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新的教改理论指导下,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被教师所探索和实践。好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笔者从几个角度出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几点自己在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学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又一届新生初一入学了,常听老师们埋怨初一新生水平低,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小学没打好底,中学没法教。小学教师则说:"孩子们在小学成绩都合格,平均分挺高,怎么到了中学成绩就下来了?"家长们也说:"我的孩子小学语文’冒尖’,初中咋就一般呢?"这种议论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往往出现不正常的突然"减速",这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正常,是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学习衔接过渡阶段的必然。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初中学语文与小学学语文的不同: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全凭家长老师督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既然了解了初中与小学语文学习的异同,那么就要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来搞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衔接,书山有路勤为径,固然是对的,但巧为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养成预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看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没有预习,就好像一幢大楼没有砖头,没有混凝土。抓好预习环节,即课前的自学。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作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课后要求学生背诵的或循环反复练习的较多。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进入初中后,从开学的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预习可分二步。
第一步: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写作方法等。
二、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指导、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三、注重积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语文的感悟,需要深厚的积累;没有适当的积累,感悟就没有基础;积累功夫不到家,感悟就是缘木求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面都非常宽广,积累都比较丰富,这就为感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积累落到实处呢?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数理化上课时懂不懂,“懂”字至关重要;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全靠课内外多多积累,关键在一个“积”字。
1、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诵之于口、默记于心,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曾学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文中的范文佳作,将古今名人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已有,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朗读训练。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响起吧!
2、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熟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布置每人准备一笔记本,以备随时积累,可以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到了初二阶段也可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三年下来,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生有了一定文字积累后,就要求他们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一场电影,一次大扫除,上课时精彩的瞬间,内心的感悟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或许,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哪怕只写三言两语。时间久了,学生自己就会找到思路,无事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再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让日记成为一种习惯!
积累的做法不仅仅这些,但仅靠一个学期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靠一个学期五、六篇作文的训练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扩展和延伸。无论什么方法,只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积累,持之以恒,一段时间下来,相信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是绝对有效果的。
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必将会在语文这片天空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石欧,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桂珍,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傅慧娥,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又一届新生初一入学了,常听老师们埋怨初一新生水平低,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小学没打好底,中学没法教。小学教师则说:"孩子们在小学成绩都合格,平均分挺高,怎么到了中学成绩就下来了?"家长们也说:"我的孩子小学语文’冒尖’,初中咋就一般呢?"这种议论学生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往往出现不正常的突然"减速",这的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正常,是小学升入初中后语文学习衔接过渡阶段的必然。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初中学语文与小学学语文的不同: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全凭家长老师督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既然了解了初中与小学语文学习的异同,那么就要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来搞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衔接,书山有路勤为径,固然是对的,但巧为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材,养成预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语文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新书一到手,先要看目录看说明,甚至插图、附录。明确本学期的任务和重点,然后逐单元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各单元的具体任务。还可以摘抄或列表格来加深印象,随时参照。在每一课的课文阅读上学会“读提示——做预习——提问题——解疑难——做练习——写总结”六步读书法。做到读通、读懂、读好。
没有预习,就好像一幢大楼没有砖头,没有混凝土。抓好预习环节,即课前的自学。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作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课后要求学生背诵的或循环反复练习的较多。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进入初中后,从开学的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预习可分二步。
第一步:阅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写作方法等。
二、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指导、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获得知识,转变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到:“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三、注重积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语文的感悟,需要深厚的积累;没有适当的积累,感悟就没有基础;积累功夫不到家,感悟就是缘木求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面都非常宽广,积累都比较丰富,这就为感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积累落到实处呢?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数理化上课时懂不懂,“懂”字至关重要;语文课没有听不懂的,全靠课内外多多积累,关键在一个“积”字。
1、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诵之于口、默记于心,运用“语感”来唤醒头脑中曾学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记忆。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文中的范文佳作,将古今名人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已有,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朗读训练。让朗朗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响起吧!
2、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熟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在学生初一刚入学时,就布置每人准备一笔记本,以备随时积累,可以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到了初二阶段也可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三年下来,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生有了一定文字积累后,就要求他们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一场电影,一次大扫除,上课时精彩的瞬间,内心的感悟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或许,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哪怕只写三言两语。时间久了,学生自己就会找到思路,无事可写的问题就解决了。同时,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再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让日记成为一种习惯!
积累的做法不仅仅这些,但仅靠一个学期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靠一个学期五、六篇作文的训练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扩展和延伸。无论什么方法,只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与规律,坚持积累,持之以恒,一段时间下来,相信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是绝对有效果的。
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他们必将会在语文这片天空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石欧,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桂珍,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傅慧娥,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