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免费堕胎”不如普及性知识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他同时呼吁,应禁止各种媒体与大众平台刊发人工流产广告,尤其是那种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等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11月25日《北京晨报》)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早恋与偷尝禁果行为,“堵不如疏”应该是社会共识。卫爱民律师“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的建议,其“疏导”善意显而易见:即以公立医院的“免费堕胎”招徕学生避开“小诊所”、不再“自购药”。不过,这种看似以“良币驱逐劣币”的举措,却有看对病症用错药之嫌,甚至有与“无痛人流”同样的认知误导。
让公立医院为学生堕胎免费,无异于对孩子过早性行为和随意“人流”的认可与放纵。当下需要解决的,不是为孩子“欲做‘人流’哪里去”指明方向,而是如何矫正这种缺乏自制、不负责任,不把“人流”当回事的恋爱和随意性行为。既然孩子堕胎缘于“缺少性教育”,我们何不对症下药,加强对青春期孩子的性知识教育与引导?尤其要引导孩子走出把“人流”当“避孕”的认知误区。相信只要讲明利害、引导到位,自会提高他们把握分寸、谨慎行事的自控能力。当然,普及性知识,也要防止对某些行为细节的过度渲染,而把注意力聚焦于对孩子健康常识的引导和责任感的提升。
不刷微博问责背后的教育行政化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通道,而学校利用微博反映工作动态,传达通知公告,宣传教育理念,实施政务公开,也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举措。然而,济南长清区教体局启动的“校长上微博”活动,要求学校负责人要每天刷微博,不发微博就被问责的做法,着实有诸多不妥之处。
微博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却绝非唯一平台。学校的微博受众毕竟有所局限,很难等同于校门口的公示栏以及校园网站的影响力。校长刷微博最终指向的还是上级领导,而非学生家长。再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是学校有效运转的核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让公务繁忙的校长每天定时刷微博,实质上是在给校长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校长的注意力,让校长很难安心学校的管理工作。
校长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管理,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评价校长工作的优劣要看全校师生的生命状态,要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校长上微博”作为考核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且实施问责制,显然,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厘清教育工作的本质。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启动“校长上微博”活动,自始至终就是一种行政思维,是在用行政的手段干预校长的正常生活。这样的行政管理手段,只能加重校长的工作负担,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新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减少行政干预对学校的影响,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更强些
在人民大学去年推出“圆梦计划”之后,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无疑会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针对寒门学子,“自强计划”无需缴纳报名费用,还将重新设计针对性的笔试,集中考查学生的基本学业能力,不再强调特长,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本着好事办好的精神,名校的“自强计划”实际上还可以更强些。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名校的门难进。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进一步增多,寒门学子的希望会更大,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2012年、2013年,只有近50人被清华录取;人民大学“圆梦计划”2012年招生46人,2013年也只有50人;今年参与的高校增多,类推的最后录取人数也只约300多人。这点录取人数,对832个国家级特困县中学和更多乡镇农村中学的学子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划出一定的招生保障名额呢?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格”,不能因为招生降低培养质量。大量降分录取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降低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清华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明显弱势,但通过为这些寒门学子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已进入正常水平,还有人开始走入优等生行列。可见,对降分录取寒门学子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是多余的,适当增加寒门学子招生是可行的。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他同时呼吁,应禁止各种媒体与大众平台刊发人工流产广告,尤其是那种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等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11月25日《北京晨报》)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早恋与偷尝禁果行为,“堵不如疏”应该是社会共识。卫爱民律师“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的建议,其“疏导”善意显而易见:即以公立医院的“免费堕胎”招徕学生避开“小诊所”、不再“自购药”。不过,这种看似以“良币驱逐劣币”的举措,却有看对病症用错药之嫌,甚至有与“无痛人流”同样的认知误导。
让公立医院为学生堕胎免费,无异于对孩子过早性行为和随意“人流”的认可与放纵。当下需要解决的,不是为孩子“欲做‘人流’哪里去”指明方向,而是如何矫正这种缺乏自制、不负责任,不把“人流”当回事的恋爱和随意性行为。既然孩子堕胎缘于“缺少性教育”,我们何不对症下药,加强对青春期孩子的性知识教育与引导?尤其要引导孩子走出把“人流”当“避孕”的认知误区。相信只要讲明利害、引导到位,自会提高他们把握分寸、谨慎行事的自控能力。当然,普及性知识,也要防止对某些行为细节的过度渲染,而把注意力聚焦于对孩子健康常识的引导和责任感的提升。
不刷微博问责背后的教育行政化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通道,而学校利用微博反映工作动态,传达通知公告,宣传教育理念,实施政务公开,也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举措。然而,济南长清区教体局启动的“校长上微博”活动,要求学校负责人要每天刷微博,不发微博就被问责的做法,着实有诸多不妥之处。
微博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却绝非唯一平台。学校的微博受众毕竟有所局限,很难等同于校门口的公示栏以及校园网站的影响力。校长刷微博最终指向的还是上级领导,而非学生家长。再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是学校有效运转的核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让公务繁忙的校长每天定时刷微博,实质上是在给校长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校长的注意力,让校长很难安心学校的管理工作。
校长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管理,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评价校长工作的优劣要看全校师生的生命状态,要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校长上微博”作为考核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且实施问责制,显然,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厘清教育工作的本质。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启动“校长上微博”活动,自始至终就是一种行政思维,是在用行政的手段干预校长的正常生活。这样的行政管理手段,只能加重校长的工作负担,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新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减少行政干预对学校的影响,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更强些
在人民大学去年推出“圆梦计划”之后,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无疑会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针对寒门学子,“自强计划”无需缴纳报名费用,还将重新设计针对性的笔试,集中考查学生的基本学业能力,不再强调特长,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本着好事办好的精神,名校的“自强计划”实际上还可以更强些。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名校的门难进。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进一步增多,寒门学子的希望会更大,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2012年、2013年,只有近50人被清华录取;人民大学“圆梦计划”2012年招生46人,2013年也只有50人;今年参与的高校增多,类推的最后录取人数也只约300多人。这点录取人数,对832个国家级特困县中学和更多乡镇农村中学的学子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划出一定的招生保障名额呢?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格”,不能因为招生降低培养质量。大量降分录取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降低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清华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明显弱势,但通过为这些寒门学子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已进入正常水平,还有人开始走入优等生行列。可见,对降分录取寒门学子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是多余的,适当增加寒门学子招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