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免费堕胎”不如普及性知识(3则)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免费堕胎”不如普及性知识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或象征性收取小额治疗费。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出力,关心这些孩子。”他同时呼吁,应禁止各种媒体与大众平台刊发人工流产广告,尤其是那种类似“无痛人流、不影响学习”等带有宣传意味的广告。(11月25日《北京晨报》)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早恋与偷尝禁果行为,“堵不如疏”应该是社会共识。卫爱民律师“公立医院实行学生堕胎免费制”的建议,其“疏导”善意显而易见:即以公立医院的“免费堕胎”招徕学生避开“小诊所”、不再“自购药”。不过,这种看似以“良币驱逐劣币”的举措,却有看对病症用错药之嫌,甚至有与“无痛人流”同样的认知误导。
  让公立医院为学生堕胎免费,无异于对孩子过早性行为和随意“人流”的认可与放纵。当下需要解决的,不是为孩子“欲做‘人流’哪里去”指明方向,而是如何矫正这种缺乏自制、不负责任,不把“人流”当回事的恋爱和随意性行为。既然孩子堕胎缘于“缺少性教育”,我们何不对症下药,加强对青春期孩子的性知识教育与引导?尤其要引导孩子走出把“人流”当“避孕”的认知误区。相信只要讲明利害、引导到位,自会提高他们把握分寸、谨慎行事的自控能力。当然,普及性知识,也要防止对某些行为细节的过度渲染,而把注意力聚焦于对孩子健康常识的引导和责任感的提升。
  不刷微博问责背后的教育行政化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快捷的通道,而学校利用微博反映工作动态,传达通知公告,宣传教育理念,实施政务公开,也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举措。然而,济南长清区教体局启动的“校长上微博”活动,要求学校负责人要每天刷微博,不发微博就被问责的做法,着实有诸多不妥之处。
  微博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却绝非唯一平台。学校的微博受众毕竟有所局限,很难等同于校门口的公示栏以及校园网站的影响力。校长刷微博最终指向的还是上级领导,而非学生家长。再者,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是学校有效运转的核心,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让公务繁忙的校长每天定时刷微博,实质上是在给校长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校长的注意力,让校长很难安心学校的管理工作。
  校长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管理,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评价校长工作的优劣要看全校师生的生命状态,要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校长上微博”作为考核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且实施问责制,显然,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厘清教育工作的本质。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启动“校长上微博”活动,自始至终就是一种行政思维,是在用行政的手段干预校长的正常生活。这样的行政管理手段,只能加重校长的工作负担,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新形势下教育主管部门更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减少行政干预对学校的影响,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更强些
  在人民大学去年推出“圆梦计划”之后,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这一行列,无疑会发挥更强的导向作用。针对寒门学子,“自强计划”无需缴纳报名费用,还将重新设计针对性的笔试,集中考查学生的基本学业能力,不再强调特长,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本着好事办好的精神,名校的“自强计划”实际上还可以更强些。
  摆在寒门学子面前最大的障碍,依然是名校的门难进。虽然参加“自强计划”的高校进一步增多,寒门学子的希望会更大,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杯水车薪。2012年、2013年,只有近50人被清华录取;人民大学“圆梦计划”2012年招生46人,2013年也只有50人;今年参与的高校增多,类推的最后录取人数也只约300多人。这点录取人数,对832个国家级特困县中学和更多乡镇农村中学的学子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名校的“自强计划”可否划出一定的招生保障名额呢?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品格”,不能因为招生降低培养质量。大量降分录取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降低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呢?清华的跟踪调查显示,通过“自强计划”录取的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上有明显弱势,但通过为这些寒门学子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已进入正常水平,还有人开始走入优等生行列。可见,对降分录取寒门学子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是多余的,适当增加寒门学子招生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作者:陈 郁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职业形象》一书详细阐述了职业形象和职场礼仪的概念与分类,拥有职业形象和职场礼仪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大学生塑造职业形象和礼仪的作用,并分别为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各自提供了9种范例,还阐述了办公礼仪、公务礼仪、餐饮礼仪、公共礼仪等职场基本礼仪的要求与规范。  《大学生职业形象》的难得之处,在于它真正地根植于中国国情,服务于大学生群体,以尊重本国传统和
