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新的教改理论指导下,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被教师所探索和实践。好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笔者从几个角度出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几点自己在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又一届新生初一入学了,常听老师们埋怨初一新生水平低,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小学没打好底,中学没法教。小学教师则说:"孩子们在小学成绩都合格,平均分挺高,怎么到了中学成绩就下来了?"家长们也说:"我的孩子小学语文’冒尖’,初中咋就一般呢?"这种议论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往往出现不正常的突然"减速",这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正常,是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学习衔接过渡阶段的必然。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初中学语文与小学学语文的不同: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全凭家长老师督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既然了解了初中与小学语文学习的异同,那么就要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来搞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衔接,书山有路勤为径,固然是对的,但巧为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养成预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看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没有预习,就好像一幢大楼没有砖头,没有混凝土。抓好预习环节,即课前的自学。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作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课后要求学生背诵的或循环反复练习的较多。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进入初中后,从开学的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预习可分二步。
  第一步: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写作方法等。
  二、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指导、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三、注重积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语文的感悟,需要深厚的积累;没有适当的积累,感悟就没有基础;积累功夫不到家,感悟就是缘木求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面都非常宽广,积累都比较丰富,这就为感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积累落到实处呢?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数理化上课时懂不懂,“懂”字至关重要;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全靠课内外多多积累,关键在一个“积”字。
   1、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诵之于口、默记于心,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曾学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文中的范文佳作,将古今名人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已有,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朗读训练。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响起吧!
  2、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熟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布置每人准备一笔记本,以备随时积累,可以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到了初二阶段也可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三年下来,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生有了一定文字积累后,就要求他们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一场电影,一次大扫除,上课时精彩的瞬间,内心的感悟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或许,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哪怕只写三言两语。时间久了,学生自己就会找到思路,无事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再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让日记成为一种习惯!
  积累的做法不仅仅这些,但仅靠一个学期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靠一个学期五、六篇作文的训练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扩展和延伸。无论什么方法,只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积累,持之以恒,一段时间下来,相信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是绝对有效果的。
   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必将会在语文这片天空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石欧,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桂珍,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傅慧娥,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要:在广泛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为今后学生的成长及终身学习提供文化底蕴和发展的后劲。把图书活动作为一个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学生创造读好书,学做人的教育契机。因此,在中小学如何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关键词:中小学 图书馆 建设管理    一、图书的采购  图书馆的创建除了办公设备及必要的桌椅柜等硬件之外,还
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本文就诗歌形象的分类和解题技巧加以总结。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
随着信息交流的逐步发达,英语作为一门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依赖于语言的沟通也使英语教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当然在人们关注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各个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贯担当着“独裁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坐在讲台下洗耳恭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机械呆板,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无聊厌倦,教师也会失去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课内教学的延伸,还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更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孩子一提到课外书,就觉得头疼。感觉读书是一种“刑罚”,是老师让我读或是家长逼我读的。课外书对于他们而言,买来是摆着当装饰看的,不是拿来读的。往往一个学期下来,书还是崭新崭新的。买书是迅速的,读书堪比龟速,甚至原封不动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错误的情况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发现有些错误却不是不分年代,不分民族,不分地区的,而且,这些错误即使对学生再三叮咛,到时仍然会出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能从学生计算的错误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从中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便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是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造成的。  
小学是孩子们走向集体,走向文明的的第一块台阶,这意味着小学教育对我们的一生当中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责任外,更应切实的抓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的本意就是要求身为教育工作地我们能够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在学生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发展其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素质,并其得到一定得升华。为此,本人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要让小学生写出言之有物的作文,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客观事物与现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为作文存贮素材,积累素材。  一、善用契机,增表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活动中的观察,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数学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家,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培养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它对培养人的思维、创新、分析、计算、归纳、推理能力都有好处。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公式和定理,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他终身受用的。同时, 数学是一 门很难学的课目,也是我们学生比须学习的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把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个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达到共同全面发展的目的。    1、学生分层    此步骤涉及到师生之间的
【摘 要】本文对自己在参与语文“自主、对话、探究”式教改实验当中的一些反思进行了客观的阐述,主要是明确在教改中学会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实在在;教学中的拓展引申、迁移联系要恰如其分。同时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认识到新课改与教改实践任重而道远,以增强探索实践的信心与勇气。  【关键词】自主 对话 探究 教改 反思    一、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1、由昔日知识的灌输者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