意”又富于隐喻性,指向韩少功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一.《爸爸爸》中疯癫、蒙昧的人物形象
在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中,大多数人物已经并非单纯的形象,他们已经被作者当做一种意象来对待。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携带了很多非正常的符号化特征,是对原始社会下人性与社会群性的抽象,是韩少功试图表达的思想的隐喻,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韩少功塑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带有疯癫因子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指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疯颠与文明》中说,“疯颠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颠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颠的历史。’嘘福柯在这里表明了他的观点:疯颠会成为疯颠源,是因为正统文化的历史文明对其的压迫、排斥、迫害,在理性文明定义下的疯颠指向一切非理性的情感、行为,非理性从而成为区分疯颠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韩少功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类似于巫师、神婆这样的具有疯颠性质而又不失神秘色彩的这一类人物,《爸爸爸》中的丙崽,他的心理、动作、言语都是正常人无法理解的,他除了具有生理上的缺陷外,他的行为也很怪异,这在现代文明社会科学理念之下是不能相容的。
《爸爸爸》中,主角丙崽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莫过于他仅仅会说的两句话:“爸爸爸”与“x妈妈”。乍看之下,似乎很令人费解,但这确实是韩少功塑造出的丙崽所能具备的全部思维模式。其中的象征意味是相当明确的。在巫楚文化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认知范围有限,父亲、母亲与性行为是为数不多的普遍认知对象。徐睿在《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讨论到中国原始宗教时,提出:“……男女两性被推到了两级,并分别被盖上了神圣和世俗的印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认为,原始宗教环境下的概念普遍具有不同方面的意义,居于崇高的、神圣的一极的是男性及其象征物,与他们相对的当然是不洁的、危险的女性一极。’嘘可见,作为原始社会的一个象征和缩影,韩少功笔下的丙崽其实是在用这两个词进行最简单的价值判断:碰见需要讨好的,令人高兴的,营造正面情绪的事物,一律喊“爸爸爸”。而與之相反,则喊"x妈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看似仅仅是丙崽这个痴呆怪物的想法,但其实这背后深层影射的是寨民们的思维模式:对待丙患,要么当作一个可以随意杀掉的祭品,主宰他的生杀大权,要么当成跟刑天祖先神一样的大仙,心甘情愿地为他做奴仆;期间态度变化完全就是无缝衔接。对待鸡尾寨的人,则必须欲杀之而后快,因此才会出现“打冤家”这么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行为,最终让全寨的命运陷人无法挽回的后果。通常而言,社会越处在原始阶段,人类所触碰的事物就越少,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也就更有普遍性。但是,从现代理性立场来看,这种粗暴的、未开化的思维方式,也明显是许多现代社会的积弊所在。
韩少功在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些带有封建烙印的蒙昧型人物意象,在他们身上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传统文化中所存在的糟粕,如:愚昧、固执、保守等。在《爸爸爸》中,寨中给众人服毒的仲裁缝,与众多心甘情愿接受服毒而亡命运的寨民,他们是蒙昧时代民间保守主义的主流人群的代表。仲裁缝是寨里为数极少的文化人,他知道三国时诸葛亮的贤名,但又堪称迁腐,还把鸡头寨的存亡安危跟卧龙先生联系在一块;他又恪守封建教条,不与女性和小孩来往,妻子一去世,他就进入了永远不苟言笑、茕茕独立的生活状态。他一直抱着古代社会歧视女性的态度,特别是与丙崽的母亲尤其不睦。
笔者发现小说中塑造的蒙昧型人物意象具有一种原始思维逻辑的特点,即“原逻辑思维”。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曾提出:“可以把原始人的思维叫做原逻辑的思维。”而他们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靠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类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把现代人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相关联,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为“互渗律”的形式,正如布留尔所说:“首先对人和物的神秘力量和属性感兴趣的原始人的思维,是以互渗律的形式来想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逻辑思维所不能容忍的矛盾毫不关心。”
这种原始人的思维模式,在韩少功的小说中有多处直接体现,例如,在写到鸡尾寨的景象时,作者提到了蒙昧的村民把生殖器与水井、大樟树关联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外型相似。文中提到,“有一年寨子里一连几胎都生的女崽,还生了个什么葡萄胎,弄得空气十分紧张。查究了一段,有人说鸡头寨的一个什么后生路过这里时,曾上树摸鸟蛋,弄断了一根枝桠。’,因此,蒙昧的寨民把村子连续生女孩的原因归咎于一件偶然事件。
二.《爸爸爸》中丑恶、陌生的物体意象
所谓意象,是赋予自然或非自然事物象征内涵。在韩少功的小说中,荒诞、污秽、超自然的物体描写此起彼伏,占据了文章很大一部分篇幅,总体来说,《爸爸爸》中秽物的陈列、怪力乱神的显灵,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恶意想象来塑造、连结众多丑恶的物象,营造一种与传统寻根文学截然不同的氛围,对此前多数乡野寻根文学形成一种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