在学校管理中,“经营人心”就是指对干部、教师进行心理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满足干部、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干部、教师“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愉悦做事”。  激发调动干部的潜能  要在管理上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班子成员合心。  一是要增强平等的意识。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真心诚意地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要当“班长”,不要当“家长”
2020年8月下旬,因為要求儿子每天必须户外活动两小时,来自湖南长沙的家长罗格上了微博热搜。罗格的大儿子罗汉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为了预防孩子近视,罗格要求儿子每天必须在户外活动两个小时,如果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就不能写作业。而为了保证罗汉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罗格也一直陪着孩子。  因为对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上热搜,罗格表示有些意外。他说:“并不是每一棵树都要变成家具,每一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
近日,一名深圳大学大三学生,以数篇万字长文批判当前深大乃至中国学校各种弊端,呼吁师生踊跃参与推动教育进一步深层次改革。对此,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给出积极回复,称“会加以思考”。  坦白说,读完这位大三学生的文章——《谁来拯救你,我行将就木的母校!》《论深大十月革命与中国大学的出路》,笔者并没有发现特别有新意的东西,其提出的给予深大办学自主权、让教授民主选举教授会以及营造学校自由的舆论氛围的建议,也和
荆楚网报道:湖北不少学校暑假违规补课,导致学生叫苦不迭,不堪重压的学生“奋起反抗”,效仿高三学长毕业的“六月飞雪”——将书本撕碎化雪飞扬……  “碎书化雪”事件,透露着这样一条早已人所共知的信息——孩子们是不愿意补课的。这信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早在多少年前就已心知肚明的,但却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哄诱威逼,硬将孩子圈在书屋里。其不知,如果一颗种子的心已死,即便你把它硬塞进土里,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
他们活动在校园的周围,仍然把自己当做学生,在学校自习、吃饭、上课,享用着学校所带来的便利;而在旁人眼中,他们是“蹭饭族”“蹭课族”,是“外来者”,甚至是“不友好”的。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群体,也是一个被学校和社会边缘化的人群。人们称之为“校漂族”。“校漂族”已经从大学毕业,仍集聚在学校周围,或是考研、考公务员,或是准备申请出国,也有因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推迟就业的,当然也有部分人是惧怕进入社会而蜗居
日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公立学校入学一般不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入学。住宅地段划归哪所学校,就必须上哪所学校。即使你有“门路”,也不能“越区”上学。如果学校违规收了其他学区的学生,政府要追究校领导责任。“择校”并未成为日本的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得益于该国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日本的平等教育,就是义务制教育范围内的适龄学生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目前总人口约200万。该国很重视高等教育,67%的适龄人口都在接受高等教育,全国高等教育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例约为1.25%。斯洛尼亚共有3所公立大学,在校生81617人,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就读于卢布尔雅那大学;此外还有一所很小的私立大学。斯洛文尼亚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远景,对其他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以及具有学术治理和管理传统优势的欧洲大学都有借鉴意义。  发展现状  
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1824~1871)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终生热爱教育,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对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1840年,乌申斯基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8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乌申斯基只好到别的机构当一名下级职员。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教育理论活动,在《同时代人》等杂志上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参加教育问题的研讨。  激起
英格兰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的儿子布鲁克林今年14岁,受贝克汉姆的影响,布鲁克林已经展露了一定的足球天赋,但对于布鲁克林能否最终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巨星,贝克汉姆还是心存疑虑,他说:“我的孩子们都拥有了最好的条件,他们显然是非常幸运的,但我总会担心他们能不能像我小时候一样拥有成功的饥渴感?”  成功的饥渴感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对于教育也是一样,假如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饥渴感”,那么一切都是白搭。曾国藩曾说: